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今日话题] 2012十大流行语 正能量居榜首 屌丝不在其中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7913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21:5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十大流行语 正能量居榜首 屌丝不在其中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2012年已经成为了过去。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躺着也中枪、高富帅等,这看着亲切而又熟悉的“2012年十大流行语”,让刚刚踏进2013的人们,又重新回忆起了刚刚走过的2012。而这“十大流行语”的公布,也正好可以提纲挈领、以点带面地帮我们好好梳理一下刚刚过去这一年。
  
  12月30日,《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年度热词“正能量”位居榜首。“高富帅”入选流行语,但2012年最为火爆的“屌丝”等不在其中。《咬文嚼字》组织专家讨论,专家认为“屌丝”的不雅、恶俗的趣味是很明显的,因此拒绝了“屌丝”。
  
  比方说,正能量,就连我们的总书记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就引用了这个词,强调推进正能量,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比如,当每一个凡夫俗子在遇到生活的困惑与不解,面对社会的种种不正常现象时,也都会无奈的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比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休假、中国式XX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国民的陋习与诟病,让我们感受到了国民性改造的任重而道远;比如,最美会让我们想起用左臂接住从10楼坠落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以及随后涌现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女法官后莉等等。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十大流行语,都是2012年里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大事的一些精华和“浓缩”,或是世俗生活的一些主流现象。从这一点看,说“十大流行语”实反映并高度概括了一年当中的社会重大事件、百姓关注焦点,是“一幅动态变化的历史画卷”,并不为过。通过“十大流行语”这样一个“点”,来窥探、来记录社会生活的一个“面”,来反应社会的主流价值,来观民意记录社会变迁,有其可取之处。
  
  然而,这“十大流行语”能否真正客观、全面、真实的反映民意记录变迁,还有必要斟酌。可以看到,这“十大流行语”的“主旋律”意味更浓一些,反应的更多的是关乎宏观的命题和主旨,是时代的“脉搏”,而来自草根的声音,来自民生体内的“心跳”,却稍显微弱。在坊间,一些“流行语”远比评选出的这“十大流行语”更有人缘,也更能反映主流民意,反映社会变迁细微而不可忽视或者难以忘记的“点点滴滴”。
  
  比如,“屌丝”可以说是2012年坊间最火的流行语,然而,专家却认为它不雅、恶俗。但你不可否认它已经在我们的社会语言文化中被广泛应用。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屌丝最初的定义,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自嘲现象,被认为是意味着中国人更多的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利。比如,因为央视的街边采访而迅速走红的“你幸福吗”,引发凡夫俗子们对于幸福感的思考,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适价值和启蒙意义的命题。而来自坊间千奇百怪的答案尤其是最经典的回答“我姓曾”,更是点亮了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再比如,我能说脏话吗,这句话来自记者采访市民对油价上涨的看法时的反问之语,也让很多民众面对社会不公或者不正常现象时,来一句“我能说脏话吗?”,来表达心中的愤怒或者不满。
  
  不可否认,诸如“屌丝”、“你幸福吗”、“我能说脏话吗”等“流行语”的“份量”,远没有正能量、最美、赞先等“十大流行语”看上去那么积极、正面,但是这些词语,却更多能够体现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利益,有着更多的民意基础,甚至在某些方面“十大流行语”更能高度概括百姓关注焦点,更能真实地记载社会变迁。因此,“十大流行语”固然有它的价值所在,但其注定也只能只是一个向度与侧面,有其价值局限和缺憾。而如何弥补这一局限与缺憾,如何让每年度的“十大流行语”能有更多的可以体现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话语,能有着更多的民意基础和民意共振,成为一幅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值得评选者们深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主题

听众

7913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21:53:09 | 只看该作者
    正能量

  “正能量”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当下,人们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

  元芳,你怎么看?

  出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狄仁杰遇到案情难解之处,时常会问副手李元芳:“元芳,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通常都是:“大人,此事蹊跷,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该句式迅速流行,人们多将它缀于某个句子或语段的末尾,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

  舌尖上

  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迅速走红,使得 “舌尖上”俨然成了饮食文化的 “代言人”,如“舌尖上的中国”,即中国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快乐”,意思是品味美食的乐趣;而“舌尖上的爱情”则可以理解为与饮食息息相关的爱情生活。

  躺着也中枪

  一般而言,枪战中如果躺在地上,中枪的概率是最低的,“躺着也中枪”于是用来形容无缘无故地受到牵连,或被卷进是非。出自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一句台词。剧中双方激烈打斗,某人装死,另一人向地上发了一枪,正中装死的人,装死的人叫道:“我靠!躺着都能中枪!”现在也有人使用缩略形式“躺中”“躺枪”,还有人干脆说“中枪”,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高富帅

  指高大、富有、帅气的男人,是由三个单音节形容词并列构成的准固定词组。“高富帅”和“白富美”(肤白、钱多、貌美),是择偶方面最有优势的男人和女人。最初这两个词是网民对青春偶像剧和日本动漫中男女主人公特征的概括,表达了对虚拟世界里“高富帅”与“白富美”之间童话婚恋的艳羡,同时也寄托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凡现实的自我解嘲。

  中国式

  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衍生出“中国式XX”等说法。而今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媒体上出现大批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XX”,如“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插队”等等,于戏谑中表达自嘲与质疑。

  压力山大

  意思是压力像山一样大。这个词是由我国男女老少最为熟悉的外国人名“亚历山大”,通过谐音、暗喻演变过来的。后来又出现变体“鸭梨山大”,更加诙谐有趣。

  赞

  先在网络上流行,然后打入传统媒体,有动词、形容词两种用法。作动词的“赞”可以替代许多双音词:赞美、赞赏、赞叹、赞同、赞许,以及称赞、夸赞等。作为形容词的“赞”表示好,一说来源于台湾,理由是台湾有一家报纸评选的2011年台湾年度汉字就是“赞”字,一说吴方言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和上海)一向用“赞”表示好,如上海话里“蛮赞”便是很好的意思。

  最美

  “最美丽”的简称,新兴的用法“最美+身份”的组合作为一种对人物的美称在2012年已成为感动中国的新力量。2011年,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冲过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得救了,而吴菊萍左臂粉碎性骨折,人们称赞吴菊萍为“最美妈妈”。此后各种“最美”称号不断涌现,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女法官后莉……

  接地气

  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莫言的小说就是“接地气”的一个典型。而党员干部“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民众,了解民众的苦与乐、民众的意愿和需求。

主题

听众

7913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21:53:49 | 只看该作者
  “去神秘化”,2012年最大正能量

  一、 正能量

  多元化的社会已经很难用一个字一句话来概括一整年。各种各样的“年度汉字”评选也不再有一个同样的选择。有人说是“微”,有人说是“梦”,日本人更是弄出了个很难理解,也是历年年度汉字得票率最低的“金”。

  今年的年终时论,我们选择采用《咬文嚼字》评选出的年度最热词――“正能量”作为主体。从领导人在正式场合的发言,到平民百姓在微博上的疾书,这三个字,贯穿了整个2012,也向我们展示着对即将到来的2013的憧憬和希望。

  正能量(Positive Energy)是一个物理词汇,物理学中,假设完全真空的能量是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负物质对我们现在的世界来说是毁灭性的。嫁接到社会语境中,我们不难理解“正能量”的内涵。

  年终,新华社一组“高层新阵容”的特稿震动了全世界。曾经神秘的最高层领导人,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也有爱,他们也有情,他们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共同的情感。这组特稿里的最高层领导人,不再神秘。

  当官员们不再神秘,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就一定会蓬勃而起。为什么?

  二、从玛雅人的神秘预言说起

  2012绕不开的话题就是那个玛雅人的末日预言。现在这个预言已经破灭,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梳理末日预言的产生、发酵和传播时,大可不必有劫后余生式的感慨,因为我们发现,一切的恐慌与扰动,不过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将玛雅人历法“神秘化”的后果而已。

  考古学家提供了玛雅人的历法素材,电影《2012》将这个概念从学界推广到大众中,随之,各种各样的公共传媒和自媒体以不同目的传播着末日预言,在传播过程中,添油加醋式的神秘化解读不断出现。越神秘则越恐怖,正如说谎者说着说着连自己都信了一样。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末日预言:因为玛雅人的历法的一天和实际的一天还是有那么零点零零几秒的误差。这个误差积累几千年后,到了2012年的12月21日,日期就多出来一天,让玛雅人无法计算下去,因此只好“从零开始”。

  说穿了一点都不神秘,一点都不神秘就不会有一点恐惧。正因为有些人想让人恐惧,所以他们才刻意地去隐藏真相,制造神秘。

  三、“神秘化”是猎奇的好友,却是社会基石的天敌

  2012的末日预言更多地是被娱乐化了,在娱乐化的世界里,神秘并不是“负能量”。2012年热映的甄嬛传,就是利用了曾经在我们民间最为神秘化的宫廷政治这个题材,牵引了众多观众的娱乐猎奇心理。

  问题是,对一个虚构成分居多的电视剧,我们大可以发挥最荒谬的想象力,但是对于我们切实生活的这个世界呢?

  不行。神秘化是猎奇的天然好友,却是现代社会基石的天然敌人。

  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互信。一个你不相信我,我不相信你的社会,无法达成共识,无法形成合力,只能在争斗中徘徊不前。

  一旦神秘,则信任必将失去。仅举一例:“儿慈会捐款去向不明”事件,因为儿慈会最终选择了“神秘”——关键的账本不公诸于大众而是仅仅交给神秘的“第三方”,疑团不仅没有消逝还引起了新的质疑,至今还在腐蚀着慈善系统残存的公信力。

  今年一下子冒出来的各种“表哥”、“房叔”们,无一不是因为他们的财产对公众来说过于神秘,且他们在被注目以后,还在出于某些目的刻意地保持神秘,甚至制造新的神秘。

  历朝历代,宫廷政治的神秘制造出了无数的野史和戏说,让大导演们躺在故纸堆里就能随意拍出所谓“大片”。但回到真实的当代社会,各种各样的神秘制造出的却是公众的愤怒和飘摇的谣言,动摇着社会的根基。你不告诉我,我就有权利去猜。带着愤怒情绪的“猜”,在公众心理层面纵容着各种各样有意无意的谣言。所以,当我们怒斥各种网络谣言的时候,是否也该怒斥一下那些刻意制造神秘的神秘力量?

  四、反神秘化的浪潮

  民间反神秘化的浪潮早已开始,在2012年更加汹涌澎湃。突如其来走红的“元芳体”是一个很好的注解:“你怎么看”是因为我们都有知道的权利。

  把反神秘化浪潮推向高潮的,就是2012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络反腐。从“杨表哥”到“雷冠希”,让人感到可喜的是,民间的努力越来越得到公权力一方及时正面的回应。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八项规定,新华社晒领导人家庭的特稿更是宣示了一个信号:最高层已经流露出和民间携手冲破神秘化的愿望,并已经付诸行动。这信号让我们对2013有了更多的期待:神秘的系统已经被打开了缺口,公开透明的阳光已经渗入那个曾经水泼不进的堡垒。

  五、“去神秘化”就是最大的正能量

  2012带给我们很多正能量:莫言的“魔幻”让诺贝尔梦走进现实,航母的“style”让江南区的富豪生活黯然失色,各种层出的“最美”丝毫不让人觉得审美疲劳。

  最大的正能量还是来自于政治领域,一如上面所述,八项规定,反腐的风暴,高层新阵容的特稿。这些都是对曾经无比神秘的官员权力领域的穿透,这些都是老百姓所说“接地气”的关键之举。接了地气,不再神秘,官员才会对普通的百姓生活感同身受;不再神秘,处处公开,百姓才会放心地把权力交到官员手中。这将铸就一种难能可贵的互信。在改革亟待破冰前行的今天,互信实在太为重要。因此,我们可以在回顾2012时断言,去神秘化的各种努力是这一年来,我们收获最大的正能量。

  明天,我们就将一起迎来新年的阳光。我们祈愿并且相信,2013年的阳光将因为更充沛的正能量而更具穿透阴霾之力。

主题

听众

7913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21:54:37 | 只看该作者
  仔细品味刚刚出炉的“十大流行语”,甜、酸、苦、辣扑面而来。
  
  抚慰效应。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最美”、“赞”三个词汇张扬了社会正气。在过去一年中,中国民间展现出生动的精神风景,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女法官厉莉……我们赞美,就等于让更多正能量得到激情点燃,让公平正义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
  
  酸苦效应。在社会创富能力得到的同时,“亚历山大”让我们感觉到,对心理滋养的忽视;流行语“中国式XX”也有这种无意折射,“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提醒国人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仍然要加强。“中国式接送孩子”则提醒我们,人格成长更优先于知识养成。
  
  麻辣效应。虽然互联网社会带来了透明和公开,仍有让人不解的怪诞频频出现。泉州一女孩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判断为自杀。于是,“元芳,你怎么看”就出现了,表达质疑、嘲讽或征询,这可视作对民意忽视的一种讽刺式反弹。此般麻辣后面,同样有着人心取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