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财富故事] 云南曲靖:6万人的三宝镇千万富翁多达三四百人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3640

积分
级别
4 中级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0:4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云南曲靖:6万人的三宝镇千万富翁多达三四百人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一种农民经商的传统,或许还得加上一点时运,成就了云南曲靖市三宝镇小小的经济传奇。仅有6万人的云南曲靖市三宝镇,“千万富翁”多达三四百人边陲小镇,老板为何这么多(倾听·行进中的基层回声)?
  
  不过,三宝镇的“老板经济”还比较低端,占主导地位的是没多少技术含量的手工业,市场竞争也并不充分。这些老板们精于抓住各种政策机遇,却对现代市场经济规则有些陌生。如何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让这些经济力量形成合力,不该只成为创业者的困惑,也应该是当地政府急需破题的任务。
  
  丁德祥是云南曲靖市麒麟区三宝镇雅户社区党总支书记,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丁老板”。“我的资产上千万,可在三宝镇就算个"小兵"。”他说得轻描淡写,语气却难掩自豪。其时,他的两台混凝土泵车正在几十公里外的一家风力发电厂建设工地上运转,日收入数以千计。
  
  有人估计,在仅有6.34万人口的三宝镇,个体户已超过1000户,工贸企业数百家,与丁老板一样拥有千万资产的多达三四百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主题

听众

3640

积分
级别
4 中级会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0:45:0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小镇,为何会涌现出这么多老板?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他们有哪些探索和困惑?
  
  农民老板:生意做得真不小
  
  “每年拿1个月在地里干活,拿1个月过节,其余10个月都在经商、打工”
  
  机声隆隆,工人手脚麻利,一块块铁件被迅速加工成U型卡、U型钢支架等煤矿上需要的配件,冬日的阳光穿透大玻璃落在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曲靖裕鑫工贸有限公司有15个工人,年产值1500万元。34岁的总经理晏志猛说,“我们的产品多是煤矿配件,成本高、利润少、主要靠人工做,大企业一般不接这样的活。”晏志猛1998年从职业高中毕业后,曾去昆明打工,1999年瞅准这个空当,回乡创业。
  
  在雅户社区,跟晏志猛一样从事铁件加工的企业或个体户,总共有100多户,并初步形成分工,比如分别专做门窗、桌椅、扣件、建筑拉筋等。而整个雅户社区1321户人家,经商的起码有400户。
  
  集镇所在地三宝社区的经商氛围更浓。在4.8平方公里范围内,个体食品加工户有10多家。相对于出去打工,王耀对自己创业更感兴趣。2000年前后,他投了1万块钱,开了食品店。现在,王耀的食品店有600平方米,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三宝镇党委书记李文龙说,镇上现有铁件加工、交通运输、挖机、劳务输出、苗木、食品等产业,并且相对集中在特定的社区(村)。比如,有的村有200多辆大车搞运输,有的村有80多台挖机。2011年,全镇运输业产值在1.8亿到2亿元之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80元,其中8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
  
  随着城市扩张、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更多农民正慢慢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用一个彝族村民的话说:每年拿1个月在地里干活,拿1个月过节,其余10个月都在经商、打工。
  
  公路边只要起一栋楼,打开一间房就是一个个体户。

主题

听众

3640

积分
级别
4 中级会员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0:45:23 | 只看该作者
  三宝镇党委书记李文龙
  
  老板经济:盛行背后有原因
  
  “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转移就业是主因”
  
  雅户社区的张华金家门口高高码起废钢筋,他几乎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马路对面那个副食店,也是我的;还有一辆出租车,租给别人开了。地也租给人家种了。”张华金说,“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生意不大,行当不少。”
  
  而丁德祥“胆子”更大。他做过电焊工,卖过钢筋,当过包工头,买过挖机。2007年,他第一次见到混凝土泵车就动了心。“一车混凝土12立方米,只要7分钟就能赚200多块钱。”2008年,他贷款146万元在一个月内买下两辆泵车。“国家、省、市有许多惠农政策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减免、信用贷款等,都抓住了”。去年,两辆泵车为他带来230万元收入。
  
  贷款是采访中记者听老板们提到最多的扶持政策。“全镇每年还有150户左右能申请到5万至10万元的3年免息信用贷款。”李文龙说。
  
  三宝镇为何兴起“老板经济”?在李文龙看来,三宝镇人多地少,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同时,三宝镇交通便利,横贯镇子的老326国道可直通越南,曲靖城区通往陆良县的高速公路从镇边穿过,生活在交通干线上的三宝人眼界开阔,敢想敢干。而已在三宝镇工作了7年的人大主席李晓德认为,这与政府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息息相关。
  
  李文龙坦言,三宝镇的“老板经济”还处于比较低端的水平,除了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手工业仍占主导外,市场竞争也并不充分。
  
  镇里针对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开展技能培训,每年为120名首次创业者办理小额贷款担保。

主题

听众

3640

积分
级别
4 中级会员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0:45:33 | 只看该作者
  三宝镇人大主席李晓德
  
  问题不少:产业分散难做大
  
  “如何与外面的同行竞争,还没准备好”
  
  大货车一辆接一辆碾过早已坑洼不平的老326国道,扬起的灰尘让小小的三宝镇有些迷蒙。张华金满肚子牢骚:“太破烂了,赶上下雨,更没法走。”他老早就盘算着,想把铁件加工铺和副食店挪个地方,以避开嘈杂的汽车噪音和似乎总也落不了地的灰尘,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场地。
  
  “基础设施薄弱、滞后,是制约三宝镇发展的一大瓶颈。”李文龙有些无奈地说,镇里曾计划建一个市场,将100多家做铁件加工的个体户和企业集中起来,既能规范经营,又能形成一定规模,可坝区耕地必须保护,把市场建到缓坡上去,水电路却不通。
  
  拥有两台挖机的徐永平说,他的生意主要来自“回头客”和朋友介绍。晏志猛也说,他主要通过老客户介绍生意。而他们的客户群大都在三宝镇附近,且相对固定、互不交叉。正是因为“熟人生意”,导致三宝镇的产业始终分散,产品也主要满足周边市场需求,不仅难以提升对外知名度,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产业很多,每个村各有特点,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李文龙一直希望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通过“抱团”将业务拓展到省外。老板们也希望能通过某种渠道,形成合力。“如果能成立一家公司,把我们搞挖机的集中起来,今后可以通过招投标接到更大的工程。”徐永平说。
  
  接到更大的工程,是三宝镇许多老板梦寐以求的。可如何与外面的同行竞争,如何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他们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还觉得“外面”有些陌生。
  
  网上信息是很多,可如果离得太远,人家下单,我们也不敢卖货,怕收不回货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