闫立秀
发表于 2013-12-8 12:29:59
后 记
我是个孤儿,自幼流浪江湖拜师学艺,没想到踏进梨园一晃竟是六十余载!粉墨六秩,使我有幸接触了书中男女主人公:洪啸天、石榴、槐花、山妹……这些一个个人物的原型,至今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想到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遭遇,历史在我的面前复活了,也使我了解到早于我的那个年代的往事,犹如岁月倒流。我对于已经亡故的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有着深切的怀念之情,一想起他们,我就无法抑制自己,我常在梦中见到他们,以为他们还在,醒来之后,一阵怅然,如果不让他们在我的笔下复活,我简直无法安生!
虽然本书有极强的纪实性,但它毕竟是小说。尽管文学允许虚构,但虚构绝不是虚假,只有怀着一颗诚挚的心,才能写出真善美的文字。
远去的岁月,抹不去留在我心上的印痕:洪啸天,是我妻师父李竹枝及丁玉兰的化身。当年,他就因为爱情而双目失明,正如他所演的《休丁香》一样,最终成了盲人而投河自尽。失去左眼的丁玉兰,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由苏联专家为她安装了一只假(义)眼;淮河两岸一代名优戴宏云是石榴的原型,和戏曲一样,她的一生经历了舞台的风云变幻,也承受了生活的悲喜冷暖,她的人生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新中国拯救了她,成为人民艺术家;袁梁与柳儿有着我和妻子的相似经历,当然还有许多许多……
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痛哭和饮泣,闭目如在眼前,巨大的同情心在我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几乎逼得我无法喘息,迫使我拿起笔写出他们所有的爱恨情仇、生命历程,与告别沧桑岁月的故事——《爱的悲歌》。
秋风淮水白苍茫,
中有儿女泪千行。
苦难随水东流去,
笑脸一展迎朝阳。
也正是有前辈们的付出,才使“倒七戏”、“花鼓灯”,这两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深受淮河两岸民众喜爱的艺术种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书稿“杀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只有献身于笔耕、热爱文学写作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艰辛之后的欢乐,因为书的生命比人要长寿!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学是一种历练,凡粗陋之处,乃秃笔所致;惟有虔诚待审之心,绝无祈求宽容之意。
愿以此书告慰老一代艺术家们在天之灵;
愿以此书激励后来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2008年3月8日初稿始作;
2010年5月12日初稿掩卷;
2010年8月18日第二次定稿。
青翠紫丁香
发表于 2014-5-19 12:5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