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家居风水] 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正月十六习俗多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级别
7 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5 11:35: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正月十六习俗多 正月十五是元宵,元宵节又被成为上元节,还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情人节,正月十五有吃元宵、闹元宵、猜灯谜等等习俗。但这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及正月十六的习俗知道的人显然就少了很多。为此,本文世界工厂网小编主要为大家唠唠这正月十六!  


  一、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  

  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正月十六是走太平日。据昆明论坛小编了解,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独有的传统民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自东汉开始,延续至今,盛况不衰。  

  对此,一些古籍中也有提及,如:  

  1、《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  

  2、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对正月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因桥谐音“瞧”,走桥即“瞧病”,是为了消灾袪病。  

  虽然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习俗曾经几近失传,但现在这个习俗的影响却越来越大,范围也越来越广。周边江浙沪、上至京津塘、下至粤闽桂,皆有人专程到全椒走太平,祈大运。美、澳、意、日、韩、德等国外友人皆结队前来,目前每年参与活动的人数已达四十万人次。  

  二、正月十六各地习俗:  

  石家庄等地:烤火  

  正月十六烤火祛病的习俗多集中北方一代。民间有烤火祛、家道兴旺的说法。北方不少地方都有正月十六“烧柏林、烤百病”的习俗。清朝《大同县志》记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河北石家庄、保定一带有正月十六日“烤百灵火”的习俗。也叫“烤柏龄火”或“烤百龄火”。称“烤柏龄,去百病”,可去灾除病、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这一带习惯上称柏树为柏龄树、百龄树、百灵树,烤百灵火时主要是用柏树的树枝点火。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柏树枝,原来都是到墓地附近柏树多的地方采折,现在一般是到集市上购买。  

  正月十六晚饭后,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前堆起柏树枝,燃起熊熊的火焰。火堆燃得越旺,寓意今年的日子也就过得越好。烤火时,大人小孩要在火堆上跨越,全家人互相祝愿长寿百岁。有些老人还要在火里烤一些食物,说是吃了可以免灾去病。这时,整个大街、村子上空,都会同时燃放鞭炮、焰火,一时间烟雾迷漫,到处散发着浓重的柏树香味。称作百灵火的地方,据说还有这一天烤火十分灵验、包治百病、百试百灵的意思。烤完百灵火,就象征着年过完了,大家该盘算着干什么了,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开始了。  

  河北邢台、邯郸一带正月十六有烤“大门火”(也叫杂病火、大明火)的习俗。吃罢晚饭,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点起一堆大火。燃烧物多是自家的草墩子、破篦子、旧笤帚、烂家什,但必不可少的是柏树枝。其寓意为烧掉旧的,换上新的,辞旧迎新。烧柏树枝有去百病、驱百邪的意思。除祛病迎新的寓意外,烤火还有祈求人丁兴旺的涵义。人们说,“烧个墩儿养个孙儿,烧个篦儿养个妮儿”。如果家里儿媳妇怀孕,老婆婆一定会怀着自己的心愿,在火堆里烧想烧的东西。  

  山东、河南交界的农村,每年正月十六晚上,各家都会点燃篝火,燃烧柏树枝条。孩子们会高唱“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的民谣。人们围拢在火堆旁,将全身烤遍,以期新的一年里祛除百病,平安健康。  

  河北东光:走百遍,去百病  

  二郎岗位于河北东光县,二郎岗永清观是北方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据《东光县志》记载,二郎岗又名“护邑岭”,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李政捐资兴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义又加以修缮。永清观历经200余年,兵燹灾害,风雨剥蚀,殿宇濒临倾颓。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邑人马永图增屋建宇,广植松柏,永清观始为壮观,庄鹏举为此撰写碑文以示纪念。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二郎岗庙会,俗称“走百遍”、“去百病”,届时,十里八乡的民间花会竞相登岗,观者摩肩接踵,盛况空前。  

  在正月十六晚间,妇女们成群结队出游,头前一人举香开道,其他妇女随后,谓之“走百病”。  

  河北井陉泾县:转黄河  

  河北井陉县一带有正月十六“转黄河”的习俗。该县南王庄、芦庄、胡家滩等村都有专门的组织“黄河会”,会内有会田十多亩供大家轮流耕种,轮到谁家种会田时,这一年就由谁家主持操办黄河会。十六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白天黑夜都要去“转黄河”。操办的人会布置由人群组成的“黄河阵”,人们扶老携幼、鱼贯而入。据说,谁能从阵内转出,这一年就可以消灾除病。在东王庄一带,也有叫“游百病”的。人们在游走路上佩戴柏枝,故意让柏枝掖掉,称作“板(扔)百病”。  

  河北沧州:溜百病  

  河北沧州一带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习俗。每到正月十六晚上,人们倾城而出,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门观花灯、放焰火、走桥头、丢药渣,俗称“遛百病”,也称走百病、丢百病、走三桥、摸钉。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溜百病这一习俗早在明朝就盛行于京城,最初仅限于妇女。万历年间《宛暑杂记》一书中描述:“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或云经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所以市民为了新的一年没有病灾,都会参加这个活动。带上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五角、一元不同面值的硬币。每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就会扔起个硬币。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大家相互捡别人撒出去钱。这种形式被称为“捡福”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好的福气。  


  上海郊区: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湖南资兴:老鼠嫁女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甘肃河西走廊:正月十六不干活,牛啊马啊歇一天  

  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的民间却有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习俗:“正月十六不干活,牛啊马啊歇一天”。也就是说正月十六人们还不用开工干活。  

  这是民间善良百姓对劳累了一年的牲畜的呵护和体恤。到了这一天家里养了能下地干活的牲畜的人家,天不亮就起床了,然后到自家的牲口圈打扫粪便,从里到外都要把牲口圈打扫的干干净净,不留一点陈年粪便和食料,修补好牲口圈破陋的地方,清理干净牲口槽里的垃圾和灰尘。等打扫完了卫生,端出准备好的青稞、玉米和油饼拌在草料里让牲口吃,这样的环节一天要重复三次,直到晚上睡觉时才会停止。这天不论是谁家都不能宰杀下地干活的牲口,要抽时间去牲口圈走走,念叨念叨牲口的好处,轻轻的拍拍它们,和它们说说话。这一天也是人们自己给自己放假休息的日子,所有的人在这一天都不下地干活,人们说正月十六是人跟着牲口享福。过去,牛、马、驴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不论干什么活都离不开牲口,只有人们下地干活就要赶上牲口,让它们拉车、犁地、打场、拉磨,一家如果没有牲口就什么活都得靠自己的力气来完成,地里的活实在是太多,单凭人的力量是干不完活的,即使能干完,也会耽误农时影响一年的收成。为了回报辛辛苦苦,任劳任怨被驱使了一年的牲口,人们便想出了这样的办法,牲口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但是,因为这样的习俗人们的心里才感到安慰,感到对的起这些不会说话,却任人驱使的牲口。现在农村的条件好的是没有说的,重活,累活几乎都有机械化的工具代劳了,但是,人们还保留了家家户户养牲口的习惯,即使一年到头使不了几次,也要白白的养着这些牲口,为的是让这些曾经为自己吃过苦流过汗的牲口,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一年一年的活下去,毕竟这些牲口曾经为一家人的生活做出过贡献。  

  兰州:跨火堆,送瘟神  

  兰州市郊区县广大农村,在正月十六晚上有跨火堆的风俗。跨火堆是春节活动的最后一项活动,意在“驱邪除恶,降福降吉”,所以老百姓十分重视。  

  每到正月十六晚饭后,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堆起草堆,一般是五堆或七堆不等。然后逐个点燃,草堆即可变为熊熊燃烧的火堆。全家人按辈分的大小、年岁的长幼按顺序从火堆上跨过去,也有跨两三遍的。直到熊熊烈火慢慢熄灭为止。跨火堆时,只要自家人一一跨过后,左邻右舍的孩子们也会参加进来。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在跨完了自家的火堆之后,就到别处去跳。哪儿有熊熊燃烧的火堆,就到哪儿去跨,不过有一条规矩,那就是先要等待这家的主人们跨过之后,才能跳他家的火堆。这项活动,倒也欢乐无比。  

  相传,火堆燃起的熊熊烈火,不仅能驱走恶魔,除病疗疴,而且还能迎来新一年中幸福和睦和健康。在古代传说中,一切恶魔瘟鬼都害怕熊熊烈火,所以在春节期间就有贴红对联,在窗户上贴红纸葫芦,挂红灯笼,跨火堆等风俗。  

  前些年听说兰州市区的少数人,正月十六晚上还跨火堆。俗话说:“一方水土孕一方民俗”。居住在黄河两岸的人们,跨完了火堆,紧接着还要“送瘟神”。这也是一年一度春节娱乐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  

  送瘟神时,前边有社火锣鼓开道,后边有镇邪除恶的百兽之王———狮子扫荡。送瘟的队伍中号角声声,麻鞭作响,锣鼓震天,一片神圣庄严的气氛,沿大街小巷,驱赶“瘟神”,届时一些多病多灾的人家,还要请狮子进入自己的宅院,镇邪降吉,以保平安。不论穷富贵贱,如要请狮子入院,都有求必应。  

  待到送瘟的队伍转完了全村的每个角落之后,众乡亲即将“瘟神”送到黄河岸边。这时锣鼓齐鸣,众人呐喊,烧纸点火,火光冲天。“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相传,送走了瘟神,即可保一方安康,一年一度的社火及各种文娱活动到此就偃旗息鼓。送瘟的人群则要哑哑回朝,不得再有锣鼓的响声和大声喧哗。这种送瘟神的古俗,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这个习俗一直沿袭了下来,至到今天,新城、河口一带的农村,只要村里玩社火,正月十六晚上就要送瘟神。送走了瘟神,那种神秘、有趣的春节就算过完了。  

  甘肃天水:  

  1、朝人宗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三皇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五帝为帝喾、颛须、尧、舜、禹。天水是羲皇故里,故正月十六日在人宗庙朝拜伏羲,相沿成俗。  

  2、拜三帝  

  天水自古以来于正月十六日祭祀太昊伏羲,届时,所奉之神共四位:伏羲、神农、轩辕和方神。《史记·补三皇本记》中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耨,揉木为耒。末耨之用,以教万民。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经赭鞭草人,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大戴礼·五帝德》中说:“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  

  天水民俗认为,伏羲诞于诸神之先,故祭祀伏羲时一切诸神均无资历陪享,惟有神农与轩辕与之并列三皇,陪享祭祀,于是为拜三皇。方神因是值日神,并天水民间传其为最早修建伏羲庙者,故惟一能于是日进入伏羲庙内,先时供于来鹤厅,现在则供于伏羲庙侧。  

  方神历代累封齐天圣烈显应盖国大帝黑池龙王,相传“姓雷名王保,生籍秦州,于晋代咸康年间历任诸州刺史,官至太常,即尚书左仆射金紫光禄大夫,后辞官入道修真于礼县之青君洞。元兴三年道成,上升。因号其山曰雷王山。后郡人思其德行,立祠于天靖山之阴”。  

  3、炙纸人治病  

  正月十五日,天水城内伏羲庙举行上元庙会,附近民众扶老携幼朝伏羲庙,至夜交十六日子时,传为伏羲派遣喜神莅临之时。伏羲庙内有柏树六十四株,按六十四卦排列,今有37株,其余为补栽。每年有一株树为喜神树,喜神降于斯树,届时早有阴阳道士于喜神树上挂红灯一盏作为标志,前来朝人宗的民众只要在此树上贴上红纸人,用点燃的香头在红纸人身上烧点,称为炙,腿疼炙纸人之腿,脚疼炙纸人之脚,即会炙至病除,大吉大利,此即炙纸人治病之俗。  

  4、朝女娲娘娘  

  女娲也称娲皇,女娲娘娘,伏羲同母女弟。因女娲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和伏羲一起,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为娲皇故里。《秦安县志》云:“古今以陇为关焉,其山当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庙建于汉代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今庙存而祀废矣”。女娲皇宫重建于1989年,宫内女娲塑像造相雄伟,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彩气韶光,香烟袅袅,磬声悠悠。每年正月十六为女娲娘娘庙会,届时万人来朝,规模宏大,信众来自全国各地,并有台湾同胞及国际友人。尤其天水民间至今流传有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结成了第一对夫妻,秦安县玉钟峡又称显亲峡,因女娲氏于此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此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读,故曰显亲,女娲理所当然的成为神媒。于是,朝女娲娘娘时,青年男女要带上鸳鸯剪纸,东门进,西门出,以寓示“女娲为媒天为证,海枯石烂不变心”。  

  5、游百病  

  天水的游百病习俗在正月十六日,是时游人或成群结队,或游山玩水,或逛庙烧香,因此时年味犹存而春回大地,人们心情舒畅,扬眉吐气,自然会消灾解病,故曰游百病。据传旧时天水游百病习俗中要游城墙,天水旧时五城相连,也即游遍五城。天未明要摸城门钉、过桥,连衭打滚等等。过桥又谓度厄,相传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摸钉则是好友们在城门洞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  

  青海:走百病  

  青海一带民间也有“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习俗。这一天,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都要外出游览散步,以驱除病邪、祈求健康。大家出门散步时,还要专门往地上撒一些钱,任别人去捡。据说这样,家中的病邪灾难就会被捡钱的人带走,一年内会平平安安。陕北延安等地也是在正月十六这天,男女老幼携酒登山聚饮,名曰“散百病”。  

  北京:出行祛病  

  自古以来,老北京一带就有正月十六“走桥摸钉”、“走百病”的习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贸易,人物齐矣。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中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一首叫《走百病》的风土诗曾这样写道:“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空穴,百病尽在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清人劳之辨《上元杂咏》云:“旧有宜男,城门踏月过。相邀诸女伴,夜半手摩挲。”咏的也是这种风俗。  

  旧日北京在“走桥”的同时,还有“摸钉”的习俗。《宛署杂记》记载:“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驰夜禁,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说的是,走桥时,妇女们一定要到城门洞里摸一摸城门上的铜钉。因“钉”与“丁”谐音,寓即添丁,谓此举“宜男”。据称,摸到铜钉的,就可以生子。  

  明清两代,老北京盛行妇女们“走桥、摸钉”的习俗。一到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就会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地出游。凡是有桥的地方,前面都有人举着香开路,后边的则结伴而过,谓之“度厄”。也叫“丢百脖”、“走百病”。据说,不过桥的不能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之内无腰腿病痛之患。  

  过去,走百病者多为妇女。因为妇女一年到头很少出门,只有在这一天,家中长辈们才会劝她们都出来走走。经过“走桥”,确实能使她们放松心情、活动筋骨,有助于来年身体健康。有一首《夜春词》,曾这样写道:“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  

  至今北京郊县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只是已经从晚上改到了白天。一到正月十六,有抱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有拄着拐杖的老人等,都要从家里走出去。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岗上、河水旁,到处都是游走的人群,他们边走边看,边走边唱,兴致盎然。  

  天津习俗:正月十六,溜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有一个习俗,是溜百病的日子。劳累一年从未离开婆家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回娘家与父母团聚,或到庙里进香,或到繁华闹市逛一遭,消闲一番。但是,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  

  妇女不仅要回娘家,而且多结伴出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以行“走”除百病,民间认为在“走百病”时,必须越过3条河流,跨过3座桥,而且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就是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是庙门上的门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  

  好在天津河流多,桥梁多,庙宇多,不然走一天下来,女子们的小脚哪里受得了。现在则不然了,“超前”的女子们可以没有束缚、尽情地溜到任何地方。这也成了女士们疯狂购物的最好“借口”。  


  一般认为过完正月十五年就远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过完正月十六才是真正过完了年,阴历的正月十六是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正月十六是习俗非常多的一天,人们通过走百灵、跑百病、舞旗花、爬城头、送牛桩、嫁鼠女、逛庙会等习俗,求取新的一年的健康快乐和幸福生活。  

  一、正月十六走百灵  

  这在鲁西南一带很盛行。年味已远,早春来临。庄稼人正处农忙咋闲时候,窝憋一冬的妇女儿童是该走出去踏踏青、健健身了。“走出门庭,心灵手灵”,在济宁地区,早年她们多到孔庙、孟庙、曾庙去烧香许愿,母亲们祝愿儿女成龙成凤、心灵手巧。不过这是说在过去,现在这些景点收费了,老百姓改成了攀岭登山望景了,走百灵实为走百岭了。更有人在这一天进行走亲访友,相互交流了。  

  在北方一些地方还有烤百灵的,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一些柴和柏树枝,玉米桔梗,和百灵,等到晚饭之后,全家人便聚集在自家门前将物质点燃,家人围在火堆前,老人们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让全家都烤烤自己胳膊和腿,拍打拍打身体上不舒服的部位,最后全家人都迈过火堆,以求得来年的健康,每家每户都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声声响彻大地,以求一个好的开始。还有的在火里烤一些馒头或年糕,烤过后分而食之。传说吃过这种火里烤过的馒头或年糕,可以防百病。也有的燃起柏树枝,在自家的灶台上扫一下,意思是扫尽所有的蝎子和蚰蜒,不让蝎子和蚰蜒进自家的灶台。最后,每家留有一老人守着火堆,其他人便一家一户之间川流不息地奔走着烤火。直到烤完百家为止。  

  二、正月十六跑百病  

  中原地区有“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传说和传统习惯,形式大抵和走百灵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说正月十六这一天,吃过早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大门挂锁,全家出动,到四处去“跑百病”。在过去,老年人爱去逛庙会,参禅拜佛,祈佑福祥;年轻人也多会去尽情享受各种愉悦身心的游艺活动。即便是那些平时不太爱游逛,喜好清静的老人,凡是能走动的,这一天也都不会呆在家里,大多都会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拐杖去田地里转转。据人们讲: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如此良好祝愿,你能说它不对?因此,这一天的出游,也有一个禁忌,许多地方人们都可以去,就是不能专门去串亲访友,到别人家去“游百病”,你若贸然去了,人家会认为你会将自己身上的灾病“遗”在他们家里,于他的家人不利。所以这种犯忌讳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干的好!  

  从更深层次分析这项民俗,我们会发现,“跑百病”其实是一种可以起到协调、吻合、衔接、舒缓火红的年节放浪与很快即将转为正常的春耕生产生活秩序的减压阀与缓冲器。它是一项调养身心、振奋精神、恢复体力、以利再战的年节良俗!对于信奉“天人感应”的中国人来说,在年节的热闹使人疲倦之余,在冬去春来春耕生产即将开始之际,来“游百病”,正是对“人身虽小,暗合天地”这一机理进行的民俗学解释。  

  正月十六晚上,孩子们抓住最后的机会玩灯,他们以灯打灯,把灯碰碎、烧掉,不仅不恼怒,反而是无比开心,灯笼一着,吉利来到,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三、正月十六舞旗花  

  舞旗花的准备工作须提前几天进行,到坟林山坡拾扫柏颗,寻找来废锅用石臼捣碎,选街面中央刨冻土、修地臼。做这几样很辛苦费力,此外,还要准备好麦秸、锯末、旗杆、拴羊的铁索和凿好眼的废铁桶。  

  我小时候,来金是我们村的孩子头。旗花的事都是他领着我们做。天不黑就闹着叫大人烧汤,吃饱喝足了,拿着家伙到宽阔点的街面上集合。旗型铁桶里表层装的是豆秸,然后锯末,靠中心和底部便是柏颗和锅硝。旗杆约丈高,用铁索把上头和铁桶连结实后,先将豆秸点着了,来金迅速把旗杆下头插在地臼里,开始转动。随着火势,慢慢加快速度,一条吐着火舌的游龙便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四周的人们的呐喊声,转动者越发卖力,直到汗流浃背被换掉为止。当碎锅硝烧红之时,正是最精彩之处,火红球变成了白炽球,四射的金星噼啪作响,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昼。速度再快点,铁索拉平成水平状,迸发出的锅铁打到石墙上,再反射回来,围观人群生怕飞到自己身上,不由得往后撤了再撤。伙伴们不怕疲劳,轮番上阵,这一旗烧完了再装第二桶,把舞旗的都热成了光脊梁。一直把伙伴们累得不能再玩了为止。  

  明末崇祯年间,我村有个叫张大力的,力大无穷,他年青时就舞过这个,传说他一口气就能把一旗舞完,而且把整个旗杆举起来舞,拿在半空划大圈,这是咱常人难做到的,几百年了,人们只说他一人。  

  舞旗花,源于何年?大概是源于明朝洪永年间。大量的士兵转业到苏鲁豫皖,垦农安家。为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把军队的火药成份改过了,装在铁桶里摇,后来便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在我们嘉祥农村,直到现在每年都有上演。这是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夜晚,是孩子们的天下。  

  四、正月十六爬城头  

  是从明代兴起的南京地区独特的民俗活动,流行着“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说法。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由于城墙遭破坏等原因,这一民俗几近消亡。现在,随着台城、石头城、中华门、中山门、汉中门等段城墙陆续修复和向市民开放,这一活动又得以延续。现在可看到的是,登上城墙的主要是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不少人费力地扶墙登临后,只在上面走动一下就下去了。他们中多数人住在附近,也有的住在张府园等平日虽然也会来这里转转,但今天却是冲着“爬城头”来的,有位奶奶还随口说句“正月十六爬城头腰不疼”。记者在现场看到,也有为数不多的中年人此,借爬城头来找回自己儿时的记忆。记者在中华门城堡看到,爬城头的人明显多了,络绎不绝,但也以老人小孩为多,大多数人表示,因为是多年的风俗,所以一定要来爬一爬。但是登中华门城堡是要收费的,他们对此颇有看法。据中华门城堡一名负责人表示,收费的规定已沿袭了一段时间,不会因为“正月十六爬城头”这一风俗而改变。  

  五、正月十六送牛桩  

  正月十六送牛桩的习俗由来已久。那时,还不知道要计划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总想再生个男孩,就邀请人家给自己送牛桩,以求生一带把子的。很多时候,凡是送牛桩的,总能如愿以偿。所以,当时送桩子比较盛行。  

  送牛桩要八个男人参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八个人是白天就约好了,晚上先到邀请的人家吃晚饭,酒足饭饱后,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觉时,这八个人就去偷牛桩了。偷的物品有砖头、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还要在庄上有势力,有人缘。东西偷好了用红纸包好,交给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拿,这叫抱桩子。然后就一起到主人家。到了以后,年长的就开始喊好,后面的人就应和,当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贵子之类的。抱桩子的小伙子就抱着偷来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会儿,最后还要撒一泡尿在床上。再把桩子恭恭敬敬的交给主人保管。几个人再次吃饭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决不能提送桩子、偷桩子的事,否则就不灵验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时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报喜。双方小孩互认对方为干爹,干娘,结成亲戚,这就是为什么要偷有势力、有人缘人家东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么叫什么。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儿,偷的鞋子就叫鞋儿,直到长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岁时,偷桩子的人家要回报被偷的人家,偷什么还什么,一还十或一还百。如偷人家一块砖头,就还人家一百块砖头;偷的是一双鞋,就还人家十双鞋。习俗充满着迷信色彩,但这种习俗在偏远地区还有流行。  

  六、正月十六鼠嫁女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七、正月十六逛庙会  

  蓬莱当地旧传,阴历十六为海神天后的生日,当地百姓当作节日庆祝。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香火甚盛。当地百姓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上给娘娘唱戏,献演俚俗戏剧和大秧歌。人们给娘娘进香后,多与亲朋好友在天后宫前看戏看秧歌,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在阁下广场购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称为“庙会”。  

  实际上,逛庙会已在全国普及开了,也已不局限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