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 三七素来就是 云南省出产的传统名贵中药材,它降血脂血糖疗效十分显著,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是三七的原产地,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种植历史。文山县已经被中国特产之乡评定为“中国三七特产之乡”。 文山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从亚热带到温带的特殊气温使她孕育了众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这里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十多个民族。喜居山头的苗族祖先擅长狩猎。狩猎时偶尔会造成外伤出血,他们就把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伤口就如同上过漆的物品一样1住不再流血,苗族的祖先便将这种野草叫作“山漆”。这种神奇的草药在民间代代相传,因为“山漆”与“三七”同音,在流传中便将“山漆”记作了“三七”。文山盛产三七,是三七的原产地,在产量和质量上均居全国之首,历来有“三七之乡”的美誉。
【文山他披梨】 披梨是坝心乡的特产,以生长在坝心乡他披村而得名"他披梨".其梨果形优美,果色碧绿,皮薄,核小,汁多,味甜,肉细酥脆,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文山佛手瓜】 文山佛手瓜是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古木镇的特产。古木镇佛手瓜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由于上市早,规模大,产品除满足文山市场外,还远销开远、 昆明、两广等地。 古木镇是文山佛手瓜供应基地,也是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典型。 佛手瓜又名合掌瓜,俗称洋瓜,是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可多年采收食用,单株产量高,嫩瓜质脆味鲜,耐贮存,富含丰富微生素C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少,无污染,是无公害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
【文山八角】 八角(学名:Illicium verum),又称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是八角茴香科八角属的一种植物。其同名的干燥果实是中国菜和东南亚地区烹饪的调味料之一。为生长在湿润、温暖半阴环境中的常绿乔木,高可至20米。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南方。果实在秋冬季采摘,干燥后呈红棕色或黄棕色。气味芳香而甜。全果或磨粉使用。
【平坝荞酥】 平坝荞酥是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平坝镇的特产。荞酥甜而不腻、酥香可口,是一种常见的休闲小食品,也是文山人民走街访友的必备佳品。 荞酥在平坝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在文山城区的大街小巷还可以看到小贩叫卖平坝荞酥的身影。荞酥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精选平坝本地苦荞,筛出最细的一层荞面,配以白砂糖、蜂蜜等原料,在传统的烤炉之中,高温烘烤,直至外皮焦黄。荞酥入口即化,满口留香,具有消食、化积、清热等功效,深受文山人民的喜爱。
【文山椒盐饼】 文山椒盐饼是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的特色小吃。椒盐饼饼黄发香,分丝分层,酥而不脆,吃时咸麻适中,香酥可口,满口喷香,极富地方风味。 椒盐饼是文山独特的名优食品之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特色小吃。它以上好面粉、熟猪油、盐和花椒粉揉拢成酥,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做饼时,取发酵过的面扯成坨擀薄。以酥为馅包圆,再擀薄叠起,再擀再叠,反复多次,而后切成两半,背合背扭成螺旋形状,再擀薄入鏊。鏊须底火微、盖火旺,方能使饼黄发香,分丝分层,酥而不脆,吃时咸麻适中,香酥可口,满口喷香,极富地方风味。
【油炸粑】 用饭米浆配豆浆,以香油炸制而成,为文山城最普遍的小食品。用70%的大米,30%的大豆,头晚泡水发软,磨细成浆,放上淡盐,小锅生火将香油炼透后,用小勺舀一平勺米浆入涨油中炸黄一面,腾出勺子,粑粑泡起来后再翻过来炸另一面,两面泡起凸成半球形,待黄透后,即可用勺捞出,置于锅上的铁丝网里控油,油滴净后即成。炸得好的,油炸虽泡,却不是空壳壳,里面还有一团米肉。以前,油炸粑还放入沙白薯切成的细丝同炸,味道更好。后来改用洋芋丝或只放点葱花,味道也还不错。
【荷叶粥】 荷叶粥可以消暑、化热、宽中、散淤,可治中暑、水肿、淤血症等。荷叶粥的做法也很简单方便,只要选用1/3的糯米和2/3的粳米,将鲜嫩的荷叶洗净后切碎,包在纱布里放进粥锅,用一片稍大的荷叶罩住,粥熬好后,退火稍冷,拌入白糖或蜂蜜即可。荷花全身都是宝,荷叶的有效成分是鞣质、荷叶碱、莲碱、荷叶甙等,具有减肥、消肿、降脂的作用。
【水晶肉】 在物质生活日愈提高的当今,肥肉成了厌食、滞销品,特别是患有商血脂和脑、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更是谈肥肉而色变。但根据世界著名营养学家、生理学家研究认为,如人长期不食油脂,大脑的正常活动、健康成长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大脑正在成长发育的少年儿童,如不适量嗫入油脂,大脑就不能正常发育、健康成熟。那怎样让厌食肥肉的孩子乃至成人能喜欢而自觉食用适量的肥肉呢。 【地摊狗肉】 就是狗肉大排档,以火锅为主。
【花糯饭】 源自当地壮族食品,用天然植物色素加以染色,味道清香。 文山壮族花糯米饭
【簸箕糯米糍】 壮族的簸箕糯米糍,小的磁粑每只用米量约15公斤,直径5o~6o厘米;大的用米量25公斤以上,直径达1米多。这种举世罕见的糯米糍,在西林县壮族村寨里最为兴盛。先将糯米用清水淘洗,再投入清水缸中浸泡,中间可换清水一次,待米充分吸水后,捞出,用清水冲洗一遍,入蒸笼蒸饭。然后把糯米饭倒入雅窝里春捣。由于春糊全为手工操作,一般需要七八个人,各执一根春棒,团团围住雅窝,你一棒我一棒地轮翻春捣,将饭粒捣烂成泥倒入簸箕,用力揉搓几遍,再迅速展开,均匀撒上一层馅心,再对折起来,又迅速展开,如此反复两三次,放三、四层馅,最后撒上一些熟芝麻即成。
【氽肉米线】 文山米线的质量有口皆碑,佐料丰富、汤底醇厚,食过便知。
【稀豆粉米线】 稀豆粉,是用豌豆磨成浆,滤出豆渣后所剩的净汁,在锅内涨成糊状流体的淀粉,故称稀豆粉。将米线抓入碗内,用铜勺烫熟的稀豆粉汁,翻来覆去与米线搅拌至米线汤熟后,再盖一勺豆浆在上面,放入酱油、精盐、辣子面、芝麻面及姜汤,即成稀豆粉米线。食时再次搅拌,入口鲜浓酽,滑而易吸,不沾油腻,不着荤腥,有清淡纯素之感,为文山城传统的名吃之一,可惜近年很少见了。但些法演变为豆浆鸡、泉水鸡火锅菜肴。以火锅将豆浆或矿泉水烧涨,放入拌有调料的鸡肉,待汤再涨滚时即可打蘸水就食,以清淡鲜嫩著名,吃肉喝汤,下酒就饭,文山人喜之。
【凉品宴】 通常在中午为餐,品种多样,可达上百种,凉鸡和凉卷粉为必食经典,每家凉品店各有风味。
【酸菜饭】 和凉卷粉做法一致,只是材料为米饭。但口味独特,是文山又一道经典 美食。 【三七汽锅鸡】 滇味名菜,以文山特产名贵中药材为主,同全鸡在本地特制气锅中炖煮,美味滋补。
【文山苗绣】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 昆明论坛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由于环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了。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别人的衣裙上了。
【文山蜡染】 染布工艺。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我国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就呈现出白色图案。始于汉代,盛于唐代。
蜡染(batik),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