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5
高级会员
|
一个大国总理的情感与理智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这是总理李克强第一次代表国务院宣读《政府工作报告》。
他神情专注地朗读了100分钟。中途曾一度大汗淋漓,最终获得50多次掌声。
这一百分钟将决定面临关键变革时期的中国未来一年最重要的使命。
背后凸显着一个大国执政者的情感与理智。
这份报告少了几分激情,多了几分温柔。
在“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总基调下,其余所有铿锵之语无一不指向中国民生的切肤之痛——“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毕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经济社会矛盾凸显,在公民意识觉醒、参与公共事务热忱高涨的今天,一个大国必须正视这些痛点,与最大多少中国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并将这一多元丰富的情感进一步凝聚成改革的共识,发展的动力。
李总理没有引用太多名人名言,却不妨碍他深谙民意的话引起广泛的共鸣。
毕竟,未来的中国面临的是一场阻力巨大的攻坚战,而不是改革取得辉煌成果的庆典。
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史上调门最低一个,除了坚持GDP增长7.5%显示了足够的信心和决心之外,其余大政方针都显露出直面时艰、迎难而上、强调执行的色彩。
也就是说,在重塑国家治理结构的过程中,整个宏观决策进一步走向科学理性。
针对全社会关注的房产宏观调控问题,李总理对于该由市场主导的商品房只字未提,而更多地强调了政府在建设保障房上的责任,目标更加明确,想必相关的监督执行的措施会积极跟进。这预示着中国楼市将完成市场和政府真正意义的分野,或许一线城市房价不会下跌,但更多的中低收入者会将期待的目光从房地产商转向地方政府。
对于城镇化,李总理强调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无疑为中国千篇一律、脱离实际的造城运动轻点了刹车,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背景下,保障了产业化、集聚化作为未来城镇化的核心,为中国未来地方经济的关键引擎指明方向。
对于万众瞩目的国企改革,由于深层的行政体制改革尚未到位,《政府工作报告》审慎而积极地向市场释放出这样的红利: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在国有商业银行主体地位难以撼动的前提下,《政府工作报告》也采取了几乎同样的态度: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
这些举措释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深化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但真正到位却需要时间,不过,政府已经尽其所能来为市场开拓航道,为更深层改革积累经验,赢得时间和空间。
一年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自我革命的姿态登场,加大反腐力度,着力简政放权、回归市场,官不聊生在各地频频上演。李总理道出了这样一张清单: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并许下这样的承诺: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OO项以上。
而这样的清单却是改革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中国经济增长而言,未来主要源泉是内需,而真正的红利是制度红利——其最大的阻力叫既得利益集团。
李总理的100分钟承载着一个大国的理智与情感,展示着改革的阵痛和希望。这是三中全会确定的大政方针向具体执行务实而有力地迈进,随着改革的深入,想必会有更多的激流险滩,重重关山。毕竟,制度的雾霾要比现实的雾霾更加难以战胜。
李总理意味深长地说:“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这预示着,不管怎样,中国意义深远的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进程,已全面拉开帷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