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质好到可以直接饮用。因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据说在风平浪静时,站在附近的山顶,可以隐约看到抚仙湖下有一座古城。
抚仙湖是一个倒葫芦形的幽深湖泊,真的非!常!深!! !有多深???抚仙湖湖水水量是太湖4.5倍,洱海6倍,滇池12倍。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9.16%。给大家做个比较:西湖的平均水深是2.27米,鄱阳湖雨季水漫长时20米,洞庭湖30米,青海湖最深75米。 而抚仙湖平均水深95米,最深处有160米。 当然,全国最深的湖泊是天池,最深处有300米,平均150米,不过天池的蓄水量,只是抚仙湖的10分之一。
事情要从1992年说起,有个叫耿卫的人喜欢潜水,打算利用2到3年时间潜游完云南抚仙湖水域。同年的5月2日,耿卫潜至抚仙湖东北面水域,发现湖水在这里变浅。他便下潜至水下约9米的地方,看到长满水垢和青苔的石梁,顺着石梁向下,发现这里的地质状况非常奇特,湖底堆砌了大量的青石块,且个别的石料体积很庞大,和湖底其他地方不同。由此引出震惊全国的水下古遗址。
2005年12月某水下考古队进驻抚仙湖,进一步的探测,发现古城是有8座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座高20米、相于十层楼高的金字塔形建筑物最引人注目。
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个底座宽为63米、高21米类似古罗马“斗兽场”的巨大建筑,在这些建筑群中间,还有一条300米长、7米宽镌刻着精美图案的石板路。考古队初步考证,这是一座2000前的古城,很可能是历史上记载的古滇国的国都或者俞元城。
但是据乘坐潜水艇沉入湖底和潜入水下的潜水员透露,当时抚仙湖水下发现尸体,水下尸体数不胜数,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人体库,这些水下尸体都是斜站着的,男尸前倾,女尸后仰,还会随着水的流动而游动,好像活人一般。
当时玉溪市、澄江县曾联手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抚仙湖水下探秘活动。由新华网云南频道、玉溪新闻网、玉溪日报等联合,与央视同步对整个探秘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网上直播,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即时把水下探秘的过程、结果传向世界,然而拍摄过程仅仅40分钟直播就中断,草草收尾。明明感觉广告过后,回来就可以看见潜水员进入水下古城了,怎么后来就没有了呢,是不是突然发现了什么,所以只好把后面的节目减掉了?至今不能找到当年的那段拍摄视频……
抚仙湖八大千古之谜
水下“活人” 在流传已久的传说中,这座湖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座古城,突有一日天崩地裂,大地瞬间撕开巨口,一个无底深渊突然吞吃了整座城市和城里所有鲜活的生命。大水漫涨,朝夕之间,所有一切沉沦湖底。多少未能实现的梦想,多少无法走到的明天,多少人,多少遗憾,痛苦,震惊,不解,全部被没有理由的拖入冰冷水底。于是死者在幽暗不见天日的水底仰望,年复一年,像诅咒,又像循环的镜像一样。 抚仙湖水的性质:水深,水寒,水压大,确实可以创造类似冰柜的环境,死人和放在殡仪馆冷柜里类似,以极慢的速度腐败。 其次,这样的巨大水体,内部的水流方向是很复杂的,外加湖底有泉眼喷发,完全可能让死物不会马上沉底,甚至长期不沉底,但被卷在涡流中,又不能上浮,而是维持漂浮状态。至于尸体为何会呈站立姿势,归根结底还是力的平衡,腐败后产生的气体堆积在胸腔,产生的浮力向上,引导尸体保持站姿。 再次,大量尸体可能确实来源于从前城市的沉陷,以及各种各样原因落水之后没有被打捞起来的人。假定尸身不腐,那么积年累月也有非常可观的数量。
80年代澄江上沉了一艘船,风浪大,很不幸船沉没了,遇难者大概10人。其中一个是怀胎快到足月的孕妇,家人悲痛无法自持,公安机关也倍感责任重大,想想无论如何也要帮家属找到遗体。
打捞工作非常困难,但公安干警们仍是出动了最大警力,付出了10倍艰辛,想尽一切办法终于捞到了东西。 那个年代很原始的蛙人潜水员,浮上来说,应该是了,看身形是孕妇没错,还另外捞到一个男人。 船上的人充满期待,也充满紧张把网一点点拖上来,出水一看,所有人都大惊失色! 尸体是一位孕妇没错,但周身肌体呈灰白蜡样,一丝不挂僵硬屈曲,皮肤下像是结了薄冰,出水以后就开始不停冒水。再仔细看,发现这根本不是前几日溺亡的孕妇,经村民辨认,这个孕妇其实是两年前落水身亡的。须臾之间,这具尸体已逐渐变形,直至崩解。 在场所有人无不毛骨悚然。局长当机立断,另一具尸体先不出水,找专家来研究。 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另一具尸体穿着清朝服饰,是男尸,保存非常好,后来的结局是做成标本放在县公安局。 其实这次倒霉的打捞,捞起的是两具漂浮的尸蜡。 “ 尸蜡,一种特殊的尸体现象,肥胖的尸体长期停留水中或埋在不通风的潮湿地方里,腐败进展缓慢。约经3—6个月,尸体的皮下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和蛋白质分解产物中的氨结合,形成脂肪酸铵,再和水中的钙、镁形成灰白色蜡状物质,使部分或全部尸体得以保存,称为尸蜡。可大体保存尸体的原形,并能保存某些暴力作用的痕迹,但较难推断死亡时间,具有一定的法医学意义。 ” 总结一下就是说:如果谁死在冰冷的水中,尸体腐烂速度不够快,原先那些肥肉就全部钙化,结成一层覆盖全身的蜡样壳。 综合所有,脑海中完整浮现出澄江幽暗中心的想象图: 倒置葫芦状下沉的湖,非常幽深,里面巨大无形的水流形成滚筒洗衣机一样经久不息的涡旋。 历朝历代死于非命沉落湖中的死者,只因形成尸蜡的缘故,逐渐变成统一的灰白,在涡旋中沉浮,飘动。 这些冰冷的死物,有的穿着古代的衣服,有的缠着一些破碎的烂布条,无头缺胳膊少腿,除了钙化的外壳,内部能被微生物腐蚀的部分,逐渐消解,最终总的质量越变越轻,像一个惨白且栩栩如生的人壳,在幽绿的水中顺水而行。
海马出没 深山有灵,深水有怪。据道光《澄江府志》“杂异”载:“在抚仙湖中,有物如马状 ,浑身洁白,背负红斑,丈尺许,时出游水面,迅速如飞,见者屡获吉应。”?民国《江川 县志》“轶事”下载:“乾隆四十三年,抚仙湖中于十月内有海马出现,自江川立昌前起, 向东南奔腾,水如翻花,至宁州塘子岸边没。葛炜学生王蕙见,及同学人皆见。旧传清初海 马现,兆赵少宰、李中丞之瑞”。
湖中存有大鱼 抚仙湖里面的大鱼,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1992年7月29日,禄充村渔民张之亮从抚仙湖中捕到一条大青鱼,长155厘米,重64公斤,此鱼曾用药水作防腐处理,在禄充展出,前往观看者甚多。随后,又有一条重达73公斤的“青鱼王”被捕获。 在若干年前,曾有人在岸边看见湖心深处有条如鲨鱼似的大鱼,在湖里翻腾游动,尽管当时雾蒙蒙一片,然则当时发现这条大鱼的人数众多,都声称确有其鱼。以至于再后来的某段日子里无人敢再乘船驶往湖中心,直到今天人们说起时仍然津津有味,绘声绘色。
航空禁飞区 抗战时期,一架军用飞机,当时本来已经准备降落在呈贡机场,不想偏离航向,鬼使神差地撞到抚仙湖畔的老虎山上,最后造成机毁人亡。20世纪80年代,我军一架军用飞机在飞到抚仙湖上空的时候,因仪表失灵,最终导致飞机失控,坠入湖中……1992年11月9日 ,抚仙湖发生特大风暴,数百条捕鱼船和近千名渔民被困湖中,还出动空军救援,然而飞机一直在高空飞行……后来才知道,抚仙湖上空列为“航空禁区”!一般不能在抚仙湖上空飞行,非去不可时,必须 保持一定的高度,不能低空飞行。
夜见光环 1991年10月24日,这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日,村民张玉祥等人乘船到抚仙湖中捕鱼,却惊奇地发现湖的中央部位冒出了一个发光的圆盘,相当耀眼夺目。
万鱼朝圣 每年的夏秋时节都能看到孤山东南水域大约一两百亩的水面,黑压压一大片,全是将近半米长的黑色青鱼,一个挤一个,浮在水面,全部绕着岛游动。场面堪称惊悚,像是广场聚会;一会按一定方向几列纵队缓缓前行,像是在游行,有大鱼 在前,鱼们前呼后拥,像是帝王出巡一般。传说鱼王外出游玩时,不小心钻进大孤山没能出来,鱼群为救鱼王一起撞向孤山,没能撞倒困住鱼王的大孤山,却撞倒了小孤山,此后鱼群每年都到大孤山给鱼王朝拜,把食物和外面的消息带给鱼王。
怪石界鱼 抚仙湖和星云湖中间的隔河上,有一块“界鱼石”,抚仙湖的抗浪鱼和星云湖的大头鱼,游到此处各自回头,形成了有名的“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奇观。湖水虽然相通,鱼游到这里就会折返。 界鱼石,有人说它像一个咆哮怒吼的虎头,虎乃百兽之王,鱼也害怕,到此不敢过界;有人说似一个龇牙咧嘴的猫头,它的倒景在 河里,鱼怕猫,所以不敢越界。 后来有人说是两湖的水质导致的两湖鱼不往来,然而仔细一想,星云湖是抚仙湖的上游,湖水经由隔河流向抚仙湖,这样的理由未免太过牵强……
水底建筑 汉代云南有一个县名俞元县。 俞元县是一个大县,很有名。据史料分析,俞元县境是现澄江、江川、红塔、石林(路南)等县区,这样一个大县、强县,其县治龙池洲应是一个繁华的不小的城池。这个城池肯定不是现在的澄江城,那么,汉代的俞元县城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个城池是否已经沉入抚仙湖里了呢?
当年那些水下考古的队员,举着摄像头,对准水底古城一阵兴奋,再聚焦却发现古城中影影绰绰,似乎生机勃勃。兴奋难耐,继续前进,却发现完全不对劲,不是想象中绚丽多姿的水底鱼群,不是珊瑚也不是虾蟹贝壳,而是奇怪的白影。
在古城四周,上空,盘旋的是一个个腐败晦暗的灰白死物人壳,飘散着长发,随水流点头就像在喘息。 然后导演肯定就一脸黑线了……这种东西让电视机前千千万万的观众看到,还了得???一怒之下,整个纪录片腰斩。 而期待已久的对“考古潜水游乐园”的投资,除了央视发飙,开发商捐款潜逃,省领导几顿臭骂,地方政府其实也是再也不敢提起。 可以确实抚仙湖基本上每年都会死人,尤其是前些年,每年必有各种前途远大的少年青年,尽管通通深谙水性,却莫名其妙以最不可能的方式溺水,导致好多家长都不许家里刚高考完的孩子去抚仙湖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