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7
版主
|
工资增幅不敌CPI 并非工资增幅不给力 呼唤联动机制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我国15个城市的四个行业中,虽然多数城市工资总额在提升,但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上多数地方工资呈下降态势。这是记者昨天在“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发布会”上获悉的。人力资源指数报告称多个城市工资增幅跑输CPI
据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院长苏海南介绍,该指数以15个城市(9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和3个西部城市)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四个重点行业为调查对象,以2010年1月为基期,通过将2011年6月的数据与基期、去年同期、上月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这家研究院提供的指数分析表明,虽然多数城市工资总额在提升,但是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工资多数呈下降态势。以2010年1月为基期,通过将2011年6月的数据与全部15个城市四个行业2010年1月的数据做对比发现,扣除物价因素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仅增长1%,与2010年6月比,实际工资下降了5%。这表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增幅没有“跑得过”物价增幅,实际收入同比在下降。
从绝对额来看,四个行业中月平均劳动报酬水平最高的是金融业,为4632.04元(含社会保险等,下同),最低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为2063.24元。其中,上海金融业的月平均劳动报酬水平最高,为6117.67元;重庆的批发和零售业的平均劳动报酬最低,为1492.68元,前者为后者的4倍。
工资增幅跑输CPI,已经算不上新闻。近年来,这早已成为坊间热议话题,诸如“工资坐牛车,CPI坐高铁”之类的段子在网上流传一时,就是工薪一族对工资赶不上物价的无奈调侃。如今,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人力资源指数,只不过以客观数据印证了人们的主观感受。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场无形的较量中,工资增幅跑不过CPI,就意味着人们的实际支配收入降低。如今,各种商品的价格普涨成为百姓生活不能承受之重,实际工资的下降无疑进一步削弱民众对于物价上涨的抗压力。这不仅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是一大威胁。
去年,山东、江苏、浙江等7个省先期试点建立低保、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与物价水平相关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当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区要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如今,当工资增幅跑输CPI的现实情况摆在眼前,当物价高企已然成为“全民公敌”,我们更加渴望“工资与物价联动”机制的建立。
工资与物价联动,并非简单的“水涨船高”。倘若机械地随价格上涨上调货币收入,将进一步传导至商品及服务的价格,造成职工名义工资普遍增长、物价上涨更多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联动需要通盘考虑,双管齐下,让畸高的物价降下来,让过低的工资涨上去,实现二者协调发展。
首先,打好组合拳稳定物价。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因此,必须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坚决保持物价稳定。一是畅通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此前有报道,山东芹菜运到上海,价格涨了整整10倍,中间环节多、流通损耗大、经营负担重导致流通成本一路走高,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开展产销对接、完善基础设施、减少收费行为,避免过高的流通成本抬升价格。二是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市场,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三是关心困难群体雪中送炭。目前,我国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等人数有近9000万。化解物价上涨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最迫切的就是为这部分困难群体排忧解难,通过发放价格补贴,提高保障标准,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其次,政府多担当提高收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业安指出:“居民收入的不贬值,应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解决。现在私企面临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如果再强制执行收入政策的话,不但不可能解决通胀,而且有可能伤害到增长。”因此,提高工资收入需要政府更多地承担责任,让利于民。一方面,尽快出台《工作条例》,通过经济、法律、信息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职工工资协商机制的形成,使职工敢谈、会谈,企业愿谈,最终谈得拢。同时,通过减税减肥等手段,由政府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让利”,让其有能力腾挪出为员工加薪的空间,为职工涨工资提供动力支持,从而让工资5年倍增计划从梦想照进现实。
工资增幅不敌CPI,并非工资增幅不给力。目前各地工资上涨的幅度人所共见,但是无奈的是物价涨幅更给力。工资增幅跑输CPI,民生改善任道重远。
统计局CPI与民众感觉不一致之后,一份与民感同身受的数据出台了。27日,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发布分析报告显示,工资涨幅输不单给了CPI,部分地方的实际工资还呈下降态势。
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表示,这份调查报告是以15个城市(9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和3个西部城市)为目标。对上述城市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四个重点行业为调查对象,以2010年1月为基期,将2011年6月的数据与基期、去年同期、上月数据对比分析。
目前权威部门并没有回应,这一份调查数据是否准确科学,但是笔者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与统计局的数据相比,这份数据更加让人感同身受。报告显示,将2011年6月的数据与15个城市四个行业的基期数据做对比,发现扣除物价因素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增长为1%,与2010年6月比,实际工资下降了5%。
物价上涨时代,对于实际工资出现下降的地方行业而言,通胀正在让他们勒紧裤腰带。工资增幅大幅跑输CPI,让十二五规划更加突出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目标情何以堪?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这也让民众看到改革的决心。如何将这份决心转化为结果,还需要政府下一份苦心。
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岁看老”,作为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民生大戏的开局很重要。十二五作为民生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突出民生关怀,让民众的幸福指数进入高速增长周期?都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增加居民收入,不能单纯依靠提高工资来实现。解决高物价顽疾更为重要。
目前中国各地工资上涨的幅度人所共见,但是无奈的是物价涨幅更给力。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已经让很多中小企业吃不消。即便上调工资“工荒”问题,也依然没能得到妥善解决。因为矛盾出在了物价的身上,食品价格快速上涨,让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重”。解决菜篮子问题,通胀压力也将随之减轻,工资上涨的福利也将得以体现。
降低物流成本,加强税收结构改革,是解决物价问题的可行之举。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17.9%,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过高的物流成本导致商品价格飙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大致与三个方面有关,首先是行业集中度不高,中国公路货运企业总数79万家,集约度为4%,美国有0.8万家,集约度则达到60%。
集中度不高导致中国的物流企业在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上沟通不畅效率不高。未来国家应该加大物流行业的兼并重组力度,鼓励培育几家大型骨干企业,提高物流业效率。其次是路桥费、与油价持续上涨导致物流行业直接成本的增加。调查显示目前各项费用占到了物流成本的30%,加之近年来连年上涨的成品油价格,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税收环节来看,降低间接税,重复征税,提高直接征税比重,严惩富豪避税。优化税收体制改革,也是降低物价的可能之举,与民争利和不合理的税收体制造成了当前物价上涨顽疾。工资增幅不敌CPI,并非工资增幅不给力,而是物价上涨过于凶猛。工资增幅跑输CPI,告诉我们改善民生任道而重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