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岁月如歌] 寂寞不寞 献给正在寂寞中的人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1:0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寂寞不寞 献给正在寂寞中的人
  
  一个寂寞的人,虽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对于寂寞的境遇,总是容易引起哀伤的情绪;所以寂寞的境遇,总是不受一般人所欢迎的。
  
  人而真正能够忍受寂寞、安于寂寞、乐于寂寞,并且愿以寂寞为其终身良友者,必然通过寂寞之路,透出于寂寞的氛围之外。在寂寞之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间的一切有情与无情;会发觉自己的缺陷、众生的缺陷、世间的缺陷,乃至一切有情与无情的缺陷;在缺陷之中,产生忧患,忧患则与痛苦俱来;自己有痛苦,他人有痛苦,一切的有情众生皆有痛苦;自己在求解脱痛苦的过程中,逐渐感悟而发为救人救世的大慈大悲精神。
  
  到此境界,自身的人性,已从孤单与寂寞之中,升华而至于广大无际的无尽藏中,自己的心胸,亦将充塞于无尽之藏,并进而弥盖涵容了无尽之藏,此真所谓广大如虚空了。
  
  人类思想的凝聚,必有其冷静的机会;人格的升华,必先以沉淀的时日。一缸混水,澄清之后,始能明净如镜而彻上彻下,但如不让其有休息的机会,时时均以器物搅之拌之,那是不会澄清下来的。
  
  世间有不假造作的天才人物,一出世来,即能显赫一时,但那总是浮浅的,好像肥皂的泡泡一样,也能吹得很大,也能在阳光之下发出绚丽的色彩,也能使人对之欣然而笑,然其彩色的生命是有限的,其为人们所留下的印象与影响也是有限的。
  
  六道无常,众生皆苦,世间人总是不甘寂寞的,总是想尽方法,要使自己比他人好,要使自己站在他人的面前或上面,要使自己让他人看到,要使他人知道自己是比他人为好为高。
  
  在寂寞的时候,不能不感到无聊,这是因为没有寂寞的习惯,未能将寂寞的境遇,看作知己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往热闹的场所跑,希望能有一些可以交谈的朋友,可以共同玩乐的朋友。但是人从热闹的场合中走回家里时,或当朋友们各自分散时,却会感到加倍的寂寞,好像自己是生活在古墓之中的木乃伊,孤孤零零,凄凄切切,冷冷清清,像一个无依的幽灵,像一只失群的小鸟。于是产生反常的心理,越感寂寞之恼人,越向热闹的场合里钻,越钻越感寂寞,越感寂寞越要找刺激。最后,心灵混沌了,肉体麻痹了,精神堕落了,整个的人生,也就毁灭了。
  
  当然,凡是尚有一些自制能力的人,那是不会一直走下去的。普通的人,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写写字,听听音乐,时间也就打发过去了。但是,假如我像鲁滨逊一样,生活在一个无人的荒岛上,那里没有文明,没有文化,也没有任何的书籍,那时候,我是自杀呢?还是继续活下去?
  
  如果是一个圣者,佛祖释迦牟尼,单独跑到雪山去枯坐六年,耶稣成道之前要到西奈山去独住四十昼夜,他们何尝是从书本中找到智慧呢?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中国儒家的主张。书本之中固可找到知识,真正的智慧则非书本之中可以找到。所以佛教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主张直下悟入,明心见性。
  
  中国儒家,虽有悟的境界,但在宋明之前,殊少直接点出悟之重要者,到了宋明之后,因受禅宗的影响而标明了悟的观念,阳明的龙场悟道,便是一例。虽然佛教的悟道与儒家的悟道,在层次与成色上有其差别,但其悟的方法是一样的。如何才能悟道?首要在于知止,以不变而应万变,心不变动就是定境,心如止水,自可内外明澈,而能自悟悟他了。唯此知止不变的工夫,若非甘于寂寞的人,那是用不上力的。
  
  人之自高自大者,正因他是无知;人之能够敬上而谦下者,正因他能知道自己之无知;人之无知而能自知为无知者,他已不是等闲的人物了。所以苏格拉底自谓他之过于人者,只是自知其无知而已。但要发觉自己的无知者,要有寂寞境地的思考,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是不能自知其无知的,一个不能领会寂寞的人(像无有思想可用的动物一样),更是无法自知其无知的。故如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警觉心,在一般人来说,那是谈不上的。
  
  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找一个寂寞的机会,或在深夜的床上,或在傍晚的楼台边,或到空旷的原野,或到汪洋的海边,或坐林间的树下,或宿深山的梵刹,先让自己寂寞下来,然后再向自己发问:
  
  我是什么?我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
  
  我认识自己吗?认识些什么?认识了多少?
  
  我为何生在天地之间,如何生在天地之间,天地之间如何使我生存?
  
  我对我周围事物,理解了多少?理解些什么?
  
  我是人?人应如何?我已如何?
  
  我觉得人生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痛苦何处来,快乐何处去?自知有苦乐,也能知道他人有苦乐吗?
  
  我生于天地之间,对天地之间的一切万有,理解了多少?理解了些什么?
  
  伟大的人物,皆从寂寞中来,也唯有从寂寞中来的人,更能值得人们尊敬。像西洋的哲学家中,斯宾诺莎甘于磨镜的寂寞,尼采甘于病痛的寂寞,其余如霍布士、笛卡儿、洛克、莱布尼兹、休谟、康德、叔本华等,皆甘于独身的寂寞。中国贤哲之中,甘于陋巷布衣的寂寞者更多,纵使学优而仕,身居显要,但他们总是耿介质直,不阿不求,是为兼善天下,正是学以致用的表现。
  
  在宗教的行谊之中,尤其明显,一位高僧,只要能有彻底放下的决心,对于寂寞的生活,必能甘之如饴,世人视之为枯槁,他们住之如春风。一个佛教的僧人,虽以出世为宗旨,却以入世为方法,他们的彻底放下,为的是要绝对的承当,担起自救救人救众生的重任在后。
  
  即使一位高僧,未尝真的在其一生之中,度尽一切众生,但却愿于生生世世,尽未来际,直到度尽众生为止,正因有其弘愿之所在,他们虽然枯坐于水边林下,亦同于心包尽虚空遍法界而与一切众生谈天说地了。近代的佛教界中,有一位弘一大师,他于出家之后,总是隐藏,总是甘于过他寂寞的生活,他在生前,著作无多,化众甚少,但若听到其所言,必能悲悯恳切之词,必能语语感人,故到目前为止,不论僧俗,凡是知之者,谈起弘一大师,总会肃然起敬,这就是受他那种卓拔的人格所感。那种卓拔的人格,却是从寂寞的生活中,贞凝而成的。
  
  一个甘于寂寞的人,根本不会想到寂寞的问题。人在单独的时候,会觉得寂寞,有了一个朋友交谈,便不寂寞了;一个甘心与寂寞为友的人,却将一切寂寞中当作自己的朋友,他将全部的心力,放在寂寞的朋友身上,为之发掘问题,并为想出解除问题的方法,以期拯救,以期安顿。能以一切人乃至一切众生为朋友的人,他会感到寂寞吗?当然是不会的。
  
  若想甘于寂寞,确非轻易之举,如果以甘于寂寞作为来日的晋升之资,期以十年寒窗,换取来日的衣锦荣贵,那是流俗的,那不叫作甘于寂寞,而是做的投资生意。离俗而处者,固为甘于寂寞的人,一个真能甘于寂寞的人,却并不一定非要离群独居,寂寞者不会考虑到自己的问题,他只希望同情一切人,了解一切人,并愿为一切人乃至一切众生承担问题而解除问题,他是忘我的,即使一切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把他当作敌人来攻击,他也必能在所不计,人皆以他为敌人,他却仍以朋友乃至慈母的心怀来爱之护之。所以佛教主张学佛者,应先空去一个我的观念,然后才能进入佛法的圣阶,因为人欲皆由我的观念而来,有我就有人欲,有人欲便不能甘于寂寞。
  
  寂寞是可贵的,愿将此一短文,献给正在寂寞中的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地板
发表于 2011-9-7 11:37:57 | 只看该作者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09:41:33 | 只看该作者
最遥远的距离 发表于 2011-9-7 09:07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沙发
发表于 2011-9-7 09:07:0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