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云南人都会与野生菌有一种“情缘”,昆明人说(juér)、昭通人说(jiàn)、大理人说(jùn或juàn)、红河人说(jiè)……当云南人用各地的方言说出“菌”的时候,它们都确定无疑地指向各自故乡。
菌子虽美味,但不注意鉴别和烹饪非常容易中毒。轻者上吐下泻,产生幻觉,重者会有生命危险。爱吃菌的你,一定要用心辨别!
识别毒菌有8招1看生长地带
可食用的无毒菌类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下,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
有毒菌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变色。 3看形状
无毒菌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菌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一般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菌撕断菌秆,无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浓,一般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
无毒菌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菌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测试
用葱在蘑菇盖上擦,如葱变青褐色则有毒。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野生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7煮试
在煮野生菌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野生菌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8化学鉴别
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野生菌,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这些野生菌有毒[size=1em]
[size=1em]每年5-9月是我省野生菌中毒发生的高峰,造成中毒的主要是红网牛肝菌、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豹斑毒伞、白毒伞(俗称白洛克、白蜡克、白龙伞等)、毛柄白毒伞等,而白毒伞、毛柄白毒伞引起的中毒死亡率极高。吃菌子把三关[size=1em]
[size=1em]采购关:采摘或选购野生菌时,应该注意:既有菌托又有菌环的真菌很可能有剧毒,不要采购;不熟悉的野生蘑菇不要采购;粪生真菌一般有毒,不要采摘。
加工烹调关:采购回来的野生菌要认真挑选、刷洗,避免杂菌参杂,煮熟炒透后再吃。
食用关: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只吃一种。要限食量,不要连续几餐都吃,食菌不宜喝酒。最好买曾吃过、没发生过任何危险的野生菌。 温馨提示◆云南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公众食用野生菌加工烹调时应注意:只吃自己认识和熟悉的野生菌,不凉拌生吃;炒熟煮透,不要用急火快炒;加工烹调时在沸水中煮上3-5分钟,捞出再用清水漂洗后炒食,可以减少或避免中毒事故发生;有些菌子里的毒素与乙醇会引起化学反应,或促进毒素吸收加重中毒,进食菌子时或食用前后最好不饮酒。◆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该尽快催吐,并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救治,最好携带剩余野生菌样品,以备进一步诊断治疗。尽快开展毒物消除技术,如催吐、洗胃等。目前,野生菌中毒无明确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