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昆滇文化] 百年前陈荣昌笔下的昆明翠湖八景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级别
7 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8:3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昆明人陈荣昌(1860~1935),曾是云南省科举考试第一名,又在北京考中了进士当翰林;是他第一个发现了青年梁启超的才华,他教出来的学生如袁嘉谷、吕志伊、李根源都是云南的时代精英,总纂《云南丛书》、建立云南省图书馆、修建钱南园祠。

同时,1883年陈荣昌写下了《九龙池八景》,也就是在这八首诗中,他第一个把昆明城里原来叫做“菜海子”、“九龙池”的湖泊称为“翠湖”,从此,“翠湖”成为昆明的一张文化名片,至今熠熠生辉。


在《九龙池八景》中,第一首就是“春树晓鹰”。翠湖一直是水鸟的聚集繁殖地,特别是到了二三月的时候,成百上千的黄莺在枝头欢叫不止,有的则如蜻蜓点水般划过水面,于是便有了翠湖的一大名景——春树晓鹰。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云贵总督阮元重修了翠湖的南北长堤,专门把堤北的一座石桥命名为“听莺桥”。据昆明园林历史文化专家石玉顺介绍,现在翠湖的这座听莺桥是于1934年在老桥的位置上改建的,是一座中西合璧双孔石拱桥,最早的听莺桥为单孔石拱桥。


清光绪年间,翠湖畔曾出现过一所著名学堂,文人志士在这里聚首,他们倡导新学,为民族存亡殚精竭虑,图谋报国之策,这就是名噪一时的经正书院。

经正书院的意思是“传经、拜经、守正”,以培养“通经致用之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古学、时务”为主,颇有几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革新意味。据介绍,经正书院的旧址位于现在的翠湖北门外广场。


在陈荣昌年代翠湖周边就有很多酒楼、小吃店及庙宇。老昆明人都记得,后来翠湖边的“少白楼”,原创发明了“破酥包子”,卖美味凉螺蛳的“吴螺蛳”顾客盈门,直到今天,翠湖边的茶馆酒吧,每晚都座无虚席。

几个回合的觥筹交错,让陈荣昌进入一种朦胧状态,倒入杯中的新酒所泛起的酒花,瞬间变成了漂浮的蚂蚁,而那些微红的灯火也变得格外灿烂,犹如漫天飞舞的萤火虫。


明初朱元璋义子沐英留镇云南,筑城墙将翠湖圈入城内,仿效西汉名将周亚夫细柳营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营“种柳牧马”。沐英爱马,在营中饲养良驹近千匹,每当天气晴朗,士兵们便在河边洗马,或在柳下放牧。柳营洗马,洗的更是一派田园牧歌……这种和平年代的休闲与安逸就是陈荣昌《柳营洗马》所要表达的意境。

说到“柳营洗马”不由让人想到那条已经消失的洗马河。洗马河是翠湖通往滇池的第一段河道,位置就在今天的翠湖西路。据一些“老昆明”回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洗马河都还在,由于没有什么大的污染,洗马河水极清,水里生长着绿绿的海菜,清澈的河水游着各种鱼虾,顺手一捞,还能捞到菱角。


百年前的昆明城街道狭小,房屋间隔很窄,一般老百姓很难、也少有此雅兴欣赏月色,但陈荣昌却幸运地住在翠湖边上。可以想象,青石铺就的小路反射着柔和的月光,将翠湖的夜色映托得无比静谧安详,陈荣昌站在窗前,定睛湖面那微微晃动的波纹,就犹如卷起的门帘,须臾间进入一种迷离状态,不禁诗兴大发。

从这两句诗中,能体会到陈荣昌对能够住在翠湖的一种感恩心态,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句中用到了“翠湖”二字,这是陈荣昌首次将“九龙池”叫做“翠湖”。


现在的翠湖由两道长长的柳堤呈“十”字交汇于园心,把全湖分而为四。南北横堤叫“阮堤”,是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仿西湖“苏堤”修筑的,东西纵堤叫“唐堤”,于民国年间修建。

自沐英建立“柳营”以来,昆明人在柳堤上种植了很多柳树,“息阴”也就是在树荫下歇凉,柳荫细碎,是静心的好去处。“未必得旌旆,胡为遭斧椹”。由于杨柳树繁盛的枝叶挡住了湖畔酒楼的旌旗遭人砍伐,当时的陈荣昌对此心痛不已。从诗句中可以得知,除了当时翠湖沿岸酒楼林立外,其柳树群也异常高大和枝繁叶茂。


百年前的翠湖柳堤外是一片湿地,据说最深处不超过一米,湖中心是大片荷花田,约占了湖面的1/2。端午节后,荷花争先怒放,变成一个荷花世界。花有两种,“老昆明”将无莲房结子叫做荷花,有莲房的则称为莲花。

此外,在翠湖还长着许多芦苇、菖蒲和茭白,这些草本植物似乎知道自然布局的美感,它们不和湖中间的荷花争艳,而是低调地伫立于湖畔的浅水处。到了4至7月间,翠湖的荷花与这些苍翠的草本植物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淡雅怡然的水墨画。


清嘉庆年间,昆明名士及官员在翠湖湖心岛上兴建了莲花禅院,后经过了光绪十年(1884年)的重修。莲花禅院是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寺内有神佛塑像四十多尊,是当时昆明极盛的大寺。

陈荣昌笔下的“莲寺观鱼”,其“莲寺”指的就是“莲花禅院”,而“观鱼”指的就是清道光十五年在莲花禅院所建造的“观鱼楼”。“观鱼楼”由当时的云贵总督阮元倡捐修建,楼旁有一放生池,四周绿柳环绕,那时的昆明人凡去“莲花禅院”,都要到观鱼楼上观鱼,同时会买些米花、河虾、饼子来喂鱼。(春城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