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有的人在淡淡地装13,有的人在有条不紊地发代购,有的人在兴高采烈地发“正能量”,有的人在晒娃晒生活,还有的人一天到晚矫情。
你的朋友圈是什么样的?】
=======
A: “你看了Z君最近发的微信朋友圈吗?跑去日本看樱花了,真爽。”
B: “啊?我怎么没看到。”
这段发生在深圳华侨城OCT某家餐厅里的对话,造成了一对朋友关系的破裂。因为被Z君屏蔽,所以B只能在Z君的朋友圈里看到一片空白。自此以后,B再见Z君,两人无话可说。
因为微信的一个小小功能,一些原本藏着的真实情绪,陡然变得清晰。所以即便远在日本出差,Penny也咬牙连上昂贵的网络,在凌晨三点的酒店里,耗时100分钟,检索了全部500多个联系人,“7个,有7个人屏蔽了我!”她的脸比熬了夜的黑眼圈还黑“其中一个还是我自以为的闺蜜!”
“屏蔽朋友可被发现”这件事儿,恶作剧般地在社交表皮上开了一个小切口,让人们看到他人对自己的真实观感。但也正如中山大学教授冯原所说,“屏蔽”的潜台词就是“不认可”,如此直白地告诉某人你不认可他,总要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
当一个人决定在朋友圈屏蔽另一个人时,会持有两种心情:要么是“应该不会被发现”的鸵鸟态度,要么是“被发现又怎样”的不怕开水烫的态度。不过你是否会继续思考下去,被你屏蔽的人,他们发现了会怎么想?更关键的是,这些想法对你会产生什么影响?
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里,人永远都想知道陌生窗户里的男女在干什么,而这扇窗户背后发生的事情永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那么一点点。
职场圈 屏蔽领导的请举手 领导们如果看到《中国青年报》这个民意调查,肯定要哭了:受访的2503人中,除“陌生人”外,“领导”是被屏蔽最多的人,近三成的人已在朋友圈把领导屏蔽了。
Linda一直觉得用“奇葩”不足以形容自己那位热爱朋友圈的上司。虽然从事会计这个理性职业,但领导在朋友圈面前毫无理性可言,一丁点儿事都要发朋友圈,翻开领导的相册,简直就是视觉轰炸。领导还叮嘱Linda要关注她的朋友圈,Linda口头答应着,悄悄将她屏蔽了。
直到这位领导生日当天,部门聚会,她鼓励大家发微信,而后到每位下属朋友圈“点赞”,蓦然发现,自己竟然被好几个人默默屏蔽了,这位领导一气之下拉黑了他们,而直接下属linda甚至被骂哭。这个故事最后有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局:这位领导因为在朋友圈吐槽上司忘记屏蔽对方,直接被炒掉了。
领导怎么看自己被屏蔽? 正面:看中能力,不会纠结,公事公办 负面:微信也是业务工具,有秘密瞒着我 你以为领导不知道你屏蔽他?错!家居企业老板Maggie说,身为领导想不发现自己被屏蔽都难,只要在年会、集体活动时稍微留意,“不过不会因此影响我和员工的工作关系,我们看中的是员工的工作能力。”
在深圳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的A lfred坦言若是两三年前,必然会觉得丢脸,为自己得不到信任患得患失,甚至考虑是否在工作中对他/她再宽松点?但现在完全不会为此忧虑,“审视自己,但绝不降低工作要求,不会为了收获‘信任’而降低标准。”
不过完全没有心理波动是不可能的,年近五十的郝先生在深圳经营一家企业,当发现跟了自己将近十年的市场总监竟然也在朋友圈屏蔽了他,他愕然了。尽管也用上下级之间不需要直接分享生活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但郝先生还有另外的考量,“微信不是一个纯私人社交软件,工作沟通和客户联络功能也占据了大比重,市场总监这么重要的岗位,对我完全屏蔽,难道有什么事不想让我知道?”
屏蔽同事和客户的请举手 实习生屏蔽老师,然后,他就再没有过老师 《甄嬛传》火爆那会儿就有人畅想,如果这后宫有朋友圈这回事,单单是“屏蔽”这一个元素就可以演足50集勾心斗角。现实生活也不比电视剧差,小主换成一名实习生同样可以掀起波澜。
90后男实习生来到公司报到后,虚心有礼貌,和几个负责“带”他的前辈互相加了朋友圈,正当大家兴致勃勃要看看这位小朋友的朋友圈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被他屏蔽了,只有一个例外———公司第一美女,不但不屏蔽,而且实习生同学还很狗腿地在美女朋友圈里点了赞,被屏蔽的老师们纷纷表示,累觉不爱,自此再也没“带”过该实习生。
同事和客户怎么看自己被屏蔽? 同事:被屏蔽后产生心结 客户:觉得对方不坦诚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小乔最近发现被一位关系普通的同事屏蔽,尽管任贤齐老师教育大家: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可小乔发现,自己再面对该同事时,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仔细探究,可能是他屏蔽我这件事就意味着看我不顺眼,所以我以眼还眼。”
红酒供应商朱承旭坦言,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如果在对方朋友圈看到一些私人的内容,会在印象中“加分”,觉得此人愿意袒露自己让人信任,而若是被屏蔽,想法则完全相反。
专家论屏蔽: 同事屏蔽因兴趣不合,不必惊讶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军认为屏蔽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每个人对朋友圈的定位有不同,朋友圈承载在实体圈子之上的,否则这些虚拟的朋友圈会逐渐变成死的账户。
即便是同事要长久活跃于同一个圈子,也需要是一些同好者,有共同特征的人聚在一块,通过信息的需求产生的圈子,因此如果兴趣不同,屏蔽自然会发生,不必惊讶。
私人生活圈
出来混是要还的……当你屏蔽了别人,你就要做好被别人屏蔽的准备,反之亦然。微信朋友圈是社交关系的延伸,在私人生活范畴这种延伸则会显得更加敏感和微妙。“不看ta的朋友圈”表达了对对方的视觉疲劳或内心反感,而“不让ta看我的朋友圈”的动机则更为强烈,表达着对被屏蔽者有着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屏蔽亲戚的请举手 表哥过度关心导致表妹因压力太大屏蔽对方
最近一次家庭聚会上,小路的表妹拿着手机玩儿,没过一会其他兄弟姐妹就笑开了,说表妹朋友圈发的漫画好好笑。小路也连忙拿起手机来看,却发现朋友圈没有更新啊。话到了嘴边突然醒悟,硬吞了回去:我是不是被表妹屏蔽了?
小路非常郁闷,工作了两年的他跟刚上大学的表妹同在深圳,对表妹非常照顾,时不时还请她吃饭或出去玩儿,感觉表兄妹两人亲密无间,她怎么会把自己给屏蔽?随后几天他试图忘记这事儿,但每次一看朋友圈,一跟表妹联系,心里就特别堵。终于有一次请表妹吃饭时,他忍不住把这事给捅出来,表妹才很不好意思地道出缘由。
原来,因为小路对表妹非常关心,无论她发什么朋友圈,小路总会或多或少地评论一下,譬如表妹偶尔生个小病在朋友圈“作”一下、打滚求小伙伴关怀,小路都会非常紧张地关心询问。久而久之表妹开始觉得不太自在,在小路的关注下无法放开了吐槽,说点负能量又怕小路担忧,干脆就把小路给屏蔽了。
听完表妹的解释,小路倒是释然了:“越亲近的人越需要彼此有些空间吧。有时对亲人的事情太过紧张,对方就会觉得拘束。毕竟朋友圈带有情绪和虚饰,真有事情一个电话就好。”
屏蔽同学的请举手 白富美微信晒高大上,贫困同学为免受刺激开屏蔽
被不熟悉的朋友屏蔽是正常事,被来往不密的同学屏蔽也能接受,问题是,同在一个屋檐下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你为什么屏蔽我?王雪发现自己被舍友C屏蔽,肺都要气炸了:“整个宿舍她就屏蔽了我一个,我跟她没仇没恨的,平时也不发心灵鸡汤,凭什么屏蔽我?”
疑惑的是,王雪跟宿舍里的人关系一直蛮和谐的,没什么摩擦,而C同学平时对她的态度还像往常一般亲切友好,让她几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感觉太分裂了。”
直到有一次C同学不在宿舍,王雪忍不住咨询其他舍友,舍友D才一语道破:“你知道吗,C家里条件很差,心里多少有些自卑,你这白富美虽然不刷屏,但每次发照片总是特别高大上,不是在国外旅游就是在买包包,叫C怎么受得了。”
王雪这才明白,同学既是朋友又不完全是“朋友”,因成长环境不同,很多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别人未必能接受。日常生活不动声色躲避的尴尬,朋友圈却必须通过屏蔽来实现。
屏蔽好友的请举手 被好友屏蔽,注册陌生号加她看是否说自己坏话
“烦烦烦,连我都屏蔽,算什么好友,我们之前的关系定位太不准了。”陈莉最近发现好友A小姐的朋友圈很多没更新了,点进“个人相册”一看,啥图片都没有只剩一条黑线:自己被屏蔽了。
她不愿意自讨无趣地质问A小姐,思来想去,可能是最近A小姐介绍了另一个姐妹B跟她认识,陈莉跟B玩得比较好,常在朋友圈互相点赞、评论,A小姐大概心生酸意,不爽就把她屏蔽了。
“这也太小心眼了,我决定无视她。”话虽如此,陈莉后来又注册了另一个微信号,假装陌生人加了A小姐,时不时关注她的更新。“看她有没有说我的坏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当你是好友,你却关闭了朋友圈。
专家论屏蔽: 微信仍是传统交往方式的投射,被屏蔽意味对方的不认可
“微信朋友圈只是传统的交往方式投射到新技术的一种形式,人和人交往的原则并没有变化。”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说,“屏蔽”变成一种信号,实际上直接关联的是“别人的认可”,“别人的认可”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最首要规则,朋友圈开放被解读成“认可”,屏蔽则反之,新技术只是给了这种情绪一种表达方式。
冯原认为现在的“屏蔽”功能也许会让人感到不安,也会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出现新的功能和软件解决这一问题,而尽可能少刺激到别人。
你被屏蔽的10大理由
被屏蔽的理由跟屏蔽别人的理由是全等的,比如说老发代购广告、养生心得、心灵鸡汤、成功学,成天无病呻吟怨男怨女传播负能量,或天天自拍九宫格发屁股发胸等,都是臭名昭著、被公认为“杀无赦”的对象。我们要指出的,是许多你还没自觉就莫名奇妙被屏蔽了的理由。
1工作狂:
艺术界的晒展、文学界的晒作品、公关界的晒活动、金融界的晒K线图、做报纸的整天发什么“解救纸媒”……别人真的那么在乎你那旮旯行当吗,这都是明显的自恋!而对自恋的人我们通常的处理方法是让他自己呆一会儿。
2生活直播:
一天发N条朋友圈,一日三餐吃什么必拍,走个路得拍下自己的脚步、头顶的树叶,过个马路也要拍下红绿灯斑马线,需要您发给我看吗?我天天走路自己还看得不烦吗?
3长期晒娃晒宠:
有的娃和宠又萌又漂亮,都被屏蔽了;有的娃和宠又丑又作,请问微信有删除记忆的功能吗?
4正能量充沛:
有些人总是特别正能量,价值观特别正面,情绪长期亢奋,发一个朋友圈每句话都以感叹号结尾,阅读时压力山大,总感觉相比之下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太负面,屏蔽后感觉幸福指数瞬间飙升。
5光点赞或不会说话:
常在你朋友圈发评论的人比较受欢迎,但有些人从来只点赞,自己也不发朋友圈,让你有种被监视的感觉,却对对方信息一无所知,心里发毛却又毫无对策;又或者他也评论,但说的话要么潜台词丰富,要么理解不能,那也只能屏蔽了。
6弄虚作假:
经常转发一些未经证实的乱七八糟的小道消息,或者各种阴谋论什么的,蛊惑人心,自己都被忽悠多次、丢丑多次,索性屏蔽。
7伪公知:
社会常识梁文道也普及很多了,还在朋友圈整天扛着普世价值大旗,支持同性恋婚姻、保护动物福利、反对愤青、呼吁捐血……除了打口炮自己啥也没干,真要叫他捐血马上变脸,伪装公知,假扮圣母。
8心口不一:
比如明明希望别人点赞,还说“点赞的都什么心态”;或者明明化了个大浓妆,天天说“素颜好舒服啊”;又或者说“X X X真的很不错,X X万也不贵,但是如果有X X X的颜色款式我就买了”……拜托,当别人是瞎的吗?没发现你用手指戳脸扮萌时,有一半指甲盖儿都陷到粉里了吗?用点50块以上的粉底吧。
9自言自语:
给自己点赞,故意不用“回复”,而用“评论”让所有人都看见自己的高见,于是经常看到他发的朋友圈下面一长列自己给自己的话……总觉得地址栏里应该显示的是“发自某某精神病院”。
10存在即不对:
很多时候,屏蔽一个人可能不需要什么理由:你走过很多风景,你容貌姣好美丽,你善良单纯天真,你知性温和有礼,你就是完美无瑕的人类……偏偏,你的存在就造成不爽了,哪怕是一个用词,一个观点,或一个发型,都让我手指不由自主地划向另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