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9
管理员
|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习惯上说的开门七件事,把柴放在首位,可见它的显赫地位。小时候,可能是做饭的“柴”太金贵、太少的缘故,为了提高燃烧效率、节约用柴,家家户户都有风箱,我家自然也不例外。
都说“见多识广”,可是任凭现在的人们都么富有想象,要想准确描述这个古董级的家伙,还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风箱形如一只大木箱,它能不断地向燃烧的可燃物提供充足的空气使燃料能充分燃烧,从而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风箱有一根长长的拉杆推动活塞来回移动,箱内两端各装有一块小木阀,箱的一侧有一个通风口通入灶底。当用力拉动拉杆时,一端的小木阀便自然打开让空气进入,而另一端小木阀由于风力推动而关闭,风只能通过通风口进入到灶中,推回拉杆两个小木阀便以相反的情形出现。一拉一推,两个小木阀与箱体碰撞发出有节奏的碰撞声,这悦耳的风箱声成了我童年美妙的乐曲:在诗人的眼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的眼里,有了这美妙的“呼――啦”声,美味的饭菜就不会了远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父母也该回来了。
记得童年的每天清晨,总在睡梦中伴着风箱声醒来,原来母亲已悄悄地起床做早饭了,天亮便赶着上生产队的早工。为了让我们多睡一些时候,母亲连拉风箱的动作都是轻微和柔和的,那蹑手蹑脚的模样仿佛会惊醒我们甜美的梦乡。饭做好了,她总是捡好吃的给奶奶盛上一碗。不过,那时也确实没有鸡鸭鱼肉的东西,无奈的母亲只好“瘸子里面挑将军”,尽可能挑一些适合老人口味的东西而已,然后才是爸爸和她自己。母亲说“孩子少吃点没啥,以后机会多的是”。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到父母那么辛苦,我们都想帮母亲拉风箱。可是母亲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不让我们拉,实在被我们缠急了,她总是说,水火无情,小孩子还是离得远一些好,干点其他的也是一样,反正别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就行了。
后来我们大了,母亲主动教我们拉风箱。告诫我们一开始生火可别使劲拉,风大了不但不会助燃烧,不会适得其反会把火吹灭。的确,妈妈讲不出“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但她朴实的话深深地刻在我心里。母亲还让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不明白装明白”,要求拉风箱还要注意根据火力大小控制速度,否则极可能造成火灾事故。有一次,母亲去喂猪,让我拉风箱,我想烧快点,便自作聪明加足草使劲拉起来,熊熊火焰顿时窜起几尺高,浓烟呛得我咳个不停。就在这时,母亲的身影出现了,她一面喊我快熄火,一面拎起水桶泼到火苗上,一场大火避免了。望着湿漉漉的灶底,母亲并没有责备我,而是教育我,做事要讲分寸,急躁会出事的。拉风箱有时很费力,那是因为柴草燃烧后留下的余烬堵塞了通风通道,必须用火钳拨空。母亲的一句话,“火要虚心,人要实心”,成了我们兄妹做人的人生准则。
现在,随着液化气、电磁炉、电饭锅的普及,家用风箱结束了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母亲教我们拉风箱的许多学问却让我难以忘怀。母亲把她对勤劳、智慧、勇敢、忠诚的理解,不是用语言,而是用微不足道的细节,用她的方式,作了深刻的诠释,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珍宝。
“呱嗒,呱嗒”,那熟稔的风箱声不仅在耳畔响起,更响在我的心灵深处。
作者:安徽蚌埠 周建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