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十四岁,考入一高的特优班,成了一名住校生。 记得中招考试结束的那个下午,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十年了,终于可以悠闲地散步,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早早地吃过晚饭,来到校园的操场上,慢慢地踱着,时而坐在篮球场边的石条凳上,悠然地看落叶飘舞,夕阳西下。旁边走过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开玩笑道:“也尝到了空巢老人的滋味了?”我笑笑,算作应答,心里却是一惊:“空巢老人”?我还不到四十!可经阿姨这么一说,心里还是生生地疼了一下:女儿离家已经三天了,孩子从没离开过我,现在却要独立生活。不知学校的饭食是否可口,陌生的环境可否有新的朋友,高中课程繁难能不能应付下来,有了委屈,眼泪要自己偷偷地擦干!
第一次感到一个星期竟然这么漫长! 周四,开始购置女儿下周要换洗的衣服和生活用品;周五,开始筹划周日的饭食;周六,一下班就直奔超市;周日,终于到了,再重要的事情统统搁置,一天早,就起床,钻进了厨房,直到中午将近十一点,干净整洁的家里,飘散着缕缕饭菜的清香。一切收拾妥当,和老公一起开车去接女儿放学。 见到女儿的那一刻,一阵欢喜之后,试着问了一句,“想家吗”,“想”,一向大大咧咧的女儿流出了眼泪,我也眼睛也顿时就红红的。搂着孩子回家,听着女儿慢慢的诉说着在学校里的种种,既感欣慰,又有些心疼和担心。小小孩子初次独立,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条不紊,还能帮助别人。女儿说,有时讲课听不懂而感到学习压力好大,那时,就特别委屈,想哭,想回家;我默默听着,没有告诉她,这一切,我早料到了,夜里总是梦着她。
午饭后,女儿开始换洗,然后自己去找我的同事给她辅导功课。短短的四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稍事休整的女儿又恢复她往日的轻松和自信。到了该上学的时间,懂事的女儿说:“妈,我再稍看会书,收拾一下。”我轻轻地带上女儿的房门,默默地整理着她的书包。 我看到,稚嫩而倔强的女儿就像雏鹰一样,已经开始学着自己飞翔! 送走了女儿,心里空空的,却被一种叫做挂念的线生生地扯着,从此有了期待,期待着孩子一次次归来!在她喜悦的时候,挫败的时候,委屈的时候,孤助无依的时候……,在她任何想家的时候! 家,原来,是给孩子准备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家的意义。
我想起了我曾经有过的那种无家可归的感觉。那时,给父亲送葬回来,我站在村里,不知该往哪里去:贫穷而淳朴的父亲并没有给我留下一间半间的屋子,尽管他是那么地疼我!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棵花草,没有了根,没有了归宿!父亲生前住过的临时搭建起来的小屋也随着他的离世而上了锁。 家,是归宿。 据说,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逆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无论你长多大,无论你身在何方,家,都是你心灵的归宿! 从此,好好地爱自己,守着家,等着孩子,回家! (作者:亦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