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5
高级会员
|
《舌尖上的中国》与舌尖上的安全
一部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看似火得有些突然,想想当年孙中山的话:“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在这个流行舶来APPLE、欧洲时装的时代,我们依然只能从饮食找到心灵的慰籍,我心里有点泛酸。
更酸的是,人人热议《舌尖上的中国》,又议来一个某些人士不愿意看到的舆论趋势:舌尖上的中国固然好吃,但好吃的东西是否安全?
就算我相信一些声音的说法,说中国民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杯弓蛇影,但只要看看新闻,这杯子里的蛇实在是品种繁多,无法枚举,过于奇幻了。孙中山不会料到,中华饮食的进步,到了现在,会遇到“安全”这个拦路虎。而且这只老虎的凶猛,从前不久国内体育界的一些领域禁止球员吃某些食品就表现出来了。
对此,评论家们尽可以去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各种社会原因:制度漏洞、监管不力等等。但在风之末端看来,人们心灵的变化首当其冲。以前,朱熹曾经认为,人要吃饭,这是天理,但一味只想吃好的,就是人欲大过了天理。曾经被食物不足折磨了很多年的中国人,一下子能够吃到丰富的食物,马上就改变了一贯的饮食习惯。
大家是否还记得,过去一头猪要长多少时间才能吃?一亩蔬菜需要几次拔草除虫才上市?但现在,各种技术添加的饲料,农药化肥,把这些食材统统提前送到了锅里,再加上为了卖相好看、味道独特,各种为饮食“化妆”的添加剂大量使用,这些“美食”挑动着我们的食欲却危害着健康。正如同一句昆明老话:宁肯眼睛瞎,莫把嘴放塌。
人人都有吃好东西的权利,不过,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饮食观念了,简约、卫生、生态,才是饮食正道。
在《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片里,不止一次提到了云南菜,滇菜从古至今都有一个特点,原料的原生态、新鲜,烹饪中尽量保持原有味道和营养成分,加之品种的繁多,在如今的餐饮市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竞争力。完全可以借着电视片的东风,进一步打好健康生态这张王牌,促进产业发展。
就以昆明地区历史悠久的饵块为例,这种源于中原周朝时期的食品,一直是民间的美食,近年来所成立的官渡饵块传习馆,严格保持传统制作的工艺,健康美味,继承了非物质文化传承,这样具有历史文化,健康生态的云南美食多不胜数,展示着云南人的质朴和健康的饮食观。
所以,《舌尖上的中国》对滇菜来说是一个利好,恰逢云南上下正在打造滇菜文化和产业,各方各面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在云南大力整顿食品安全秩序,倡导健康的饮食观念,继打造风光旅游大省后再打造出一个健康美食大省,也正是对《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引发大家关注食品安全舆论的及时回应。
打响云南健康美食,时不我待。
文/风之末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