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矛盾之城 昆明的城市 >>> 南方 Or北方 四月,正值大好春光之时,走在昆明的街头巷尾,风大,树木哗哗作响掉落一地枯叶。倒是在春日里,也得习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景。又在嫩绿的树叶林里,幽幽地闻见各种不知名的花香。 此时,江南一带的南方城市,成天纠缠在“回南天”的阴冷潮湿里,所有物件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湿哒哒要拎出水来。而身处西南高原,昆明的空气此时正通通透透,人全身上下所有的毛孔都悠然舒展着,每一口呼吸都带着“烤太阳”的味道,这是很不像南方的。 所以,客居昆明的媒体人曾形容昆明兼南北之风,长着南方的脸孔、北方的心肝,迤逦南方的细腻,蕴含北方的磅礴。 昆明的居者 >>> 闲散 Or 慵懒 传20年代昆明工商界的一份文件中称,“窃人生最关紧要之事莫为衣、食、住三者;天下最伤情之事,亦莫如生活被人剥夺”。昆明人的人生三大事是“烤太阳、吃茶、冲壳子 (聊天)”。云南人包括昆明人形容自己的一个常用词——家乡宝,家乡的一切都是好的,可见这种“平生爱春城,至死薄他乡”的乡情眷恋。当然,也有对此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解读称,家乡宝一是说云南人像井底之蛙,不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还沾沾自喜;二是说云南人做什么事情都出不了云南。这其中,也包括昆明人。 身处云贵高原的昆明人,没有大江大河的冲击,也不太多穷山恶水的纷扰,不用每天爬坡上坎地求生活,也不用每天起早贪黑地挣饭钱,更不用水里土里种庄稼。相对闲散的生活让每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招至羡慕的慵懒。 所以有评论如此称言家乡宝,是对外来的人事无所谓、不仇视,安静守拙都是好品性,但如果能跳出昆明看昆明,用外面世界的整体性力量来升华自己的个性,也许会带来巨大的惊喜。 昆明的氛围>>> 急 Or 慢 昆明的雨是急性子,人一边在路上走着,一边雨就噼里啪啦地砸在身上。不过,旁边的昆明人并不心急,少雨的昆明对雨有一种渴盼,所以这雨跟他们亲近,慢慢悠悠镇定自若地,该做什么做什么。雨也不啰嗦,打完招呼,就从倾盆大雨转成淅淅沥沥的小雨走了,不过一刻半钟头的工夫,又雨过天晴。 这样急吼吼的,还有昆明的花,一茬一茬地开,不等败,开得一茬又一茬。还有昆明急吼吼的方言,“急不得”并不是叫人“不要急”或“不能急”,而是叫你“要赶紧,很着急”的意思。 即便如此,昆明依旧是一个慢吞吞的城市,“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于坚在《昆明记》中称这块高原天高皇帝远,大家对改朝换代、中原逐鹿不感兴趣,叫那些试图去改造世界、去夺取天下、去“彼可取而代也”的人一定要离开昆明,因为呆在昆明,永远没有君临天下的机遇。 昆明的生活 >>>精致 Or 寻常 感谢这个时代,带给我们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精致与美好。我们可以入驻高耸的现代商务大楼办公;去各大便捷的CBD商圈逛街购物看电影;去文林街喝杯纯粹的单品咖啡,享受一个慵懒的下午;去文化巷吃韩国、日本、印度等世界各地风味的餐点,逛特色的小店;去大象书店听一场艺术讲座,阅读一本小书;去云大浓郁的银杏道找小松鼠玩耍;再去省博看一场演出。 又或者,转角就能去染布巷吃一碗咸甜掺半的炸洋芋,油辣子堆起的豆花米线或者小锅米线;去翠湖喂喂海鸥,这是冬天的项目,夏天又是一片“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之景,听老人们吹拉弹唱,说不准还能围观盛大的相亲会;再去篆新农贸市场见识下云南美食的盛况;周末去赶个街子,人山人海市井烟火的热闹你一定从未见闻过;去斗南逛花市,早市绵延到晚市,花山花海轮番登场再一次震惊你;去海埂搭个帐篷去滚滚嫩绿的草地,吹吹滇池的海风(就权当它是海吧)…… 本土与国际,传统与时尚,精致亦寻常,皆为动人处。 昆明的气息 >>> 新城 Or 老街 在老一辈的口述中,昆明城中有七十二条街,八十二条巷,只是许多的老街巷和旧时的地标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然消失。好在那条光华街仍旧繁华,著名的老中药店福林堂成了活招牌。旁边景星街依然热闹,大家到此遛遛鸟、会会老朋友,或者挑选宠物、花花草草,还有专程到此淘宝捡漏,或路过看看老昆明民风民俗。还有盘龙江圆通大桥旁的灵光街,清末民初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已有破败之感,可它曾是昆明花灯的发祥地,如今盘龙江边依旧有老人唱着花灯煞有介事。 这十年,昆明市开启轰轰烈烈CBD城市综合体规划,各个片区的商圈也不断崛起,修建便利的出行地铁,大规模地进行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和品牌。昆明和中国其他诸多城市一样,收起过去纯粹的闲心,长出国际化崛起的雄心,媒体评论这座城市昨天进入了工地,今天还在工地,明天也还在工地,城区之大,不断变化。 老街和新城,在昆明这座城市的发展中互相牵扯迷失,妥协的是谁,激进的又是谁?希望我们的花朵、蓝天和白云、历史和传统不要被驱逐。大观长联一直在向我们叙说,我们的生活“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三春杨柳、九夏芙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