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我家昆明] 历史上的昆明大观楼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990

积分
级别
9 管理员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18:3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昆明滇池北滨的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自清乾隆年间布衣寒士孙髯翁撰写大观楼长联,“联因楼而生,楼因联而名”,大观楼名扬四海,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中昆明滇池北滨的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自清乾隆年间布衣寒士孙髯翁撰写大观楼长联,“联因楼而生,楼因联而名”,大观楼名扬四海,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中国名楼”。

  大观楼地处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与苍秀端岩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又称“近华浦”。明初,黔宁王沐英在这里建“西园”。清康熙初年,吴三桂统治云南,疏挖了小西门篆塘至草海的运粮河,即今之大观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印和尚在近华浦始创观音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大兴土木,相继在近华浦建华严阁、催耕馆、观稼堂、牧梦亭、涌月亭、澄碧堂和大观楼,沿堤岸先后开辟浴兰渚、唤渡矶、涤虑湾、问津港、送客岛、适意川、忆别溪、合舟亭、聚渔村等景点,近华浦成为“远浦遥岑,风帆烟树,擅湖山之胜”的游览胜地。

  清乾隆年间,布衣寒士孙髯翁撰写180字长联,上联写滇池四周风光,下联数云南数千年历史。诗人的感慨,情景交融,气魄宏大,二百多年来脸炙人口,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千古绝唱”的长联,使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由二层重修为三层。清咸丰三年(1853年)咸丰皇帝在京询问云南滇池湖势,为大观楼题赐“拔浪千层”。成丰七年(1857年)大观楼毁于兵燹。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署提督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后又遭水淹,近华浦部分建筑倾圮。光绪九年(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新修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迤名士赵藩重书长联刊刻。
  民国七年(1918年)唐继尧将大观楼辟为公园,兴建大观楼石坊门楼,请书法家孙铸(铁舟)榜书“大观楼”门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状元楼外的三个白石墩移到大观楼前湖中,仿西湖形成“三潭印月”之景。

  民国年间,大观楼东面、南面草海畔,相继建有李园、庾园、鲁园、丁园、柏园、陈园等一批私家花园别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均成为大观楼游览景区。

  自明初拓殖近华浦,已有600多年历史。始建大观楼,历经300多年沧桑。大观楼的历史人文景观,是云南明清以来历史文化的精华。

  中国唐宋以来有“江南三大名楼”——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又称“中国三大名楼”。
“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凭山水以传”,称“天下名楼”,须有历代公认的“千古绝唱”的诗文。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年),直到唐代崔颢题空前绝后的《黄鹤楼》诗,黄鹤楼始称“名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相传为三国吴将鲁肃的“阅兵台”,到宋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撰《岳阳楼记》,才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南昌赣江边的滕王阁,唐永徽四年(653年)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建,二十二年后王勃作《滕王阁序》,滕王阁成为历时千年的名楼。

  昆明大观楼建于清代,是历史较短的中国名楼,还没有被广大旅游者认识。清康熙年间建大观楼,乾隆年间孙髯翁长联问世,“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才雄气猛,气势磅碍,光彩夺目。清末由云龙评价大观楼:“与岳阳黄鹤相衡,一样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毛泽东认为长联“从古未有,别创一格”,董必武、陈毅、郭沫若均题诗赞誉大观楼和长联。长联问世,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大观楼的名楼品牌,还需要我们共同宣传。

  1983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大观楼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大观楼系清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年)马如龙重建,已有130多年历史。大观楼四方三重檐戗角木结构建筑,反映了云南清代地方民族建筑的精湛建筑艺术水平。

  光绪十四年(1888年)赵藩楷书刊刻长联,大观楼二楼保存着清乾隆年间名士陆树堂草书长联的拓片。1998年据赵藩所书长联,复制铜铸长联,“天下第一长联”是中国传统楹联“从古未有”的极品。长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成为海内外瞩目的瑰宝,这是昆明旅游的宝贵财富。

  大观楼完整保存着清代以来不少历史文化名人撰写的楹联、匾额、题记、碑刻,包括咸丰的题词,宋湘、阮元、马如龙、赵藩、陈荣昌、由云龙、王灿等撰写的楹联,唐继尧的匾额,郭沫若的题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构成大观楼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大观楼景区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立足“文化建园”的宗旨。

  大观楼近华浦至今完好保存着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来兴建的古典园林建筑群,其中有近华浦四方八角穿心重檐门楼,单檐歇山雕花门窗的催耕馆、观稼堂、澄碧堂等古建筑,造型别致的牧梦亭、涌月亭及沿湖长廊。这些传统古建筑,既反映中国清代古建筑的风格,又具有云南地方民族建筑的特色,是云南清代园林建筑的博览苑。

  民国年间兴建庾庄、鲁园,受西方园林建筑影响,呈现中西合壁的园林建筑风格,这在昆明是不多见的旅游景点。目前,我们己经全面进行环境整治,突出庾庄、鲁园的水景特色。大观楼景区按时代风格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近华浦古典园林景区,二是民国年间兴建中西融汇的庾庄、鲁园景区,三是反映现代造园水平的园林景区。不同时代的园林风格,在湖光山色,曲堤柳烟、荷塘月色、百花争艳的大环境中,汇成大观楼“万里云山一水楼”的景观特色。大观楼浓缩了昆明古代、近代和现代园林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是一部栩栩如生的昆明300多年的园林发展史。

  大观楼“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优美环境中,园林植物种类多达1000余种。盆景园荟萃了滇式传统盆景和现代各种流派的盆景、桩景800多盆株;菊花有350多个品种,居昆明菊花之冠;荷花有6个品种,在6亩的基础上,我们正在扩大种植面积,拟发展到80亩;2个品种的五色苹,是云南省首家引种栽培和应用于园林植物造景。大观楼力求形成春季“三春杨柳”,夏季“九夏芙蓉”,秋季“大观秋菊”,冬季“百花齐放”的四季景观。

  对于大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初步规划,主题是建成“长联历史文化公园”,品牌是创“中国名楼”,宗旨是“文化建园”,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国名园”。

  植物景观,突出“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主景。今年七月,与翠湖、普者黑共同举办第十六届中国荷花展。

  近华浦景区以长联下联的“数千年往事”为主题发展。近期我们将建“中国名楼展览馆”,宣传中国“四大名楼”,树“名楼”品牌。近华浦长廊开辟“中国长联文化景廊”,展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长联。古建筑将恢复历史的匾额楹联。

  西园景区以长联上联的意境为主题建园,兴建滨湖临池的亭、榭、轩、舫、桥,恢复大观楼历史景点,呈现湖滨春风杨柳,荷塘苇荡,秋山菊艳,烟笼寒水的四季景观。斜阳小楼,渔村酒旗,“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园景区以水景为主题,静水如镜,垂柳倒影;微风涟椅,层波叠影;潺潺溪流,泉声叮咚;卧石听泉,流水清音;曲水流觞,流杯赏春;临池观鱼,南堤春晓;柳荫垂钓,荷风四面……

大观楼长联

  上联: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长联作者简介
  孙髯(约1694-1775),字髯翁,号硕庵,祖籍陕西三原,乃康乾之际昆明一饱学寒士。

  孙髯少年应童试,目睹考生被搜检乃放入,认为“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从此不复与考,终生未仕。

  孙髯喜奇石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他一生著述甚多,除大观楼长联外,还著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辑录过《国朝诗集》、《滇诗》等,曾修《云南县志》。

  孙髯一生清贫,晚年孤居园通寺咒蛟台易卜为生,暮年移居弥勒县女儿处,病卒葬于弥勒城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