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6
金牌会员
|
要我们的孩子为何而舞?
文/风的痕迹
常常应邀参加一些小学、幼儿园的联欢。联欢会上,欣赏得最多的是孩子们的舞蹈。远远望去,舞台总是显得很热闹。我想,孩子们应是快乐的。
然而,我错了。
六一前夕,我参加了某地的一场大型幼儿联欢会,并有幸成为了这次活动的评委。
表演开始,一班三十多个孩子齐登台,队列那是一个字,“齐”,可是,孩子们一个个神情严肃,身体拘束,让人感觉站在台上的不是一个个有生气的人,而是一个个呆板的木桩子。音乐响起,孩子们舞动起来,一举手、一投足,还是那一个字,“齐”。
活动开始前,我就得到了一张《评分细则》,上面明确规定评分主要看“队伍排列是否整齐,步调是否一致,动作是否划一,难度系数是否大,变换花样是否多”。
若单以评分标准论,这舞蹈是无可挑剔的。只因我坐在舞台下第一排,离孩子们很近,他们的表情,我看得真切:八分钟的舞蹈,孩子们一个个像戴着塑料面具,表情肌一动也不动,更难显出一丝笑容,动作虽然整齐划一,但整齐到了机械甚至僵硬的地步……我想,这是开场大戏,孩子们有压力,后面的可能会好起来的。可是,二十几个节目下来,一些孩子都上场两三次了,脸上带花的仍了了无几,每个孩子的表情都是那么木然,不少孩子在舞动时,不仅不笑,还时不时紧张地偷看在一旁“指导”的老师。有一个细节至今还令我心酸。一个孩子,台上做错了一个动作,下台经过老师身旁,耳朵竟被老师狠狠地拧了一把,那个孩子两眼立马挤出了委屈的泪花……
为什么要联欢?为什么要跳舞?不是要孩子们快乐吗?他们跳得可以不整齐,他们的动作可以不划一,但是,他们应该跳得自信,跳得开心,脸上应该绽放出愉悦的花朵……可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却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他们的舞蹈,不是跳给自己,而是跳给比赛,跳给评委,跳给老师和领导;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获奖……
可是,没有快乐的舞蹈真能换来大奖吗?
2006年,世界中学生啦啦操锦标赛在澳大利亚举行,北京一所中学舞蹈队代表中国参加。她们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简洁明快的节奏赢得了全场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正当她们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却以0.1分之差屈居亚军。当时孩子们抱头哭作一团,认为裁判不公,教练也跑去向裁判申诉,白发苍苍的裁委会主席无奈地耸了耸肩膀说:“我们必须承认你们的动作是最整齐的,但是参加今天比赛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在中国孩子脸上我们只看到了凝固的表情,而在冠军队孩子们的脸上我却看到了每个人对舞蹈不同的生动理解,这才是啦啦操真正的魅力所在,而不仅仅是整齐的动作,以上就是我要向您解释的!”
时隔两年,同样的疑问又发生北京奥运会的艺术体操决赛上。当时正值巅峰的中国艺术体操队以微弱劣势输给俄罗斯队屈居亚军,东道主观众直呼不解——“为什么跳得最整齐的中国队却不是冠军?”接受记者采访的裁判笑然答曰:“我们知道中国是体操强国,但请大家注意一点,我们这是艺术体操比赛而不是体操比赛。”
这种事情绝非偶然,它们是我们强调共性扼杀个性、讲求功利忽视人性的结果。从幼儿园开始,我们教孩子们舞蹈,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获奖。为了获奖,孩子们丢弃了感情,隐匿了表情,为“整齐划一”放弃了自我,把自己变成舞蹈的机器,只知道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只知道按照标准机械地动作,至于这个动作有什么意义,那与“我”没有任何关系……
舞蹈的真谛在于舞蹈过程的快乐。我想,我们的祖先当初一定不是为了比赛而发明舞蹈,应是他们心情愉悦时身体的一种“自然律动”。作为孩子,跳舞的第一要义应是领略跳的动感,舞的快乐,而不是什么整齐规范争大奖,我们万不可把“为奖而舞”的罂su埋种于稚嫩孩子的心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