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又到一年粽香时。
然而念念不忘的,还是留在记忆深处的儿时端午节的味道。
那时候没有矫情的“浓浓粽香”,这“粽香”,是多年以后沉淀在岁月深处经发酵之后的关于亲情、友情和淳朴生活的回忆;那时,也没有现在超市冰柜里那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粽子,那时的粽子里只有米,最多点上一两颗花生和红枣。有没有这额外的恩赐,还得看大人们是否有这点闲钱,是否有那份闲情。
但是这样的无并没有到影响孩子们的快乐,儿时的我们总是充满好奇的、不安份地向着快乐的方向奔跑着!
在端午的前几天,我们就开始捡拾粽叶了。在我们上下学路上有一个大竹园,每到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起劲地往竹园里跑。认真的捡拾着已经脱落在地上的竹叶,如能捡到比较大的而且光鲜的竹叶,那种快乐不亚于在沙滩上捡拾到美丽的贝壳;有时我们干脆直接从竹子上剥竹叶,那得小心地层层剥开,否则就会弄破;如果幸运的话还能在竹园里捡拾来一两颗的鸡蛋、鸭蛋什么的,这样的幸运几乎每个捡拾竹叶的孩子都遇到过,所以我们更是乐此不疲地往竹园里跑。然而更让人兴奋的是,竹园的主人总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出现,“鬼子来了,快跑!”不知哪个眼尖的一声大喊,孩子们撒腿就跑,同时还要将屁股扭几扭做着滑稽动作,跑一段,再远远地送上一串哈哈地笑声!
到了端午节的头天晚上,母亲就会拿出已经浸泡得很柔软的粽叶,在一个大水盆里放了不少糥米。据说,这糯米是母亲午后下地干活前就已经泡上的。现在拿出来,那白白的,很温润、安静的样子吸引了我,于是就蹲在旁边看母亲包粽子。只见粽叶在母亲那双粗焅的手里灵活翻舞着,还没等我看明白,粽叶已经变成了带叶柄的三角兜状,然后,母亲又塞进去一些米和花生,再连手带着粽叶一翻转,圆嘟哮的粽子就好像一个骄傲快乐的胖娃娃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看得我一脸羡慕,忍不住也从水里捞出一把米来,看着它们一个个从手缝里滑掉,母亲就会急急地拍打着我的手,“别糟蹋了粮食,一边玩去”。直到现在,我还不会包粽子。想想那过程,真美啊,如果 我也能变魔术一样地变出来一个个粽子,该多好啊!
端午节终于到了,也正是插秧时节,早自习放学,也不用回家,直接到稻田地里,至少可以省下一半的路程,这时候母亲也已经把饭带到了地里。于是就在田垄上边吃粽子,边看着稻田里父亲弯着腰栽下的一排排的秧苗。这些秧苗整整齐齐地站在齐脚深的水里,就像我们学校国旗下站着的一队队的小学生,不准说话,不敢动,只是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偶尔扭一扭头,调皮地笑笑,又赶紧站好。父亲正好站起身来直直腰,看见我在吃着粽子,就会好心情地大声说:“多吃点,吃饱了,到秧苗地里拔会秧再去上学。”我答应着,就迫不急待地脱下鞋子跳进了秧田,水是最亲密的伙伴,早就等父亲这句话了,还能披着干活的理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一边无心地拔着秧苗,一边用心地玩着水,仔细地观察着水蛭是怎么爬到我腿上,进到我的肉里,然后等它刚探头进去,“啪”一巴掌就可以把它降服,哈哈!
那个时候,母亲总是嗔怪我不像个女孩子,但我知道,我不像女孩子的时候,我很快乐!
后来,慢慢长大了,端午节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再后来,我的日子里就只在工作日和休息日,节假日只是在偶尔翻开日历的时候,才会想起,年节的概念就更加模糊了。
如今,又是一年端午节了,走在稻苗青青的田地里,想要寻找一些儿时散落在田野里的欢笑声,才发现,那样的日子却已遥远地再也无法拾起。
(文:亦僮 配图:钻石)
亦僮,河南内乡县,生于70年代,现任中学语文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