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评:农民工城市化已到破局时 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突破50%,但如果单以城市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则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大幅回落至35%左右,其间差额、正是近2亿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大农民工为中国的腾飞创造了历史性的功绩。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农民工平等享有城市公共服务的脚步却一直步履蹒跚。这一状况不但难言公平,而且不可持续。时至今日,它已经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 从历史、经济、制度、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观察,都能发现造成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线索与根源。简单来说,这一问题的形成起码有以下原因: 首先、我国目前实行“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财政体制存在结构上的不均衡。地方政府在只享有不到40%财税收入的同时,却要承担近70%的行政事务。财权事权的不配套,造成地方政府对向农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缺乏积极性。我国江浙地区某地方政府曾经向中央作过测算,对一个到当地务工的外来人员提供与户籍人口完全相同的公共服务,政府需要动用的公共资源成本将近50万元,如果中央不能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这一成本他们难以承受。 另外,城市户籍人口也不希望政府降低户籍门槛,让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挤占本不宽裕的公共服务资源。这可以看成是难平等对待农民工现象的心理成因。形势的发展已经让这一问题到了必须取得突破的地步了!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使过去主要靠投资推动、以出口消化产能的中国经济难以为继。面对严峻的形势,从中央到地方都看到了转变经济形态,以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药方。这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也会是新一届政府今后制订政策的主要思路。而让农民工真正城市化,正是实现这一思路的重要推动力。 当然,农民工本身的庞大数量注定了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已经悄然起程。近日,有国务院专家提出,可以在中央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背景下,选择全家都已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农民工人群作为突破口,以非核心区为主要安置地带,分阶段、分层次地推动农民工城市化工作。 破局之时已到,农民工正站在真正融入地城市的、前所未有的机遇门口。 新闻链接 新生代农民工,是对出生在80、90年代、户籍在农村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的统称。据统计,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左右,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昆明近150万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有近90万,三十而立的80后、二十出头的90后正在成为主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