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实现地震速报 基本救助时间提前
云南省实现地震速报 基本救助时间提前 从姚安“7·9”地震、盈江“3·10”地震到彝良“9·7”地震,我省地震速报时间正逐步缩短;从震中到波及区,我省改造完成的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和改造加固后的农村民居在地震中不倒可修,经受住了考验;从衣食到住行,地震后,各级救灾工作反应迅速,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时间提前到12小时以内。在与自然灾害抗争和坚持不懈的创新实践中,云南的防震减灾能力一步步走向理性和成熟。5年来,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10项能力建设不仅成为享誉全国的云南模式,更是我省减灾救灾工作由“重救灾轻防治”走向“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重要里程碑,在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缘的云南,地震历来是一个让人敏感的话题。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几天,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防震减灾10大能力建设:从当年起,用5年时间,实施10项重大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云南省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综合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工程实施近5年来,云南经受了盈江、攀枝花-元谋、姚安、腾冲、彝良等地震的检验,形成了政府主管、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大幅提升,一道精心筑就的生命保护屏障成效显著。
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强,速报时间缩短。目前,我省地震监测整体能力达到2.5级,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达到1.5级,地震“三要素”速报时间由15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地震监测预报质量评比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
基本生活救助时间提前。救灾物资储备库网络基本形成,储备能力显著增强,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时间从24小时提前到12小时以内。
防震减灾能力全面增强。抗震设防监管得以加强,153.7万户加固改造及拆除重建的农村住房、1479.79万平方米交付使用的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在近年来发生的多次中强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同时,每年投入10亿元资金专项实施“地质灾害防治10项重大措施”,都为云南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地震次生灾害增强了底气和实力。
救援专业队伍规模扩大、区域布局更为合理。已组建了由解放军、公安消防、武警、医疗、地震现场工作队组成的专业救援队伍。
地震紧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已覆盖全省。建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新建和改扩建62个救灾物资储备库,总数达109个。基本建成了以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滇中、滇东北、滇南、滇西、滇西南5个省属分库为辐射,11个州市库、92个县级库为支撑,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抢通保通能力明显提高。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三小”工程推进顺利。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的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已在云岭大地广泛推广。目前,已投入1.26亿元资金,为全省1310万户家庭免费发放防灾应急小册子,为437.5万余户家庭发放小应急包,组织开展防灾应急小演习4000余次。同时,防灾减灾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的活动也使地震科普更深入人心。
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依托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共4.6万余人,并为专业救援队伍配备了相关设施设备,有效提高了部队参与救灾的能力。去年,省民政厅与省公安边防总队签订协议,在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建立了相应合作机制,形成了点线面结合、覆盖范围广、应急快速的抗震救灾力量。
防震减灾保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5年来的积极稳步推进,使我省抗震减灾能力日渐增强。目前,我省已基本具备6级地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从震前震中到震后均能提供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应对。今天,云南防震减灾的步子迈得更大。为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准备,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至2017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的专项资金,各级各部门加大防震减灾投入,继续推进以大震监测预报能力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工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通信和电力保障能力建设工程、水利设施应急抢险建设工程、交通基础设施抵御地震灾害和抢通保通能力工程、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技能训练工程、组织指挥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防震减灾社会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0项重点工程,主动防灾、充分备灾、科学救灾、有效减灾,将我省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科学防灾减灾的云南答卷
今天,是第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天,人们心中那道因2008年汶川地震而留下的伤痕还在隐隐作痛;这一天,我们不仅感受着生命的宝贵,更加激发起战胜灾害的期待与信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说:“灾前的预防比灾后的救援,不仅更人道,而且更经济。”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灾害,只有持续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才能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这是目前国际上对自然灾害应急的共识。
回顾近年来我省遭受的自然灾害——大地颤抖、水库干涸、雨雪冰冻、山体滑坡、泥石横流……灾害一次次向云南“无灾不成年”的记录中添加新的内容。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能够历难而弥坚,在大灾之中见精神,大灾之年见发展。追溯原由,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坚强意志,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固然不可或缺,但未雨绸缪、补齐短板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才是守护家园与生命的坚固屏障。
面对频发的灾害,云南响亮提出: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系统防灾减灾、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这,既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创新转变,也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远见卓识,更是一种凝注民生的深厚情感。
2008年以来,我省把防灾减灾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先后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10项重大措施,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我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生了深层变革,更趋完备的政策和法制保障,更为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更为科学的决策体系和更为全面的教育科技体系,犹如一只只有力的手臂,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将原先职能分割的备灾、应急、救灾、救济、灾后重建等各个环节,统筹为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体系。从“重救灾轻防治”走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我们多方整合力量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突出重点构建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生物灾害防治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全省预防和处置地震、地质、气象等灾害的能力迅速提升。
5年间,这一体系的能力在姚安、盈江、彝良等多次抢险救灾中得到充分展现。从地震速报时间缩短为平均10分钟,从已完成改造的中小学校舍和建成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经受了考验,从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的时间缩短到12小时……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成果托举起一个大写的“人”字——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而这,正是防灾减灾“云南模式”、“云南经验”于现实的最大意义与精神价值。
从“救灾型”社会向“防灾型”社会转变,相比5年前,云南的救灾能力前进了一大步。但也应看到,我们的防灾能力建设、救灾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全面提升灾害防治水平,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从根本上增强我省的防灾减灾能力,筑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坚实屏障,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速度就是生命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