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竹连山觉笋香”,眼下,正是食笋的好时节。
竹笋在10天以内可以使用,超过10天就长成竹子。《舌尖2》中,高宝良夫妇脚不停蹄,忙碌的时候一天要挖750公斤。去皮,剥壳,竹笋在女人们手里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毕。
雷笋(春雷响后的第一拨笋)不管以哪种方式烹饪都是美味。将竹笋切成1厘米宽的细丝放到锅上,高温使水分快速蒸发。这就成了江浙一带的一种传统小吃——多味笋干。 (多味笋干)
一个月后,雷笋的成熟季节结束。地面裂开一条细缝。笋头将出未出。这就是珍稀的黄泥拱,一个山头只能找到三四颗。但它比其他春笋更加好吃,甚至有点像梨的口感。 (江笋农们珍藏的黄泥拱)
黄泥拱收获后,品质迅速退化,从收获到出菜必须以分钟计算。只需蒸7分钟,鲜肉和黄泥拱的香味迅速消融。
同样是笋,广西的阿亮家盛产大头甜笋。通常而言,竹笋破土而出见风则硬,如果不及时采挖就会苦涩变老。阿亮家的笋属于夏天生的鞭笋,口感远不如冬笋鲜嫩,但这种笋正是制作桂林米粉以及螺蛳粉必不可少的辅料。螺蛳粉里放些酸笋,才能达到去除泥味的效果,同时又使酸笋吸收了螺狮及其他配料的味道,成为一盘炒螺狮中最入味的部分。往往一盘生炒螺狮上桌,挑嘴的女孩们总是翻遍盘底,抢着吃已经入味七分的酸笋,然后再慢悠悠地唆螺。 (螺蛳粉)
酸笋是一种广西普通人家一年四季都爱吃的腌制品,每年夏笋丰收,吃不完的就会被用来切片过水放入水中浸泡,不需要加任何配料,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变成了酸笋。酸笋入菜,能去腥,消食,开胃。 (酸笋)
阿亮每天睡觉前要查看自家的酸笋坛子,他透过光看一下酸笋的成色。
阿亮家的手艺代代相传,阿亮每天睡前都会查看坛里腌渍的笋,他可以因为笋还要三天才能出缸而推掉第二天要货的订单,保有着淳朴的生意人本性和劳动人的朴实。
黄豆酸笋小黄鱼,地道的广西风味菜,将长不大的小黄鱼事先炸透,与黄豆、酸笋同炒,这是一道非常开胃的下饭菜。 (黄豆酸笋小黄鱼)
在中国的传统食谱中,还有另外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冬笋。取最新鲜的冬笋切寸段,下重油,加各种调味料,即成为江浙一带最常见的家常菜——油闷冬笋。 (油焖冬笋)
咸猪肉、冬笋各放一半,在柴锅中煸炒,加高汤慢炖,咸肉的腌味和冬笋的鲜味相互交融。在这道被称作腌笃鲜的江浙菜中,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浙江的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他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腌笃鲜)
冬笋时令性极强又难以保存,一棵冬笋去掉笋衣之后,可食用的部分所剩无几。中国厨师爱它,也是因为笋的质地单纯,极易吸收搭配食物的滋味,尤其是与肥腻的肉类脂肪可以形成美妙的平衡。 (咸肉蒸春笋) (春笋咸肉千张包) (酸笋海鲜)
“笋可以说是食材中非常富于变化的,刀工处理上可以切成末、丝、条、丁、块,也可以是整条的,烹饪手法上蒸煮炖焖炒炸烧一应俱全,最妙的是它的味道,搭配咸肉渗透的是鲜咸味,搭配豆腐草猪肉就是农家风味,搭配酸汤又有了川菜的麻辣,它本身没有味道,只有鲜味,搭配不同的原料产生出千变万化的‘鲜’。”临安一位大厨如是说。
富于变化的笋,可以毫不费力地演绎出一桌竹笋宴的诱惑,引领春季“舌尖上的美味”。
竹笋秉性有不同
以前,出生在北方的人,很少能吃到笋子,偶尔看到有人家在庭院中栽上几丛细溜溜的竹子,怕也很难想出这玩意儿的“童年”能吃。
现在,人们很容易就能品尝到竹笋。但是,由于产地的不同,竹笋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上面提到的种种菜品,就是根据笋子的品种,采取最合适的方式烹饪,得到的美味。
竹笋是个庞大集合体。全球的禾本科竹亚科植物加起来,大约有150属,1225种。这些植物的新芽都可以称为竹笋。出镜几率最高的,大概要算毛竹。毛竹是目前我国栽种最多的竹子,因为它们不仅可以提供竹笋,还可以提供建筑、造纸或者做筷子用的竹竿。更重要的是,毛竹可以在冬季和春季提供竹笋。我们冬天吃的“烧二冬”(冬菇烧冬笋),春天吃的“春笋鸡丁”几乎都是由毛竹提供的。总的来说,毛竹笋的味道中规中矩,没啥特殊的香味,也没啥苦味和怪味。就像大白菜一样,毛竹笋为我们的餐桌提供了一个基本选项。正因为如此,有人觉得要想真正体验竹笋的味道,得抛弃这些大路货。
如果你钟情竹笋的脆嫩感觉,又要求有些许的嚼劲儿。那选刚竹属的毛金竹绝对不会错。这种竹子的竹竿绝对结实,在山上观察兰花使用的脚手架,就是用金竹搭建的。它们的笋子也继承了竹竿的秉性,又韧又脆。不过,以前这种笋子只是应急的蔬菜,往往缺菜时才会去园子里掰两根。但不管是炒腊肉,还是炒青椒,这种竹笋都是下饭的好料。
其实鲜甜味,牡竹属版纳甜龙竹要比毛竹强得多。“第一次在西双版纳尝到这种竹笋时,我还以为厨师在菜里面放了糖。于是,当又一次在街边小店觅食的时候,我还特意到厨房舔了一下未处理的材料,发现这家伙真的是甜的。”一位竹笋发烧友如是描述对甜龙竹的记忆。甜龙竹,竹如其名,长得高大威猛,最高可达27米,那可是9层楼房的高度。成体有如此身姿,笋子自然也不小,一个就可以称上两三斤。单单是清炒就足以抓住老饕的胃。 (版纳甜龙竹竹笋,肉质细嫩,清香可口,在我国30多种笋用竹中,它是含糖量和谷氨酸含量最高的竹笋。 图/kmb.ac.cn)
说到甜竹,《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也寻觅过它的踪迹,展示了其美味。只不过《舌尖》寻觅的,是广西山林里的大头甜竹。上面提到的做酸笋的阿亮家,种的就是这种笋。 (阿亮家的大头甜笋)
而方竹的那一点点苦味,跟老鸭火腿等油腻之物就是绝配。在山上,这种竹子非常好认。因为它们的竹竿是方形的,并且竹节上还长满了尖刺。在上山的时候,一不小心抓到这种竹子,免不了发生流血事件。不过,它们的味道着实不错,而且方竹制成笋干后,比新鲜的更好吃。 (方竹)
啃竹笋,减肥又刮油?
如今,恐怕很少有只关注味道的人。大家几乎都把营养当做第一标准。竹笋也被当做减肥食物,据说还能够“刮油”,这又靠谱吗?
先来看一下竹笋的成分吧,每100克鲜竹笋中,有90%多都是水分,真正的干货只有不到10克。在这10克干物质中,大约有32%是蛋白质,44%的碳水化合物,9%是纤维素,还有1.3%的脂肪,除此之外就是各种矿物质和灰分。所以,单就主要营养物质来说,竹笋跟大多数蔬菜都没啥太大差异,只是蛋白质稍高一些。如果只是吃竹笋,确实能减肥,只是,这种减肥方式跟啃胡萝卜减肥没有太大差别。 (竹笋鲜美爽口,素来享有“荤素百搭”的盛誉,却也承载着一些不属于它的标签。 )
竹笋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它有大量的游离氨基酸,包括了赖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所谓游离氨基酸,就是不构成蛋白质,可以在竹笋里面东游西荡。竹笋的鲜味就是这些氨基酸的表演。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吃了竹笋会很快感觉到饿,难不成竹笋真有“刮油”的作用?实际情况是——竹笋提供不了太多的能量物质,即使肚里填满了竹笋,也很快就饿了。并且,如果没有大油来对付新鲜竹笋中的草酸,那样的味道着实不好受。
尝根鲜笋不容易 (大熊猫挑竹子有讲究,吃货们对待竹笋,也是力求“鲜嫩”。 )
选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能嚼动,除非有人有咬竹竿的癖好。不过,笋子由脆到硬的过程实在是太迅速了。据说竹子长得快时,能听见拔节的声音。竹笋隔天变翠竹的神奇,不时便会上演。在飞速长大的同时,竹子的细胞也在快速积累木质素和纤维素,就是这些东西让拔节的竹笋成了硬梆梆的竹杆。把竹笋采摘之后,变硬过程不会停止,反而会加快。因为当竹笋的断面暴露在空气中后,其中决定木质素积累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都提高了,加快变竹竿的过程。选竹笋时,稍稍掐一下笋子末端,如果已经变硬,就不要再去招惹它们了。
如今,在北方的市场上能买到嚼得动的鲜笋就算是运气不错的事了。实际上,鲜和甜才是笋的灵魂。至于甜味,主要是因为笋储存了大量供生长所需的糖类的物质(如蔗糖)。而这些物质在竹笋采收之后都会迅速下降,失去这些味道的笋肉只能算是老饕们的安慰剂了。 (在远离竹海的北方,要尝到鲜嫩的竹笋,的确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图/Wiki comm昆明论坛)
大多数北方人对于笋的认识,恐怕停留在——这就是种稍稍比萝卜干脆点的配菜。这也难怪,等摆到北方餐桌上时,竹笋中的糖和氨基酸都损耗殆尽了。当然,笋的种类跟甜味和鲜味也有很大关系,在西双版纳可以吃到犹如放糖调味的甜龙竹的竹笋,只是这样美味的笋大多产量稀少,非到产地才能尝到。
如果运气好,买到品质还不错的鲜笋回家,千万不要存放。因为,用不了两天,那些尚存一口鲜甜的竹笋就真得不堪食用了,迅速把它们变成盘中佳肴才不会暴殄天物。如果一下子抢回来太多,最好放进冰箱冷藏,或者用开水烫至半熟,还能多品两天春笋的滋味。
《本草》中所记载的食物,使人受益的不太可口,可口的却又未必有益于人,能二者兼备的,大概没有比得过竹笋的了。
冷知识
水煮笋里有石灰吗?
在处理真空包装的水煮笋时,我们会经常碰到白色的霜状物质。不过,它们并不是传说中的石灰。这些白色沉淀主要是酪氨酸的结晶。这是竹笋中含量最多的氨基酸之一。在水煮加工过程中,竹笋中的酪氨酸会从竹笋中跑出来,等冷却之后再次结晶,就形成了白色的石灰一样的东西。
把它们吃下去完全没有问题,如果实在觉得碍眼,用白醋水(pH值降低点)多泡一下,再用清水一冲即可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