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5
高级会员
|
江氏兄弟法庭反目 危机之下未尝不是桥香园重振的契机 新闻背景:昆明过桥米线连锁经营企业“桥香园”近日两位老板——江氏兄弟反目,闹到法庭。根据中国社会“缺乏什么呼唤什么”的定律,我太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几百年都在颂扬《三国演义》的桃园兄弟了。尽管史实和小说不是一回事,但刘、关、张三个异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故事经久不衰,也是对世态的一种奉劝。
想当年,昆明“桥香园”红红火火的时候,它的广告词,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昆明人都背得下来“ 同心同德、至亲至诚”。在当年昆明的“过桥米线大战”中,桥香园在江氏兄弟的带领下,打下了昆明、云南甚至外省的一片江山,成为胜者。当时谁也想不到会有什么原因会使桥香园停下快速前进的步伐。
恰恰应了一句话“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尽管这几年,米线餐饮市场受到种种外部因素影响,房租、人工、原材料都在变化,但桥香园却因为兄弟阋墙而急剧衰退,让人不由得又发出了一个古老的感叹:就连亲兄弟也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吗?
江氏兄弟的矛盾,表面上是兄弟之间的红利分配问题,实则还是一个中国家族式管理制度与现代公司管理制度的问题。尽管昆明也有句老话“亲兄弟,明算账”,但桥香园建立之初,就没有依照现代公司管制制度制定权、责、利明晰的管理和分配制度,一切都是按亲情感情来做事,走到今天兄弟俩要闹上法庭这一步,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人情社会,人情社会在小农经济的社会状况下,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时代在发展,西方人先搞出来的企业管理制度,已经考虑到了人性里不可靠、以及会变化的的一面,用各种商业法律法规制约这些人性弱点,才能保证大规模的现代生产和市场供应。江氏兄弟前期艰苦创业,靠的是自己不凡的人格魅力,但到了成为连锁企业,就必须借助这些别人多少年来摸索出来的金科玉律了。
所以国外,乃至中国一些发达地区,家族制企业也曾经都走过这一段弯路,有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已经转制成产权明晰的股份制公司,就是在昆明,清代家族制“同庆丰”票号的规范管理,现代“一饮相思”与“一饮相恋”饮品店的成功分离。这说明一点,就是我们云南的部分民营企业家们,其现代经营知识乃至文化水平还存在着很多缺乏的地方。
不过,在桥香园这次的兄弟矛盾中,我欣喜地看到,云南民营企业家协会出面为两兄弟进行协调,民间协会的出面,说明了这一社会团体的职责和功能,不是以前认为的协会就只是收收会费,组织联欢团拜的部门。协会就是要为会员服务,对于桥香园这一在云南省颇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协会有责任给他们做“婆婆”,协调两兄弟的关系,对他们进行现代企业规范的指点,并为他们提供帮助。
没有什么事情是说不开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闹这么多年,都还能在国际社会的促进下走向谈判桌,在民营企业家协会作当中“和事佬”,广大昆明的米线“粉丝”期待桥香园再次发力,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米线的愿望下,桥香园重建管理制度,渡过这一次危机。
换一面看,这次江氏兄弟的纷争,经过媒体的报道、协会的参与、消费者的知晓,未尝不是一个让桥香园再次打响知名度的好时机。作为一个米线爱好者,我也有个愿望,重整后的桥香园,把米线味道再作好一点,服务再热情一点,关键是,米线价格不要那么高,让市民都吃得起,行吗?
文/风之末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