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图说昆明] 30张昆明地图讲述30年昆明巨变 从昆明地图看昆明变迁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216

积分
级别
4 中级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14:38: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0张昆明地图讲述30年昆明巨变 从昆明地图看昆明变迁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老人朱映生,打从不懂事,就跟着在父亲,在昆明城内四处逛悠,“那时候我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好奇地张望这座城市。可以说,我是随着昆明成长起来的。”
  
  一个陈旧斑驳的EMS文件袋里,装着老人半个世纪来收集的30张昆明地图。将这些地图依次铺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昆明的成长与变化。
  
  老人指着桌上数张花花绿绿的地图,津津有味地向我们讲述留在他记忆里的那个老昆明。城市发展的轨迹:一点点“长大”的昆明城
  
  地图从侧面记录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轨迹。老人手中的《1979年昆明导游图》,绘制简洁且印刷工艺考究、色泽温和,地图上标注了当时昆明主要的单位以及电影院、博物馆、医院、邮局、旅馆、百货大楼等位置。
  
  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昆明市由东南西北四条环城路紧紧围住,是座名副其实的“围城”。盘龙江蜿蜒而过,自北向南,华山东路、正义路、书林街“牵起手”,将主城区一剖为二,左边是五华区,右边是盘龙区。而主城两区之外的大片空阔之地,便是官渡区、西山区,豆腐营、黄瓜营、老鸦营等数十营像豆腐块一样驻扎其间。“那时候,这一代都是偏僻村庄,之所以有这么多‘营’,是因为过去这儿都是屯田驻军的营地。”老人说,“那时的昆明城,地广楼稀,公交车寥寥。”
  
  1990年的地图上,昆明开始大变样,“昆明的第一个住宅小区——东华小区在东方生根,第一座立交桥——西站立交桥在西边升起,南面修了新海埂路(现滇池路)直通滇池,向西延长了金碧路(现西坝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绵延起伏,数不清的住宅小区冲出‘围城’,遍地开花,四通八达的新路纵横交错,贯穿城乡。”老人在地图上比来划去,像讲述孩子的成才一样讲着昆明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是昆明城市建设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老人指着一张《2012最新版昆明城市地图》说,“看看地图上这些数量成倍增长的学校、酒店、电影院、公交车,昆明像个青春期的孩子,长着长着,突然就变了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今的昆明呈现出环形放射状的城市形态,光看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地图模样,仿佛就能听到这个城市车水马龙的喧闹声音,看到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箭步奔走在街上的忙碌人群。
  
  然而,藏在这些地图背后的,是如今的年轻一代无法体会的那个老昆明,包括它的光荣与伤痕,包括它藏在每一条街道里的故事,包括它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这座被称为“春城”的美丽城市独一无二的性格与内涵。
  
    
  
  说起老昆明,老人最兴奋的就是那些有趣的街道巷子。昆明老街趣事多。
  
  “你们知道老昆明城里,哪一条街是唯一没有栽电线杆的街道么?是同仁街。哪一条巷最宽?是塘子巷。塘子巷是通往火车南站和双龙桥的繁华街道,能交错开过四五辆汽车。还有些街巷名字很有意思,很美,譬如绣衣街,一丘田,绿水河,柿花巷,芭蕉巷,松毛巷……仅从字面上看,就可以想象以前的昆明城是如何地青枝绿叶、流水潺潺。”
  
  “令人难忘的,还有一条紧邻翠湖的‘海潮巷’,半个多世纪前,这是一条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巷。地下铺着不甚规则的青石板,缝隙间的泥土里冒出丛丛小草,在多雨湿润的季节,房屋的墙角会生出一块块绿绿的青苔。据说,清朝末年‘滇池海洋宽’的时候,翠湖的水常常会浅浅地浸到巷道的石板路上,故取名曰‘海潮巷’……”。
  
  除了这些街名故事,老人说起“公共马车”也格外起劲。“解放初期的昆明,城小人少。市内只有十几辆用美国道奇车改装的公共汽车,保留原装卡车的头部,铁皮车厢的顶部和尾部呈弧形,涂刷着一层厚而粗糙的油漆。车窗以下是土红色,以上是浅黄色。售票员报站吹哨子,公共汽车烧木炭,开起来很笨,又慢又颠,‘嗡隆嗡隆’地响。当时城内通往城郊东南西北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大观街口、一窝羊、小东门一带,都有因袭多年,约定俗成的马车客运站。城里人休闲时举家外出,要么邀约三朋四友游览大观楼、西山、筇竹寺、金殿,要么到官渡小板桥、呈贡龙头街一带赶乡街子,乘坐的都是‘公共马车’。”
  
  据老人描述,载客的马车很规范,三排座,有靠背,坐垫多半是皮的。“豪华型”的是铁皮顶棚,简陋的则用四根固定的木棒或竹竿搭起一个油布顶棚,盛夏遮阴,雨季防淋。马车夫大多是城郊的农民,有的车夫很有灵性和情趣,夏日炎炎,给马戴顶碧绿的杨柳帽,阳春三月,往马头上别几朵艳红的山茶花。
  
  小时候穷怕了,什么都留着,不小心成了一个“小小博物馆”
  
  除了老地图,老人还有不少“宝贝”: 1980年的“幸福牌”黑白电视机, 1982年的“红岩牌”脚踏式缝纫机,1973年手工定制的红椿木衣柜和旅行箱,1972年的“红灯牌”落地收唱两用收音机;画着小猫戏蝶图案的搪瓷口缸,木质手柄的铁皮水桶,印着大红山茶花图案的镜子……最让人惊喜的是,老人还为这些“古董”保存着使用说明书。
  
  最近似乎流行怀旧,很多年轻人照相喜欢用滤镜为照片添加蓝黄色,把照片变成复古调子;淘宝上热卖的产品都带有“复古”“怀旧”的标签,复古照相机,怀旧牛津包,做旧牛皮鞋……究其“复古”大行其道的原因,恐怕是由于那些存有过往美好时光和古朴气息的物件,总能带给如今被现代化侵蚀的都市人某种心灵上的慰藉。
  
  然而,老人的想法可单纯多了——之所以喜欢收藏旧东西,完全是因为“小时候穷怕了”。
  
  老人讲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小时候家里穷,打小便养成了收藏东西的习惯”,大大小小的商品包装盒,孙子孙女丢掉的课本、衣服、玩具,都被朱爷爷进行了废旧改造,衣服变成了沙发垫,纸盒变成了笔筒和垃圾桶……可谓物尽其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些老东西早就该被淘汰了。在别人搬家,纷纷把这些旧东西贱价处理、置办新家具的时候,朱爷爷却固执地不肯扔掉。于是,朱爷爷家成了一个“小小博物馆”,在老人家里,随便拿起一样东西,都有可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们仿佛坐着时光机器,穿越到了那个穿着“的确凉”、骑着解放牌自行车、走进国营理发店剪头发的老辈人的年代。
  
  “孩子们都认为我太守旧,劝我把该扔的东西扔了。但我就是觉得扔了可惜,舍不得。”然而,正是老人的这个“舍不得”,让我们得以见到那么多“复古”产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