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7
版主
|
小学生担忧房子贵 住建部长姜伟新:调控政策现在还没想放松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官方称房产调控继续 保障房建设首入党代会报告。
西班牙《世界报》曾经记录过一个中国程序员的生活。这个白天外表光鲜的白领,晚上的栖身之地却是一个商店楼上的违章建筑,充满汗味和臭袜子味。
他说自己别无选择:“我过这样的生活是为了能给自己买房子。”
不过,在12日举行的十八大记者招待会上,十八大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描摹了这位青年可能的另一种生活图景。他在发言中介绍说,按照中央政府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以及学校、卫生室、托儿所和相关设施。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表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这也是“保障房建设”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
十八大代表、天津市委城乡规划建设交通工委书记沈东海在代表团讨论报告时谈到了这一转变,他说:“这说明我们国家对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为本的落实,不论从认识层面和制度层面都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解读说,过去商品房一度占据我国住房供应主体,而现在,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保障房,开始逐渐获得重视。“两条腿走路”的局面逐渐形成。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中国政府曾经大面积推行住房货币化政策,银行对居民住房贷款“开闸”办理。一个相关的数据是,1992年至2000年5月底,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终于超过了100亿元,但此后仅过了5个月,就一跃变成了200亿元。
从那一年开始,城镇职工逐渐告别“筒子楼”这样拥挤的居住记忆,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而房地产的蓬勃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改变。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几乎都能看到拔地而起的住宅楼,以及堆砌着华丽词藻的楼盘广告;土地拍卖、房屋建设,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然,与此相伴的,也包括一路高企的房价,以及“奋斗一辈子为了一套房”的年轻人。
西班牙《世界报》曾经撰文评论说,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而现在,中国政府关于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思路,已经从鼓励的“放”转换为调控的“收”。2010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出台包括限制购房、限制二套房贷款等“空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并且在过去几年大力开展保障房建设,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记者招待会上,路透社记者把问题抛给了姜伟新:“请问房地产调控成效是什么?什么时候会放松?”
姜伟新一脸严肃地简短回答:“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现在还没想放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媒体发放的材料显示,201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总体朝着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不合理需求得到遏制,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房价趋于稳定。
这一天,网络上有两条关于住房的新闻成为热门话题。
第一条新闻是关于10年前的购房者。从本世纪初中国兴起住房贷款热潮至今,最早一批按揭购买商品房的人们,即将还清房贷,过上“无贷一身轻”的日子。
第二条新闻,则是姜伟新提供的一组数字。2011年和2012年,全国分别开工建设了1000万套和700多万套保障房。至于2013年的开工量,姜伟新说,“有可能在600万套左右”。
这意味着“十二五”前3年,有2300多万个购房者摆脱了“买房”的痛苦纠结。同时,两条新闻,也刚好串起了中国地产调控政策和青年生活的10年变迁。
小学生担忧房子贵 住建部长:好好学习将来会解决
11月11日,十八大新闻中心,中国少年报的小记者跑新闻发布会,他们要报道开闭幕会,听小组讨论等。小记者张佳鹤举手提问。
“现在房子太贵了,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买了房子把钱都花光了,还向银行借了很多钱,都没有钱给孩子买玩具了。”昨天在十八大新闻中心,11岁的小学生记者张佳鹤对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说,他想请教部长伯伯怎样能让房价降一点?
昨天下午,十八大新闻中心邀请4位部级官员向中外记者介绍住房、环保、社保、医改等民生领域的情况。现场500多名中外记者踊跃举手,争取提问机会。部长们退场时,屡屡举手而未被点到的中国少年报小学生记者张佳鹤追了上去:“我想采访住建部部长!”十八大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停下脚步,弯下腰,对小佳鹤说:“稍等一下,我让工作人员接你进去。”
在众多大记者们羡慕的目光中,张佳鹤被接进一侧的小采访室,单独采访姜伟新。
姜伟新给小佳鹤的回答是: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希望你们小朋友好好学习,房价的问题将来会解决的。
事实上,从十八大开幕起,来自北京汇文一小的张佳鹤就和其他两名小记者开始了全程报道。他们是所有参会记者中仅有的3名中小学生记者,胸前挂着正规的大会采访证,成为会场上一道特别风景。
来自北京海淀六一中学的高二学生张尊、北京和平里第九小学的孙露源,也一直忙着听会和采访。一向喜欢读于丹书的张尊是《中国中学生报》学生记者,最兴奋的是能采访到于老师;孙露源是中国少年报小学生记者,不仅逮到了焦刘洋,还特别关心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
“最兴奋的一次采访,是在开幕式那天逮到了奥运冠军焦刘洋。”11岁的孙露源告诉记者,“那天我守在人民大会堂外,看能不能碰运气拦到代表采访。没想到我这个最小的记者,恰好逮到最小的代表焦刘洋。”
9日,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开放日,孙露源坐到了记者席第一排。“提问时,我急得站了起来,还挤到了摄影师前面。”孙露源说:“因为我来之前,就跟班上的同学征集过问题,我一定要为他们带回答案。”如愿以偿,孙露源得到了提问机会:“我们中小学生多数在学校吃饭,怎么能让我们的午餐吃得安全放心呢?另外,我也爱吃零食,我们怎么才能吃到放心的食品?”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过话筒,回答了她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