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5
高级会员
|
本帖最后由 云南之美 于 2012-7-14 10:46 编辑
广州为驱逐流浪汉 天桥高架桥底筑水泥锥昆明论坛小编导读流浪汉睡桥下影响市容,广州有人浇筑水泥锥对付?近日网友的这则爆料,在微博引起热议。昨日记者巡城发现,广州白云、天河确有多处天桥和高架桥底,浇筑了水泥锥,却没有单位站出来认领。街坊称,这些地方曾经流浪汉聚集,自打有了水泥锥,流浪汉被迫迁走了。
广州市民所说的这些水泥锥,出现在市区白云、天河等多处天桥和高架桥底,这些水泥锥有的尖利,有的砖形,几千个整齐排列在地面上,远远望去,如同一排排森然的牙齿。
记者向白云区城管局、交通局、建设局等部门了解水泥锥区域的管养权属,却没有部门“认领”。白云机场高速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这是由市政部门修建的,原因是桥底聚集太多流浪人员,不仅将这里当成栖息地,甚至生火做饭,带来了安全隐患。
小编点评:流浪汉睡在桥底,既不安全,也影响市容,确实应该治理。但有关部门煞费苦心的浇筑水泥锥,却让市民看得如坐针毡。对于流浪人员这个特殊群体,倘若把用在水泥锥的心力放在合理救助、热忱帮扶上,不是比用蛮力一味驱赶更好吗?即使是为了维护城市文明,也要采取文明的手段。尖利的狼牙阵,驱赶的不仅是流浪汉,也会让这座城市变得不够温情。
森然如戟的水泥锥,兀立在高架桥下,除了让人感觉不舒服之外,对于这些水泥锥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有环卫工称可能是防止行人乱穿马路,但不靠斑马线而靠水泥锥阻挡行人,显然太过“暴力”。更有附近居民称浇筑水泥锥可能是为了不让流浪汉晚上在此露宿,此说较为合理:据附近街坊称此处曾有很多流浪汉聚集,自从有了水泥锥,流浪汉被迫迁走了。
为了驱赶流浪汉而祭出“浇筑水泥锥”的法宝,可谓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虽说筑水泥锥让流浪汉“知难而退”,避免了使用人力对流浪汉进行“驱赶”而可能带来的无力浪费甚至引发冲突,对于提升市容市貌有积极意义,但从流浪人员的角度来看,面对想把自己逼走的密密麻麻的“水泥锥大阵”,他们的内心又作何感想呢?这样冷冰冰的举措,对于那些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否过于残酷?是否暴露了我们的一些工作离“人性化”还有一段距离?
对于“谁浇筑了水泥锥”这个问题,当地的城管、交通、建设以及机场高速管理部门均否认是自己所为。抛开哪个单位“筑水泥锥驱赶流浪人员”的问题,单单说这件事情所反映出的个别部门的工作思维。“水泥锥驱流浪者”明显暴露出有关部门对抗性的“水泥锥思维”。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利用柔性手段来疏导,而是利用刚性手段来“围追堵截”,这种办法看似简单有效,其实为以后的工作埋下隐患。筑水泥堆暂时把流浪人员赶走了,天桥和高架桥下似乎也干净美观了(森然如戟的水泥锥和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谁比谁更美观?),但仔细一想,这些流浪人员到哪里去了,还不是得继续寻找其他寄身之所,涵洞、待拆迁房屋、未建成楼房甚至垃圾场,这些都是他们可能的栖身场所。相关部门只重视“影响观瞻”的场所,给工作打上了明显的“追求政绩”的烙印。
城市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把城市管理的刚性原则和人性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是对城市管理工作者的严峻考验。平心而论,流浪乞讨人员确实或多或少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影响市容市貌啦,比如不利于维持秩序啦,甚至发生流浪乞讨人员伤人事件,因此他们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对象”也在情理之中。虽然流浪乞讨人员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不便,但这并不能成为残酷对待他们的理由。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牵涉到民政救助、城市管理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应该在坚持法治精神和服务宗旨的前提下,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用“疏导思维”代替“围堵思维”,多考虑城市管理工作对象的诉求和期待,利用柔性力量“四两拨千斤”,创造性地解决刚性问题。这样,既照顾了工作对象的感受,又圆满完成了分内工作,同时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治理格局大有裨益,何乐而不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