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5
高级会员
|
在中国吃猪肉等于自杀式的曝光应多些冷思考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近日,网传“在中国吃猪肉等于自杀”。网文称,十几斤重的小猪使用含有大量激素、安眠药等药物的添加剂催肥,五六个月出栏。长期食用该猪肉会诱发各种不适症状甚至癌症。对此,农业部人士称近三年猪饲料质量卫生指标抽检合格率在90%以上;猪肉安全总体上有保障。
农业专家否认“吃猪肉等于自杀” 用激素喂猪鸡并无效果
在中国吃鸡肉、猪肉真的“等于自杀”吗?农业专家表示,这种说法不成立,是一种误解。
日前,一篇名为“农妇警告:在中国吃猪肉等于自杀”的帖子在网络上流传。其帖文称,十几斤重的小猪使用了含有大量激素、尿素、安眠药、高铜、砷等药物的添加剂催肥催长,养五六个月就出栏了,长期食用这些猪肉,会诱发各种不适症状甚至癌症。而在上周,中国经济网也报道称,山西养殖户使用激素养鸡,45天即可出栏。上述传言和报道引起极大关注甚至恐慌。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其实,不用激素白羽鸡也可以达到45天出栏,现在最快的33天就可以出栏,这主要是鸡的品种所致。随着遗传血液技术的发展,有些鸡种成长速度很快,这是正常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教授杜立新也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误解是源于传统观念。“过去养猪一年才出栏,大家不理解为什么养殖速度突然提高得很快。其实现在的生猪养殖和过去已大不一样,通过品种改良、大规模养猪,控制通风、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仔猪3个多月就可以达到100公斤。
农业专家否认“吃猪肉等于自杀” 用激素喂猪鸡并无效果
至于饲料在养殖中所起的作用,农业部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主任熊本海介绍说,现在的猪饲料主要靠能量和氨基酸的平衡达到使猪增肉的效果。饲料中还包含保健药品和国家允许的添加剂。猪吃后增重长肉,使之转化为动物蛋白,即人体所食用的猪肉,并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鸡种本身的成长快,如果再加上饲料营养搭配合适,把饲料转化为肉的能力发挥到极致,那么2斤饲料可以长出1斤肉,这样33到45天就可以长到5斤。”朱毅说。
那么,关于添加激素促进鸡、猪生长的说法是否有根据呢?朱毅表示,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添加激素对于促进鸡、猪的生长并无效果,而且容易增加鸡患心脏病腹水风险,加上激素的价格也很贵,成本大于收益,这种事养殖户是不会做的。
熊本海表示,激素只有摄入血液里才有效,加在饲料里基本无效果,没必要使用。现在通过猪品种的改良、饲养技术的进步,猪的生产速度已可满足生产预期,养殖者也没有使用激素的驱动。农业部已制定有《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对添加剂的使用数量、休药期都做了严格规定,禁止使用激素,这些法规甚至比美国的法规都要严格。
杜立新则指出,之前也曾有养殖户在养猪时违规使用过激素,瘦肉精事件后,现在各部门都在严格监测和抽检,饲养场有抽测,屠宰后上市时还要抽查。其中饲料添加激素由农业部畜牧业司来监管,形成猪肉产品后则由产品质检部门来监管。只有在监测覆盖范围之外的农村小市场的猪肉里才可能存在激素。
“激素是肯定没加的,抗生素是加了一些。但只要把抗生素的药残期把握好,对人体也不会有什么损害。”朱毅说。
那么,是否存在养殖户往饲料里添加尿素、安眠药、高铜、砷的情况呢?熊本海的回答是:高铜主要使用在仔猪身上,能够减少仔猪下痢,提高饲料利用率,使猪的粪便变黑、变干,促进仔猪生长。但是当仔猪长到30公斤以后,高铜促生长的功效就没有了。砷现在称为砷制剂,农业部明令禁止不能使用。
安眠药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猪的运动,使猪“吃了睡、睡了吃”,长得更快。但是这样的猪肉味道不鲜美,并不为市场欢迎,所以现在添加安眠药的方法养殖户一般已不再使用。
至于尿素,养猪业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王立贤表示,养猪添加尿素没有任何作用,牛羊食用少量尿素会有一定作用。尿素含氮,会被牛羊瘤胃微生物所分泌的脲酶分解,被合成蛋白质从而被消化吸收,而猪则没有瘤胃,因此不具有此功能。
“吃猪肉等于自杀”式曝光应多些冷思考
伴随着“肯德基速成鸡”及“白酒塑化剂”风波的迅速发酵,近来似乎又进入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多发期。“吃猪肉等于自杀”的旧帖重新蹿红,便更增加了公众的焦虑和恐慌。“吃什么才安全”已由自嘲式的戏谑,蔓延为一种集体性的关于公共生存及健康的沉重喟叹。
网络渠道的兴起与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漏洞,能够被迅速地觉察并曝光出来。经过舆论的倒逼,相关部门的介入后,从而达至机制上的修葺完善。即便每次都只是“积跬步”的成效,不辍的“民意监督”至少提升了许多人的卫生意识,间接震慑了不良厂商的掺假造劣的黑心举动。
然而,“人人都有麦克风”毕竟是一把双刃剑。一些内容辛辣惊悚而又未经严格调查核实的言论,常经网络渠道流布开来,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类似“吃猪肉等于自杀”网帖,看似是在警醒公众,实则不亚于向平静的社会投掷了一颗炸弹。其在行文及标题上的夸张语气,恰好攫住了人们久为食品安全问题所累的心弦,而由于有“饲料里加入安眠药,尿素喂猪”等极端表述,也令附和的声音越来越多。
基于气愤,在帖子流转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印象或平日的经验来加入新的论据,以表明猪肉真的“不能吃”。而其内容中诸多有违常识之处,反而被集体无意识地忽略了。比如在猪饲料中加入无机砷(砒霜)的表述,稍作求证即知属于夸大其词。
并不否认曝光者的内心善意,但是过分依赖添油加醋的方式来吸引眼球,也极易导致事实呈现上的不够准确和客观,而造成误伤。“吃猪肉等于自杀”的耸人听闻之论,等于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生猪养殖者都置于耻辱柱上,对那些守法经营者无疑构成名誉上的伤害。
食品安全领域几成新闻富矿,每年或大或小的揭露,未曾断过。曝光和揭露本无可厚非,但过于追求极端细节和点击率,而缺乏表述上的审慎和节制,却多多少少让人在喋喋不休的“审丑”中生出倦怠情绪。毕竟,现实的食品卫生境况还未恶化到一无是处、真的什么都肮脏的地步。将特定区域的某些厂商的不法之举,未经全面抽样取证,就渲染为行业性的沦陷,只会透支越发精贵而又日渐稀缺的社会诚信。让每个人都沦落至“什么东西都不敢吃”的神经质状态。而这,不过是一种“双输”的结局。
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媒体孜孜不倦地曝光,更需要政府部门自主的励精整治。但常被漠视的是,在利益冲突愈发多元的今天,公众也需要理性科学地看待食品卫生这一议题。面对不断失陷的食品种类,公众除了痛恨造假售劣者,发出“再也不吃XX”的泄愤式宣言外,也需要在这种拉锯中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从而学会冷静和克制,多一些起码的相信,而不是被一些不靠谱的“曝光”牵着鼻子走乃至惶惶不可终日。这同时需要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多发出自己的声音,也离不开公共科普教育的推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