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7
版主
|
清康熙六十年(1721),朝廷给昆明派来了个云南巡抚,此人名叫杨名时。
杨名时1661年生,江苏江阴人。自幼好学,进士出身。当时已经以道德文章著名于世,曾管理过学政,提拔人才,门下学人甚多。
当时的云南,清廷正实行“改土归流”,即把原来的本土土司头人管理辖地事务改成由朝廷派来的官员管理。同时,由于过去纳税制度不合理,云南出现了大量农地抛荒的现象。因此,清廷才决定派颇有政声的杨名时来处理云南事务。
来到云南后,杨名时不负众望,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并上书朝廷,减免了云南数百万两银子的不合理税赋,又亲自向商人筹措资金,兴修水利,组织云南抗击水旱灾害,一时得到云南老百姓的极大拥戴。
民间传说:过去云南人视螃蟹为“神虫”,任凭螃蟹在田地里吃庄稼而不敢抓,成为灾害。杨名时到云南后,用江苏的烹调方法做了螃蟹大宴,在巡抚大堂里请老百姓来吃,从此云南人才知道了这道美味。
因为杨名时执政清廉勤政,雍正即位后亲书“清操夙著”的匾额送给他以示表彰。杨名时也先后加封为兵部、吏部尚书、云南总督兼云南巡抚。
虽深受“隆恩”,但杨名时生性耿直,对当时的一些朝廷政策不足之处依然屡屡直谏,雍正五年(1727),杨名时终因题本误载密谕获罪;1728年,又被指控贪赃而撤职。
杨名时被指控在云南贪污58439两银子,但钦差抄他家的时候,加上夫人的金银首饰,只找到价值不到200两的钱物。皇帝不得不下旨要杨名时交出3000两“赃银”作罢,并判处他“绞监候”等死。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杨名时名声太大,当时雍正皇帝想拿一个代表人物来打击科举制度形成的朋党之风,就决定拿他开刀。
当时昆明人见清官被抓,群情激愤,公众马上凑了3000两银子替杨名时“退赃”,并出钱找人专门负责杨名时在牢里的衣食,狱卒们也尽量照顾他,平时无事都围着杨名时听他讲书上的道理。
杨名时在昆明等着绞刑等了七年,雍正也没有杀他,一直拖到乾隆即位。这七年里,云南人一直尽心尽力奉养他,而杨名时因衣食不愁,七年里用心读书讲学,倒比当官时殚精竭虑处理政事轻松了许多。乾隆元年(1736),皇帝为他平反,升他为礼部尚书兼国子监祭酒,再一次入值南书房,并奉旨为皇太子讲课。
杨名时离开昆明回京之时,“滇黔人狂走欢告,老幼相率观公,或张酒宴罗拜,继以位,至环马首不得前”。
风之末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