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9
管理员
|
“校花”永不枯萎!你还记得你上学时候的“校花”吗?昆明论坛小编导读——风之末端情人节钜献
古代女子被人们公认的美丽,大多都是病病歪歪,再加上“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想而知是个什么样子。无论是“西施捧心”,还是到了清代《红楼梦》一纸风行的时候,据记载,北京的好些小姐都要装作肺上有病的样子哼哼唧唧,有点吓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降临中国,女孩子终于能够进学校堂堂正正读书、做体育锻炼,这时大家才发现,有知识、健康的中国女孩们焕发出了真正的美丽,“女学生”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偶像,其中佼佼者,有了一个名字:校花。
说起来,云南还在1908年就成立了具有初、高中的昆明女子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昆明28中。那还是清朝呢,女中在当时绝对是引人注目,不过从这个学校走出的女学生中有的更有名,譬如邓小平夫人卓琳,世界乒乓球冠军丘钟惠等等。
既然是女子中学,当然会有“校花”,虽然那些年官方或商业机构还没想起来搞个评选,但学生之间,以及市民自有其一套评判标准。只是时光流逝,那些“校花”留在昆明人记忆中的已经不多。
但50年代初,女子中学有位“校花”,却被昆明人牢牢记住,这是因为这位当时叫朱园园的美女,后来去了香港改名朱虹,成为一位明星,令昆明人倍感骄傲,传诵至今。
朱虹家是昆明的名门,其舅公缪云台在昆明经济史上大大有名。她在60年代进入香港电影界,主演《金鹰》一炮而红,后来的《屈原》、《画皮》、《审妻》等影片不仅在香港轰动,还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内地放映的港片,可以说,她在这些电影里所扮演的形象,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上世纪80年代,朱虹转作电影幕后工作,改革开放后,她多次返昆,探望亲人,还被当选为云南省政协委员。尽管在港多年,一口地道的昆明话乡音未改,还专门出席了昆明28中母校的90年校庆。
昆明还有座中国教育史上永远屹立的学校——西南联大。说起西南联大的学生,大家印象里都是刻苦学习、抗日救亡、争民主争自由的形象。其实,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大家也没有失去爱美之心。西南联大里也有大家公认的校花绽放。
杨振宁教授前几年当着他的新婚妻子翁帆就回忆过,他读书的时候就爱慕过一个数学系的校花。可惜他没有说出哪位校花的名字。也有很多人回忆,当时校花大多出在西南联大的外语系,外语系的女生打扮时髦嘛。那个时候,校花们都喜欢穿一件阴丹士林布的蓝旗袍,外面套一件红色的毛线衣,就像歌剧《江姐》里女主人公的打扮,等等,还有,手里要拿着一本书,这本书或是字典,巴金的《家》、徐訏的《风萧萧》都是首选。
其实,在那个艰难岁月,西南联大里还有另外几位校花,例如沈从文的夫人、当年中国公学的校花张兆和、陈梦家夫人,燕京大学“校花”赵萝蕤、周培源夫人,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校花王蒂澂。她们洗尽铅华,用中国妇女特有的美德支持着丈夫们的教育事业,支撑起西南联大这座丰碑的矗立。
后来大家公认的最多的西南联大校花,应该是郝诒纯,她不但美丽动人,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文艺活动,学习刻苦,在没有家中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自己打工供自己上学,考取了地质学研究生。解放后,她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被誉为“大地之母”。
郝诒纯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校花”这个词的丰富内涵:自强自立、知识渊博,勇攀高峰。
让我们来读郝诒纯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日日记上的一段话吧,当时她19岁:“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后来,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的特殊年代,“校花”和美丽成为一种禁忌,谁也不能说。直到1988年,当北京、广州还在磕磕碰碰筹划选美比赛的时候,谁也想不到,地处边陲的云南昆明,却拉开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选美大赛的大幕。
1988年4月28日,带有泳装展示环节的昆明女声杯选美赛在昆明东风体育馆结束,从134位昆明姑娘美女里选出了“春城小姐”!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小姐”这个词作为选美比赛的命名桂冠。
当时获得亚军的,是来自于云南大学一位叫杨玲玲的女生,她以俏丽的面容、端庄的气质,不俗的言谈举止征服了评委和观众。展示出新时代昆明“校花”的美丽和自信。
从朱虹、郝诒纯、杨玲玲,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校花”,我们可以看到,“校花”从来就不是只有美丽脸蛋的“花瓶”,“校花”的美,美在气质、美在知信、美在自强自立。也许,现在的“校花”,更多了一些个性的张扬,但无论活泼还是野性、典雅还是性感,但美丽的内涵永远不变,“校花”才永远不会枯萎,让我们老去时还记得:年轻时,我们见过的那些校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