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9
管理员
|
藏历新年藏族人家的供品
一、炒青稞和磨糌粑
糌粑是高原民族的主食,是藏民族食品四宝——糌粑、酥油、茶叶、牛羊肉之首。
糌粑像炒面,但不是炒面,是由一种炒熟的青稞粒磨制而成。
青稞属大麦科,主要生长于西藏高原等高寒地区,成熟期在90—180天不等,一般亩产量在300—500斤左右。西藏常见青棵的麦粒颜色,多为青色、紫黑色两种。
煮青稞
炒青稞有一个复杂过程,先要对青稞进行精选,把其中的瘪麦粒、野生植物籽、石子、土块等其它杂物除去,留下饱满的青稞麦。
炒青稞
炒青稞工具,首数大炒锅,呈凹状直径40公分左右,二是锅开筛,锅底部布满小洞,其作用是漏出细沙,可以将青稞粒与沙子分开。此外还有一个“T”形木制工具,长约40公分,横梁部分一侧开有两头相通的槽,可以用以端锅、拨动烫沙子。
炒青稞的灶是土坯砌成的,呈“串”字形,一排3、4个灶孔,灶孔大小、形状与炒锅等。点火后,一般将所有的灶孔都放上炒锅,既可按顺序炒来,流水作业,充分利用能源。
炒青稞前要做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将沙子炒烫——将适量的沙子摊开在炒锅内以旺火加热;二是把青稞过一下水——把青稞倒入陶罐内并加水,片刻后,将陶罐底部出水嘴儿中的填塞物掏出,放掉水。这样既达到了对青稞稍加清洗的目的,又使炒出的青稞能膨胀开来,并有酥脆的效果。
炒青稞时,将适量的青稞(约一捧)堆放在炒锅的细沙上,当沙子烧得相当烫时——这一温度的掌握全凭操作者的经验或感觉,操作者用“T把”的槽口咬住炒锅沿,两手持木柄,端起锅,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像内地烹饪大师那样颠着炒锅。刹那间,颗颗烫沙与粒粒青稞碰撞,劈劈叭叭响个不停,似过年放小鞭,声音那么清脆,那么争先恐后,渲染得空气都热烈、欢快起来。经几次颠炒之后,便迅速将这依然“充满活力”的一锅倒入锅形筛内,并立即将沙子筛回炒锅里,锅形筛里剩下一堆咧着嘴“笑”的白花花的炒青稞。
炒青稞可是个技术活,普通人可炒不了,不是烫了手,就是炒糊了。一把炒得好的青稞,用一只大碗才能装下,白生生的,个个都像一朵朵小白花;闻起来香喷喷,吃上一把酥脆香甜,胜过崩出的玉米花。
把炒好的青稞磨成粉,就是糌粑。
磨糌粑多用水磨。你若看见河边支流上坐一孤零零四方方的房子,房子上插有几多五彩小经幡;你若远远听见单调的无休止的时而跳起的“嗒嗒嗒嗒”声,间或伴有一两声清脆的铃铛响那就是水磨房了。
水磨房里,粗糙的四壁墙上房梁、椽子、檩子、柱子、门窗等等,所有的地方都落着厚厚的一层糌粑粉,碰哪儿,哪儿是一片白。
除了水磨,还有手磨。手磨不大,用人力转动。由于它携带方便,不受自然条件约束,所以牧区多用。牧民家把它放在帐篷门口,出门前,磨几下,进门后,磨几下;你进出磨几圈,我进出磨几圈,磨来磨去,一天的吃食就不愁了。
新鲜的糌耙吃起香甜可口,它那股特殊味道远非语言所能表述的。说起糌粑的吃法,那更是花样繁多,不胜枚举。
二、酥油和酥油茶
酥油是藏族食品之精华,高原人离不了它。
牧民米玛和妻子正忙着去城里卖自家打的酥油
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羊酥油为白色,光泽、营养价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逊牛酥油一筹。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较简单的藏区,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
酥油在藏区用途之广,功能之多,如非亲自目睹,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酥油茶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仪器饮品。制做酥油茶是将烧开的砖茶水与酥油在专用的酥油桶中充分搅和,使茶油一体,稍加盐,然后倒入陶制或金属制的茶壶中,加热(但不能烧开)后,即可饮用。茶味的浓淡、酥油的多少及咸淡,因人而异。一般体力劳动者,尤其是男性,喜茶味浓重,酥油多得喝起来拉粘儿的酥油茶,“那才喝得过瘾,那才叫酥油茶呢”。而老人、儿童、女性,则饮味道清、淡、香的。酥油茶不宜喝冷的,否则伤肠胃。藏族家里平时少不了这上等佳饮。
此外酥油也是制作许多藏族食品的重要原料。
那么,倍受藏民青睐的酥油是如何制成的呢?
羌塘草原
每年7、8、9月,西藏高原草肥水美,气候宜人,正值膘肥体壮的母畜产奶的旺季,是提炼量多质佳酥油的绝好时机。在那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灿烂的阳光洒满了牧场,肥壮的牛羊悠闲自得地啃食着青草,远远望去,似珍珠玛瑙,星罗棋布;似片片云朵,飘来荡去。好一派安谧、宁静的高原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此时妇女们正在家里、帐篷周围,从事提炼酥油等奶制品的劳动。
提炼酥油俗称“打酥油”,工具比较简单:一只酥油桶,一个盛有适量水的大盆。酥油桶是木制的,由三部分组成:(1)木桶,高及人胸,有近五分之一坐入与桶外径相差无几的土坑里。桶身上下等粗,外围上、中、下各部分别用金属箍或竹、藤箍、牛皮箍等箍紧。(2)“甲洛”,一块比木桶内径略小的厚木板,上面掏有三角形或方形的五个孔,其中四孔均匀地分布在木板的各对称部位,中间的方孔上固定着一根一握粗、直、高出桶1尺左右的木棍。一般情况下,“甲洛”总是插在木桶里的。(3)一与桶外径相等的木盖,“甲洛”柄从中央的圆孔中伸出。木盖反面固定着几根木条,使之更稳定地盖于桶上,以保持桶内洁净,酥油桶虽大小不一,但一般都能装60—80斤奶。
每逢早、晚,妇女们把滤净的鲜奶倒入酥油桶里,使之略微发酵,如发酵差,可加些温水。打酥油通常由一位妇女承担,遇体弱多病或年老体衰者,也有两人同时操作的。打酥油时,两手握住木柄,用腰、臂以至全身力气,压“甲洛”下沉,触及桶底;旋松手,任凭浮力又将其缓缓托起。如此周而复始,反复近千次,酥油才从奶中分离,浮于表层。这时,操作者精心、仔细地把酥油捞起,把粘在桶壁上的油点粘出,一并放入盛凉水的大盆里。在凉水中用两手反复捏、攥,直至将酥油团中的杂质——脱脂奶除净为止。人们习惯将酥油拍成扁圆或方形的坨团。夏季一桶奶能打出酥油3—5斤。待酥油坨积多时,男人们将其揣进泡软了的小牛皮或牛羊肚儿中,缝好,以便于保存和运输。
西藏歌舞—“打酥油”
打酥油的劳作虽然单调、枯燥,但却需技巧,费体力。你想想,硬是把80斤的奶水从桶壁与木板间隙及木板的四个孔中挤压出来,得需多大的压力呀!笔者也曾亲自体验,握住本柄,用尽全身的劲儿,才使“甲洛”晃晃悠悠地“逛”至桶底,第二次再触,却将奶泼出许多。要把握好这个“度”还真不易呢!天性活泼的“阿加拉”(藏族对妇女的称呼)们在打酥油时,竟令人感到那么轻松。她们给这一劳动插上歌舞的翅膀,为其增添了艺术色彩:当手将“甲洛”压向桶底时,随着奶液在桶中哗哗的响声,她们“基呷,基呷,那边来了一个人哪”(“基”即一)的歌声随起,接着松开一只手,并伸向侧面,腰同时下弯,上身前倾,至“甲洛”浮起时,腰直了,歌声亦落下;松开的手复又回握,“甲洛”又一次被压向桶底时,“尼呀,尼呀,牵着两匹马哟”(“尼”即二)的歌声又再次响起,继而松开的另一只手又向同侧伸展,弯腰倾身……如此一下一下地“打”着酥油,一次又一次地放松手臂、腰身的肌肉,活动着筋骨。她们动作舒展,节奏缓慢,歌声委婉。歌词大多即兴编唱,如
“久尼,久尼,夜里来了狼呀,
久松久松,大家打狼至天亮;
……
尼休,尼休,收音机里说卫星上了天,
匝基,匝基,卫星是个什么样?
洗阿,洗阿,那晚星星闪闪亮,
洗除,洗除,叫我如何去会情郎;
……
瑞松,瑞松,刚才孩子跌了跤,
瑞洗,瑞洗,两岁的孩子就想跑,
瑞阿,瑞阿,哪比小牛小羊羔,
瑞除,瑞除,才三天就围着妈妈跳;……
敦杰,敦杰,恳求菩萨保佑我,
敦轱,敦轱,保佑我打出的酥油,
姐究,姐究,黄橙橙、香喷喷的像小山高……”
就这样,酥油在歌声中,在阿加拉们的辛勤劳作下,被“打”了出来。
请喝一碗酥油茶
酥油,藏语发音为“玛”。酥油不正象妈妈抚育儿女那样抚育着高原人吗。藏民族正象童孩依恋妈妈那样常常地依恋着“玛”。
“久尼,久尼”,藏语即“十二,十二”之意。以下所有开头的两个音节,都是计算“甲洛”动作次数的藏语发音。
三、藏北的冬宰及冬储食品
牧区冬宰
初冬(藏历九、十月),是藏北草原的黄金季节,也是藏北牧民一年中最忙碌、兴奋的冬宰季节。经过水草丰美的夏秋滋养,牛羊个个膘肥体壮,这时宰杀的牛羊肉不易腐烂,而且农区庄稼已收割归仓,便于牧民将牛羊肉和皮拿去进行农牧交换。
藏北牧民
藏族宰杀牲畜的方式有些特别。也许是受宗教影响,他们忌讳用刀宰杀牛羊,而是用绳索将牛羊嘴巴牢牢捆住,使其无法呼吸而死。牧人们一般选择膘肥、年老的公畜,以及长期不怀胎、经常流产或产仔成活率低下的母畜宰杀。当然屠宰数量是有规定的,一是根据全家冬季甚至全年食用所需;二是取决于农牧产品交易的数量;三是依草场的承载能力而定。
牛死后,首先割下牛头和牛蹄子,然后剥皮、开膛,清理、处理内脏,将牛肉按四条腿分成四大块。剖羊容易点儿,一些剥皮,一些不剥皮,只取出内脏。
冬储食品的制作稍复杂些。首先每户牧民都得用草皮或牛粪在帐篷附近垒砌一两个储窖,将大块的牛羊肉和一些装着内脏、脂肪的牛羊肚存封在里面,随吃随取。这样,牧民一直到来年春夏解冻时都能吃到新鲜肉食。
此外,牧民们还得制作一些特殊的冬储食品:
藏北风味餐
1.风干肉:将上好的牛肉切成长条,一些加盐,一些不加盐;在当风处吹干即可。或专门修土坯房,将四壁扎满通风小洞(但老鼠又钻不进去),用以装肉条。
2.肉冻:将牛蹄煮到一定程度拿出,砸去蹄壳,继续熬成肉冻,日后慢慢吃。
3.血肠:在细牛肠里灌牛血和糌粑;在粗牛肠里灌牛肉、牛油、肚子和糌粑。
4.冻肝:将牛肝挂着冻成块,切片生吃,加辣椒。
四、盐粮古道上的驮运队
运输队
这是藏北高原上的一幕奇景:微沙扬起,上千只羊和数百只牦牛一个个背负盐袋,似军旅,如洪水,铺天盖地,陡然掩来,好不壮观!这就是与云南马帮齐名的西藏驮盐队。
驮盐队在藏民族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藏区农区牧区交流的主要纽带,也可以说曾是这个民族生存延续的主要载体,因而驮盐队本身就极具民俗底蕴。
过去人们为了防匪患和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往往几家人、一个村、一个部落等结伴而行,组成从三四人至数十人的驮盐队。驮畜一般一次有数十头牛或成百上千只羊。驮盐队每年有两次任务,春夏季节,人们赶着牛羊去盐湖采盐,秋天牧人们将采到的盐及牧区的牛羊肉、酥油、牛羊皮和毛等驮载到农区去交换农产品、圆根等。驮盐时间从十天半个月到两三个月不等,这要看采盐和交换地点的远近。日久天长已形成了专门的盐粮古道。驮盐队从北方采盐归来通过盐粮古道去普兰甚至比汽车还快。
“盐人家庭”
春天,当绵羊产羔高峰期刚过,村子里的男人们便忙活起来,打点行装,收拾驮畜。出发前,所有参加驮盐的人要开一次“盐人会议”,主要是分配每个成员要携带的炊具、帐篷或其它公用物品,推选驮队首领,搭配搭档,安排“盐人家庭”成员的各个角色“父亲”、“母亲”、“法官”等。其实,盐人家庭成员角色都是由清一色的男人担任。一家之主的“父亲”由参驮盐队中德高望重而且驮盐经验丰富的长者出任,这个人必须有很好的组织、判断和应变能力,他将担负着整个驮队甚至一个部落、一个村庄全年的口粮问题。“母亲”负责生火、烧茶、做饭等。“法官”主要协助“父亲”调解各种纠纷。此外,“盐人家庭”中还有煨桑师、念经人,当然不是专职人员,是由驮队中会烧香念经的人兼任的。他们以烧小小的糌粑坨坨作桑烟,金刚材和铜钹也比平时所用的小。“盐人家庭”成员分工明确,各施其责。
此外,各个成员在家庭中的座位有序,不能越轨,帐篷右上方为“父亲”的位置,“父亲”左边是“法官”的座位。“法官”身后帐篷壁上挂了一条绳子,以此为标志,称为“准绳”。“法官”左边到帐门为“家庭”一般成员所座,靠帐门出入方便的座位为第二次驮盐人的专座,左边帐门口是“母亲”的座位,“母亲”的左边是第一次驮盐人的席位,这样便于“母亲”特别关照他。第一次驮盐人的上方没有专职,再上方坐煨桑师或念经师。
一切准备就绪,出发时全村子的人都出来送行,家家煨了桑烟,送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念经人也念完了“祈请财神经”,盐人们从不同的村落向第一个聚集地走去……
驮畜
运盐的驮畜主要是牦牛和绵羊。前往盐湖的路上,除少数牲畜驮载盐人们的食物、衣物、帐篷和装盐巴的空口袋等行李外,其余牲畜一身轻装。牦牛背上大多驮着空空的鞍子,而绵羊则光秃秃的。有时盐人们会给牲畜披红戴绿,特别是那些领头的牦牛、绵羊们,给它们钉一对用牛毛制成的红耳坠,缝上一块红布或者经幡……
藏北的牦牛运输队
同为驮畜,牦牛与绵羊所受的待遇却不一样。公牛被牧人们称作“凯”,从上次驮运结束到下次行程开始,盐人们为了让“凯”养精蓄锐,往往自由放牧在山上,不必每天归圈。驮盐时,一只牛要驮百多斤。驮牛背上架有鞍,加之其身强力壮、膘悍威猛,驮牛队就象高歌猛进的装甲部队,常常让人们为草原强者的英姿所震撼。到夜晚,盐人们会将“凯”背上的驮物取下,给它们喂饱草料,让它们好好休息,便于第二天精神抖擞地赶路。
绵羊的驮队则没有牦牛那么幸运。由于藏北草原上缺少木材给羊做鞍具,盐人们只好将自家织的粗糙的牛毛花条纹口袋装上盐后直接驮在羊背两边。绵羊孱弱的身躯要负载一二十斤重的东西,到了晚上还得不到解脱。不是赶羊人心狠,而是因为羊只大多。一般以羊组成的驮盐队都有一两千只,就有数千只盐袋,盐人们难以卸载。就这样,驮羊一直背负着盐袋到终点。不少羊背部皮开肉绽,不少羊到终点等盐人们卸下盐袋便倒地死去。此外,盐人们还不象对驮牛那样供给一些饮水、草料,驮羊必须掌握在行进中觅食啃草的技能,每行两三步,啃食一口草。遇到水源饱饮一顿,没有水,只能渴上一两天。难怪长期在西藏工作的作家马丽华、阎振中等对驮羊生出无限爱怜和赞美,后者称这些驮羊“脖子上的铜铃不时摇曳着献身精神的悲怆”。
驮盐禁忌和仪规
一踏上驮盐路,盐人们就仿佛进入另一时空境界,换了一种活法。他们将在“盐人家庭”里担任不同的角色,使用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语言,行事怪诞。
盐人们在“家庭”中的行为必须符合其规定和准则。从离开家乡山头的那时起,盐人们就必须使用另一种语言。这是一种只有牧区男子才听得懂的、句句与性有关的语言。如果谁说走了嘴或不小心说出了日常用语,将受到惩罚,往往是罚打一壶酥油茶。这种语言很难为外人知晓。
藏族女孩
驮盐途中忌讳女人参加或接触女人,谁要是犯禁,将受到同伙们严惩。
装满了一袋袋盐巴,踏上返程前,盐人们还有一些仪式。首先要供奉盐湖母亲,表示感谢。给湖边的玛尼堆换上新的五彩经幡,用糌粑或面团捏成大大小小的牛、羊形状,用酥油做成松柏,或供奉于玛尼堆前,或投入盐湖里。此外,盐人们还要完成一些预祝驮盐队顺利返乡的仪式,用酥油做牛头放置玛尼堆上,由盐人装扮驮畜和赶畜人,围绕玛尼堆转一圈,然后回到帐篷前,其余的人假扮着家乡人欢迎他们顺利返乡。
在驮盐的各个阶段,盐人们唱的“驮盐歌”内容、曲调都不同。有“离别的歌”、“装盐工具歌”、“途中悲歌”、“装盐歌”、“生活用品歌”、“驮盐人赞歌”。这些“驮盐歌”不仅丰富了盐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藏族文学史。
盐粮交易
春去秋来,采盐归来的牧人们还未洗尽尘土,又风风火火地踏上了通往农区或边境口岸盐粮交易的征程。
农牧交易
1989年我在藏北调查时,牧民仲恳雍中曾告诉我说,他们家乡牧人大都是去彭波、堆隆(拉萨附近)作盐粮交易,两袋盐换一袋青稞,有时也去更远的山南、更南的错那,收入更好,一袋盐就能换一袋青稞,一些人甚至还去阿里普兰,以一袋上好的盐换一袋上好的青稞;做盐粮交易大宗生意的是富人,穷人不做,他们一般用肉、酥油、羊毛、羊皮等去农区交换青稞、糌粑、圆根等。仲恳雍中开了一张那时农牧交易的清单:
一斤羊毛换三四斤青稞;
一张羊皮换十多斤青稞;
一斤酥油换五六斤青稞;
三斤酥油换两袋圆根(一袋约七八十斤)……
牧人们还用“老弱病残”羊去交换木碗、马鞍等。
跑运输的牧民
随着现代化的来临,汽车代替了牛羊。曾出没在盐粮古道上的驮盐队,正在逐渐减少。这如海市蜃楼一般的驮盐队,不但在长时期、实实在在在藏民族历史文化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尤弥珍贵的是,从驮盐队的行为,人们不难发现雪域高原这个民族在与严酷的大自然的斗争中的乐观天性和理念。一次无以复加的艰难历程,竟被他们过活得有滋有味。曾调查过不少参加过驮盐队的牧人,他们都以无比自豪,无比激动的心情向笔者描述了这段一生中非凡的经历,言谈全无艰辛。虚拟的盐人家庭,戏谑的语言,童心未涡的告别仪式将沿途的冰霜风雪,暴匪恶兽涤荡一空,何其豁达!何其潇洒!
五、藏菜种种及其特色
寺庙开办的饭馆
一次偶然的机会出席了拉萨市政协举办的藏式自助餐,立刻被眼前几十道琳琅满目的藏菜所吸引,于是便做起关于藏菜的调查来。曾拜访过拉萨、日喀则、泽当、那曲、樟木等地有名的厨师,甚至采访过班禅大师的“玛钦波”(大厨师)罗布桑次仁、索巴等,这才知道藏菜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兼容了汉、回等民族饮食风格,吸收了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餐饮所长。这里我们将择列部分藏菜的名谱及其制作方法,以便人们感受藏族餐饮习俗的缤纷。
索康必喜达赖、班禅的饮食。放少量酥油在面粉中,将碎肉包在面里,然后放到酥油中炸熟即可食用。
藏菜“久玛”
久玛即“血肠”。将刚宰杀的牛、羊的血加入糌粑和盐、野葱等佐料,搅拌均匀后再灌入洗干净的牛、羊肠子里,放进锅里用水煮熟即可食用。
藏菜“卓巴卡渣”
卓巴卡渣将牛肚煮熟后切成片,加咖喱、茴香、味精、盐等调料拌匀即成。
隆果卡查将羊头煮熟,剔骨取肉,加咖喱、茴香、味精、盐等调料拌匀即成。
煺即“奶渣糕”。将碎奶渣、酥油、红糖混合搅拌均匀,再加入少量凉开水,慢慢揉合在一起,放在木板上切成块即可。
藏菜“麻生”
麻森将糌粑、碎奶渣、酥油、红糖混合,加入适量凉开水搅拌揉合,然后盛入一方形小木盒中,用铲子尽量塞满、压紧。食时倒出切片即可。
学果馍馍“学果”即土豆。把土豆煮熟去皮,与面粉混合在一起,将拌好调料炒熟的碎肉如包“元宵”一样包起来,再放在面包屑里滚一下,然后放进酥油里炸。
帕杂莫古将面粉加温水捏成小圆面疙瘩,放进沸水锅里煮熟捞出沥干,然后放进另一加热的酥油锅内,同时加适量的红糖和碎奶渣,慢慢搅拌均匀即成。这道食品颜色微红,味酸甜,是藏族节假日必备食品。
桑康帕里在面粉中加一些酥油揉合,擀成皮子后切成块状,放入酥油里炸。后来一些厨师改用菜油。
甲不热将没有炒过的青稞晒干,再用石磨磨得细细的,掺入提炼酥油、奶渣后剩下的酸水,搅拌均匀,揉合成饼状,用火烤一会儿,再在上面放上白糖、酥油,继续烤熟即可。
折当果折将面粉调拌擀好,切成条,放入菜油中炸。炸熟后再放进事先熬化的红糖里搅拌,捞出沥干装到食品盒里食用。
哲色莫古将大米放在锅里煮熟后改用高压锅煮,然后倒入融化好的酥油、红糖、白糖、葡萄干和盐等搅拌均匀即可。
卓玛莫古将人参果煮熟盛入碗中,按个人喜好加适量融化的酥油和白糖。
约拉将西藏产的小麦磨细,放入锅中煮成糊状,多加一些酥油即可。西藏的小麦味道细腻,营养丰富。此菜主要盛行于聂荣等地。
卓学将人参果煮熟后拌酸奶吃。
哲学将米饭煮好后拌酸奶吃。
甲吐即“汉式面条”。打一些鸡蛋到面粉中,擀皮煮熟后加骨头汤即成。
甲火即“汉式火锅”。象内地火锅一样边吃边煮,主要原料需粉条、海带、蘑菇、猪肉、牛羊肉九子、竹笋等,还要加盐、味精等调料。据说,大型宗教活动时,大喇嘛们要吃此菜。
夏巴吐将肉剁成馅,用面粉擀成皮包成丸子,加萝卜丝、奶渣,放进骨头汤中一起煮熟即可。
共阿馍馍将鸡蛋去壳,掺匀拌面粉擀成皮,用来包肉馅,或蒸或炸均可。
夏馍馍即“肉包子”。肉馅以牛羊肉为主。
夏帕里即“肉饼子”。用面皮包肉馅,压扁烤熟即成。
归丹即“酒羹”。将青稞洗净煮熟,加上酒曲,用陶罐装好密封,发酵酿成微甜的青稞酒。然后将青稞酒倒进锅里,加红糖、人参果、碎奶渣、糌粑,搅成糊状,用文火熬一小时左右即食。这是藏历新年家家必备的第一道食品,就象汉族不少地方讲究大年初一早上吃汤圆、水饺或端午节吃粽子一样。
曲端将鲜羊肉块、面粉、干辣椒、盐及捣碎的干奶酪掺凉开水用文火煮熟两小时左右,然后再加入另一锅煮熟的麦片和青稞片,搅拌均匀,再继续用文火煮一会儿即可。西藏南部边境上的人,如门巴族等有不同吃法,喜欢加奥奶渣,有时还加一些蘑菇、野生木耳以及“毒雅”(当地一种野生植物,味苦、辛辣,吃其叶)。
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衍生出来的藏菜与其他民族的菜系风格迥异,形成了如下特色:
1.藏菜受祖国内地及印度、尼泊尔影响大,带有浓郁的汉、印、尼式风格。不少菜直接从汉族地区引进,并在名称上留下了标志,如“甲火”(汉式火锅)、“甲吐”(藏式火锅)等,甚至西藏最盛大的宴席被称为“甲索留九杰”(汉餐十八样),不少菜的名称直接从汉语音译成藏语,如“苏入”即“酥肉”的译音。
2.传统藏菜烹任方法以煮、炸为主,辅以一定的拌、蒸食品和生吃食品,较少有炒菜,这主要是由于西藏海拔高,菜不易炒熟。传统藏菜原料以西藏本地的青稞、牛羊肉及内脏、酥油、奶渣等为主,时令蔬菜难以跻身藏菜菜谱。但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和食用在高原的推广,蔬菜也开始出现在藏族餐桌上,炒制食品也越来越多。
芒康县农家
盛水具
3.不同地区的饮食存在一定差别。西藏农区和牧区饮食差异较大,饮食习俗也不太一样。牧区以肉食为主食,只吃少量糌粑,但农区恰恰相反;藏北牧民不爱在菜里放咖喱粉,而边境各族几乎食必放咖喱;又如各地都喜欢的曲瑞(麦片粥),而其吃法却不一样,门巴人喜欢加奥奶渣。
4.藏菜文化的最高水平主要集中在拉萨和日喀则,是藏菜的中心。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传统藏菜大厨师主要集中在拉萨、日喀则的大贵族、官僚的庄园、官署以及两大活佛(达赖、班禅)的行宫里。西藏其他不少地方的藏菜尽管也极具特色,但就藏菜品种的齐全、制作工艺、烹饪技术的精湛而言,远远无法与这两地相比,特别是拉萨的藏菜,已成为藏菜文化的代表。
六、锅灶崇拜及禁忌
人们常常认为藏族是一个“茹毛饮血”的生食民族,殊不知其锅灶崇拜甚为悠久。
石锅
昌都卡诺遗址中就有石灶,灶在住房中间,口大底小呈锅状,灶周围嵌有一圈十块石头,均沿坑口略向外斜倾,其中有三块石头较突出,正好成为三块支点。卡诺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罐、陶盆,有明显的火灼痕迹,这是早期的陶锅。
此外,在藏族创世歌谣中,也有对锅灶的记载:
当初“什巴”形成的时候,
连火石大的石头都没有的地方
游牧民的支锅石从哪里来?
当初“什巴”形成的时候,
连火石大的石头都没有地方,
挖出草皮当架锅石。
这就将藏族使用锅的时间推进到世界形成之初的洪荒年代。
藏族文献中也多有关于锅灶的记载,而且还赋予锅灶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载:“罗阿木之一百男丁以红铜锅扣于脑际自尽,罗阿木之一百女人怀抱铁锅于怀前而逃逸。”《雅隆尊者教法史》载:‘将铁锅罩住洛昂氏百男之胸而杀之,将铜盒盖住洛昂百女之头而杀之。”
野外的石锅灶
藏族不但使用锅灶久远,而且对锅灶非常敬畏。无论是西藏的农区还是牧区、城镇还是乡村,随便走进一户藏族人家,都会发现他们的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锅碗瓢盆擦拭得一尘不染。这是因为藏族认为灶有灶神,不可怠慢,因而形成了诸多习惯和禁忌:
——讲究燃料。毛发、猪粪、狗屎、油脂等有异味的或传统观念认为不洁的东西,如头发等,不能放进灶里;烧火时掉出来的柴草、牛羊粪不能用脚去踩或踢,要捡回灶里或扫到一边;灶中燃料烧完的灰烬不能同家中其他垃圾堆放一起。
锅台壁上的蝎子图
——烧茶、煮饭汤菜溢出锅,得马上向灶神请罪。更可笑的是,做饭的人会将罪过转嫁到别人身上说:灶神呀灶神,这不是我干的,是邻居家的锅溢出的。随后会尽快打扫干净,否则,据说夜里就会梦见蝎子。锅里也不能煮狗肉等不洁之物,或吐口水到火里或灶上,冬天再冷也不能伸脚丫到灶边烤火,或从灶台上跨来跨去。牧民们甚至对旅途中烧茶熬“吐巴”的简易石支锅灶都不敢马虎,点火放锅前要祈祷,并向火里撒些糌粑以敬灶神,临走时不能撤毁石灶,而且还要熏一些桑烟,放一点糌粑、酥油在石头上,行人边走边还回头看看是否从灶膛里升起了袅袅桑烟,这将预示着前路是否平安,而且如果人们遇到三石灶,绝不允许从上面跨过去,要绕道而行,切忌扬起灰尘。
——对厨师也很讲究。寺庙里炊事员大都为终身制,需要替换时,厨师要向灶神祈请退休,新任厨师也得熏桑献供,求神保佑。除厨师外,一般人不能随意出入厨房。
盛装的藏族青年男女
——搬家、节日敬灶神。藏族搬家专门举行灶神搬家仪式,往烧着牛粪的陶罐里洒些茶叶和酥油,顿时一缕缕青烟升起,主人就端着陶罐对厨房的灶神讲说搬迁的理由并请求一起去新房。当然新居的厨房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锅台壁上已画好了象征灶神的蝎子像,有些人还镶上红白石子,画上海螺,写上吉祥祝福语等等。节日里专门有敬灶神的仪式。望果节的第一天,人们要将田间的五谷备采一穗抽扎起来敬献灶神,保佑来年丰收。藏历十二月三十日,人们要用白色糌粑或白土重新粉绘灶壁上的蝎子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