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日,云南政协报、民进昆明市委联合主办“再现昆明水城风貌”议政建言讨论会,对昆明如何再现水城风貌这一话题进行探讨。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和省文物局专家组、省政府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督导组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人士建言献策。 声音 “在新的历史时期,昆明的发展应该有一张什么样的名片?这张名片应是‘春城’和‘水城’的完美结合。”“恢复昆明水城原貌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水城昆明’的价值,把生态建设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来。”
历史记忆山水昆明曾是一幅美丽风景 云南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朱惠荣介绍说,翻开历史照片,昆明城曾经清水环抱、满目葱茏,其中盘龙江、金汁河、大观河等河流曾是美丽的风景线,翠湖、绿水河也与滇池相通,可通舟楫。旧时昆明,可谓一幅山水画。因此,清初孙髯翁在《大观楼长联》的开篇里写“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而当时的滇池面积确实很宽广。而往前追溯至元代、明代,滇池水域面积更大。元代时,昆明叫做鸭池城,整座城市被水环绕着,包括今天的翠湖都和滇池连在一起。古时的昆明城,山脉纵横,河流湖泊交错,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美称。 当年,老舍先生坐小船游大观楼时这样记述:“(船)在稻田中间留出来的水道上慢慢地走”,“(滇池)一望无际,湖的气魄,比西湖与颐和园的昆明池都大得多了。在城市附近,有这么一片水,真使人狂喜。”“在湖边坐了一会看水:天上白云,远处青山,眼前是一湖秋水,使人连诗也懒得作了。”冰心在《默庐试笔》中说:“这里完全是江南风味,柔媚的湖水,无际的稻田,青翠的山,斗笠,水牛,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在表现着南国的风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流域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上升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饱受污染之苦的滇池水体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近30年来,滇池水质从Ⅲ类持续下降到了劣Ⅴ类。尤其是近20年来,昆明水系整体被破坏,“胜江南”的水乡风貌渐行渐远,淡出市民的记忆。
建言献策致力打造一张新美春城名片 盘龙江是昆明的母亲河,昆明主城区大约70%以上的河道都属于盘龙江支系。上世纪70年代以来,昆明城区玉带河、永昌河、柿花河、板坝河、西坝河、篆塘河、明通河、金汁河、运粮河等河道要么被人为挤窄,要么被填埋、覆盖。36条入滇河道就像城市的血管纵横交错,既有灌溉作用,又具备泄洪功能,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水循环系统已经被破坏。例如,西坝新村和工人新村片区在暴雨来袭时遭遇水患,这或与西坝河被覆盖以及周边玉带河变窄有关系,目前,西坝河已基本丧失泄洪能力。然而在过去,西坝河、篆塘河、大观河和船房河是一个大致为四方形的水循环体系,最终汇入滇池;每条河流都有自我净化功能,然而填埋或覆盖河道的做法导致其自净功能丧失,还会衍生城市内涝。此外,地下管网混乱也是一个硬伤,一些偷排污水的情况防不胜防。”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祁德川认为,可以重新打开已经覆盖的34条河道,突出昆明作为水城的特色。 民进昆明市委副主委谢家放表示,恢复昆明市入滇河道的风貌,不仅需要打开河道盖板,而且要构建水资源节约化城市,这样才可能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支撑水城原貌的恢复。目前,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已经运行了近3年,如果该工程能够全面实施,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还是有很大希望恢复和重建“水城”风貌的;昆明市应该通盘考虑谋划整个水系的规划管理。谢家放建议各级政府提前谋划,统筹考虑整个水系的谋划、建设和管理;在未来昆明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一定要依法行事,让违规建设付出高昂的代价;进一步建立对污水的处理和中水的循环使用;从长远来看,要对未来的滇中调水工程进行调研,从长计议。 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史专家詹霖说,恢复水城的第一步,应该是把暗河的河道盖板尽量打开,如果无法打开,可以考虑在河道的显著位置,如桥边设立指示牌,介绍这座桥的历史。
观点交锋应高度重视“水城昆明”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昆明的发展应该有一张什么样的名片?这张名片应是‘春城’和‘水城’的完美结合。” 省政协委员、昆明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张建伟说:“广州气候较热,但花多,因此叫‘花都’;贵州省贵阳市叫‘中国避暑之都’,贵州省的六盘水也叫响了‘中国凉都’的名号……与这些城市的营销和包装相比,昆明市仅仅有‘春城’之名号,远没有体现出云南高原地域特色和鲜明的个性;要说花,昆明市的花更多,要说避暑和凉爽,昆明市年平均气温15度。因此,昆明要利用好滇池、湿地等自然环境优势。如今,站在‘一带一路’、‘高铁时代’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更应该努力将‘水城’和‘春城’完美结合起来,打造云南高原‘春水之都’世界级名片,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建设增添靓丽色彩。” 张建伟建议:打造“水都”要有大规划;要完善大生态的法制环境,健全和完善保护措施;做好昆明水环境、水旅游、水体验、水养殖、水体育运动;把科学治水、科学用水、科学节水等生态建设搞好;要努力打造好昆明的世界级名片,实现可持续发展。 “什么叫‘水城’,全世界公认的‘水城’只有威尼斯。”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云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省政府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督导组成员胡开林说,威尼斯177条运河密布其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几万立方米,而昆明4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只有30多条河道,即使加上牛栏江引水,昆明市民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300立方米左右,甚至低于极度缺水城市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城市),如果昆明市民吃水和用水都成问题,我们拿什么来做水景观呢?胡开林测算,打开昆明市中心主干道下方一条长10多公里的暗河,不仅要揭开盖板,有的还需要大面积拆迁、恢复路面等人力物力成本,有可能需要近百亿元资金。如果要把所有暗河的河道全部复原,资金从哪里来?昆明30多条河道中,旱季断流的就有八九条,加之大多数河道被污染,做城市水景观不可取。 云南大学教授熊思远也认为,恢复昆明水城原貌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水城昆明”的价值,强化“瓦当”“水井”等市井记忆;做好远景规划,把生态建设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来。 来源: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