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5
高级会员
|
云南省实现地震速报 基本救助时间提前 从姚安“7·9”地震、盈江“3·10”地震到彝良“9·7”地震,我省地震速报时间正逐步缩短;从震中到波及区,我省改造完成的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和改造加固后的农村民居在地震中不倒可修,经受住了考验;从衣食到住行,地震后,各级救灾工作反应迅速,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时间提前到12小时以内。在与自然灾害抗争和坚持不懈的创新实践中,云南的防震减灾能力一步步走向理性和成熟。
5年来,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10项能力建设不仅成为享誉全国的云南模式,更是我省减灾救灾工作由“重救灾轻防治”走向“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重要里程碑,在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缘的云南,地震历来是一个让人敏感的话题。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几天,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防震减灾10大能力建设:从当年起,用5年时间,实施10项重大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云南省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综合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工程实施近5年来,云南经受了盈江、攀枝花-元谋、姚安、腾冲、彝良等地震的检验,形成了政府主管、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大幅提升,一道精心筑就的生命保护屏障成效显著。
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强,速报时间缩短。目前,我省地震监测整体能力达到2.5级,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达到1.5级,地震“三要素”速报时间由15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地震监测预报质量评比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
基本生活救助时间提前。救灾物资储备库网络基本形成,储备能力显著增强,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时间从24小时提前到12小时以内。
防震减灾能力全面增强。抗震设防监管得以加强,153.7万户加固改造及拆除重建的农村住房、1479.79万平方米交付使用的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在近年来发生的多次中强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同时,每年投入10亿元资金专项实施“地质灾害防治10项重大措施”,都为云南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地震次生灾害增强了底气和实力。
救援专业队伍规模扩大、区域布局更为合理。已组建了由解放军、公安消防、武警、医疗、地震现场工作队组成的专业救援队伍。
地震紧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已覆盖全省。建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新建和改扩建62个救灾物资储备库,总数达109个。基本建成了以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滇中、滇东北、滇南、滇西、滇西南5个省属分库为辐射,11个州市库、92个县级库为支撑,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抢通保通能力明显提高。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三小”工程推进顺利。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的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已在云岭大地广泛推广。目前,已投入1.26亿元资金,为全省1310万户家庭免费发放防灾应急小册子,为437.5万余户家庭发放小应急包,组织开展防灾应急小演习4000余次。同时,防灾减灾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的活动也使地震科普更深入人心。
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依托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共4.6万余人,并为专业救援队伍配备了相关设施设备,有效提高了部队参与救灾的能力。去年,省民政厅与省公安边防总队签订协议,在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建立了相应合作机制,形成了点线面结合、覆盖范围广、应急快速的抗震救灾力量。
防震减灾保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5年来的积极稳步推进,使我省抗震减灾能力日渐增强。目前,我省已基本具备6级地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从震前震中到震后均能提供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应对。今天,云南防震减灾的步子迈得更大。为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准备,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至2017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的专项资金,各级各部门加大防震减灾投入,继续推进以大震监测预报能力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工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通信和电力保障能力建设工程、水利设施应急抢险建设工程、交通基础设施抵御地震灾害和抢通保通能力工程、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技能训练工程、组织指挥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防震减灾社会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0项重点工程,主动防灾、充分备灾、科学救灾、有效减灾,将我省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