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9
管理员
|
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不宜过于频繁
朋友的女儿上的是寄宿制小学,周日下午上学,周五下午回家。期中考试回家后,孩子再也不愿去学校了,而且还对自己的老师心生恨意。
为何?孩子说,我还没到家,“爱讨好,献殷勤”的班主任就把我的成绩告诉了爸爸妈妈。朋友很纳闷,科科满分,老师提前报喜,女儿本应高兴啊。孩子说她早就受够了。她还告诉我,爸爸妈妈经常跟老师联系打听她在学校的表现,有一次,她在课堂上偶尔走了一会儿神,老师也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总追问我走神的原因,我怎么知道?爸妈做事,老师上课,有时候不也走神吗?”
报喜不可,告状也不行。这个现象耐人寻味。在常人看来,为了孩子的成长,家庭和学校就是要多联系多沟通啊,这样的家长和老师是很负责任的啊。
果真如此吗?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琢磨一番,我们就会发现,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也是这样,过多过频,至少会带来以下副作用。
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入学,一旦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就把自己看成大人,更希望家庭和校园是自己所拥有的两个独立的空间。不希望在家的不听话让老师知道,也不希望在校的不够好让家长知道。孩子讨厌老师告状,我们的大人们大多能理解。但不喜欢老师报喜,不少人就难以接受了。实际上,在孩子的世界,成绩和优点也常常是他们的隐私,在他们自己尚未决定公布时,谁也不可以泄露。他们极其反感老师和家长像特务般跟踪并随时通报,背后总有一双或几双眼睛窥视着自己,使得自己没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感觉不被老师和家长信任,很伤自尊,从而生发逆反和对抗心理。有时因无意犯下小小的过错,他们也很自责,假以时日自己便能改正,但因沟通频繁,家长或老师立即就通报给了对方,问题被过于看重甚至放大,他们索性就“破罐破摔”了。
二、损害了师长的形象。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或与孩子闹僵了,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就求助于老师,借老师的权力影响力来威慑孩子,虽然是亲子关系,这个时候孩子也会从内心升起对家长的鄙视之情。老师动辄告状,一有问题就请家长来学校“沟通”,孩子也能看出老师的无能和教育方法教育艺术的缺乏,更会激发对老师的仇恨和对抗情绪,以后的教育便难以为继。
三、侵害了孩子的自由。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固然重要,人的自我成长却必不可少。一个人在单位表现不好,单位领导不可能随时通报给这个人的家人来帮助他改进。而不同的单位人文环境也不尽相同。走向社会后,人的成长和发展主要靠参照主流价值的自我修正。家庭和学校作为两个不过度沟通的松散型的孩子教育联合体,有助于孩子学会独自面对不同的环境和自己的问题,尽早尽快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虽然大多数师长现在还无法真正放手让孩子们如野花般自然成长,但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创造自由成长的空间,至少不应该侵害这一空间。家庭和学校的联系沟通过多过频,就完全挤占了孩子们已经窄小得可怜的空间,也就使孩子失去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这个观点,理论上早有根据,如今时常听闻的学业优秀、业务拔尖少年、青年甚至中年“人才”的自杀,更是提供了有力在佐证。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为了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教育,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请广大老师和家长朋友还是听听陶行知先生的逆耳忠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