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论坛

标题: 老昆明话里的“言子”-风之末端老昆明系列 [打印本页]

作者: 徽姑娘    时间: 2013-11-21 11:17
标题: 老昆明话里的“言子”-风之末端老昆明系列
  老昆明话里的“言子”-风之末端老昆明系列   

  中国各地都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歇后语,只听前半截可能不知所云,必须要听下半截或想一想才能明白。不过如果在同一个生活环境里,大家又往往能心照不宣,哈哈一笑,十分默契。  
      
  老昆明话里就有很多这样用身边事物编出来的“言子”,细细品味,它们记录着老昆明城的风貌。  

  现在说哪个人做事古怪、不合常情,网络上有个词“二”。其实,早在清末,昆明人就有句歇后语“钱局街的烟囱——二气”就是这个意思。1907年,钱局街上的云南造币厂竖起了两根大烟囱,不时浓烟滚滚,老昆明人自此就有了这一歇后语。  

  民国初年,昆明率先发展航空,修了巫家坝飞机场。因当时是用一个三角形的布口袋测量风向,于是老百姓就编了一句“巫家坝的口袋——装风(装疯)”,用来讽刺人装疯卖傻。  

  也是民国年间,昆明有了警察,从此“得胜桥的警察——看桥(看瞧)”这句话,就被用来说还不能确定的事要看看再说。得胜桥,老昆明人都知道,是因清初平定吴三桂叛乱时,清军由此桥攻入昆明而得名。这种带地名的歇后语,后面蕴含的历史信息通常都很丰富,例如:“小板桥的姑娘——崴团掉呢。”“崴”是形容走路摇摇摆摆但速度很快,整句歇后语形容走路、做事利落。至于小板桥,自清代就是昆明城外的一个乡村集市,那里的村姑们一般都勤快能干,不似昆明城里的姑娘喜欢拿捏身份。  

  还有一些昆明有名的老字号也进入歇后语,像“王运通(或黄良臣)的膏药——总拔毒”,“拔毒”原本是昆明话里形容人刁钻苛刻的词,这话是骂人赚完算尽,不给人留余地的意思;王运通、黄良臣都是民国昆明城的名医,因两人研制的膏药能够把人身上脓肿之毒“拔”出来,于是有了这样一句歇后语。认真推敲,这话简直就是一则绝妙的医疗广告,比现在电视广播上的那些医疗广告高明多了。  

  再比如“仁和园的烧卖——嘬着嘴”,原本仁和园的滇味烧卖顶端都是捏在一起,好吃又好看,后来演变出这么一句歇后语,用来形容不好说话;“大道生的布——兵穿(宾川)”,大道生是民国云南布匹的名牌厂家,滇军军装都用他家生产的布缝制;“华丰茶楼上摆手——胡(壶)来”,华丰茶楼是民国时昆明第一大茶楼,服务十分周到,明明是褒扬茶楼服务的话,进入歇后语后反而成了批评用语。  

  昆明特有的歇后语还有很多。像是“三牌坊上的麻雀——东西不大,架子不小”“大南城上吹喇叭——高调”“东寺塔上挂剪刀——高才(裁)”……我现在担心的是,有些老字号和景物现在已经消失,这些话还能传下去吗?还会有人编出新的昆明“言子”吗?






欢迎光临 昆明论坛 (http://kmrlt.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