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今日话题] 人们是否应该“放过”郭美美?郭美美掀开“慈善问号”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级别
7 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3 08:55: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们是否应该“放过”郭美美?郭美美掀开“慈善问号”
  
  郭美美这三个字,已经和“周老虎”、“李刚”等名字一样,成为时代性的名词。当然,不同的是,迄今为止,郭美美的“身世”还是个谜。
  
  因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个微博认证头衔,郭美美,这位突然暴富的90后小美女“红”了起来,被“人肉搜索”、“深度挖掘”。有人认为网友的行为很正义,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大有“文革遗风”。


  
  人们为什么就不肯“放过”郭美美这个“传奇”女子呢?
  
  郭美美,一个年仅20岁的小女子,竟然住大别墅,爱马仕包十几个,拥有豪车兰博基尼、玛莎拉蒂,吃高级瘦身食品oslim90,在北京、深圳都有住房......这些都是她自己在微博上炫耀的信息,还有诸多照片为证。
  
  “郭美美事件”为何轰动?
  
  基础:事件昆明论坛了当今中国社会许多问题和矛盾
  
  郭美美事件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戏剧化”地昆明论坛了当今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和矛盾:
  
  1.炫富——贫富差距
  
  爱马仕包、兰博基尼、玛莎拉蒂……郭美美在微博用一张张的照片记录了她的“奢侈生活”。而网络炫富也被认为是整个事件的起因。人民网发表的文章认为,在当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的大背景下,炫富太容易引发心理不平衡和不良情绪。关键是有些人的财富太神奇不知道哪里来的,让人不能不怀疑背后有不法行为存在,而这样的人缺乏自知之明,竟然还高调异常,在现实社会和网络上拼命炫富,刺痛大家伙的神经,像至今背景未明的郭美美这样,焉能不引发轰轰烈烈的网络和媒体事件?
  
  事件一开始,就有网友“人肉”出郭美美是红十字会副会长的女儿,也有人说她是郭沫若的重孙女,这虽然最后都被证伪,但是又和“富二代”、“官二代”这样当今社会最为吸引人眼球的问题扯在一起,想不快速发酵也难。所以人民网的文章认为,“郭美美事件”刺痛了人们哪根神经,答案首先是腐败多发与贫富差距。
  
  2.美女突然暴富——权(钱)色交易
  
  借助郭美美的微博、博客,网友们拼凑出了她的人生轨迹:来自湖南的相依为命的母女,居住在深圳,直到去年,其在深圳的家居照显示家装一般,母亲还要亲自买菜。在北京也是租房,后来买了楼。这期间发颇多模特工作照。郭美美在今年四月突然大富大贵。在经历了LV、宝马mini的阶段之后,短短时间更是上升到了爱马仕和玛莎拉蒂这样富豪的级别。短短这几个月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郭美美的过山车似的人生经历实在让人太容易联想到李薇这样的“公共裙带”,即一个没有任何富爸爸基因的无权亦无势的人,如何利用自己的本钱,特别是女人的身体——如果没有,就通过整容等手段拥有之,放弃伦理道德,与权贵阶层建立某种稳固的关系,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从而成功的故事。
  
  3.“红十字商业总经理”的身份认证——慈善组织的不透明
  
  郭美美最早微博的身份认证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事发后她发过一条微博,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和红十字会有商业往来,随即删去。这更引发了网友的猜测。经过了“天价帐篷”、“万元发票”等一系列的丑闻之后,红十字会这样的官办慈善机构因为不透明等问题一直被诟病,而公信力当然也越来越弱。
  
  此外,人们甚至挖出了“郭美美的妈妈以低价购入了经济适用房”,“郭美美有两辆车,突破了北京的摇号限制”这样的线索,再加上郭美美之前加入的超跑俱乐部里有不少拥有着豪车的年轻富二代……“郭美美事件”囊括了中国当代社会许多矛盾和冲突,想不轰动都很难。
  
  红十字会的不当应对更让事件越来越升级
  
  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红十字会)应对还不够充分和及时,红十字会至少应该对网友提及的各项证据作出充分回应,在可能的情况下,成立调查委员会(如果事态扩大,需要外部调查介入)。在网络时代,一般情况下,删帖有效,但是一旦信息充分扩散,删帖会导致事态的急剧扩大。在某论坛关于郭美美的帖子一一被删,无疑更加加重了网友们的猜疑。
  
  红十字会“关起门”来的新闻发布会也为人所诟病,《法制日报》的评论就认为,在危机公关中,红会不敢面对所有媒体,尤其是目前已经市场化了的大众媒体,而只是在其信赖的、社会身份相近的小圈子里找了几家主流媒体来开“新闻发布会”,这不能不说是非常的失策。
  
  最后,红十字会终于想起来法律,但是法律专家却认为红十字会找错了方向。《法制日报》的评论认为,作为一个虚拟的“人”,中国红十字会完全可以通过民事上的侵权之诉来主张权利,但是它舍弃私权纠纷处理规则,而以郭美美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向公安机关报案,企图借助公权力量来达到维护自我的目的,显然并非法治社会的常态路径。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法律上的责任追究,都必须以基本的事实真相为基础。到目前为止,对普通民众而言,真正奢侈的仍旧还是真相。正因为如此,已经介入的司法机关应该把重点放在真相调查上面。
  
  人们该不该“人肉”郭美美
  
  质疑:“围观”郭美美已经演变为“多数人的暴力”
  
  有评论认为,郭美美事件附着的那点所谓的“公共性”早已荡然无存,倒是一众网络看客们暧昧不清的娱乐面孔越加清晰起来。从网络的不懈话语追杀,到现实的围追堵截并直入公民隐私领域,如此打着道德旗号的声讨,渐渐异化为肆无忌惮的“多数人暴力”——这是一种娱乐窥私的泛道德暴力。
  
  与此类似的说法是,人们对郭美美的“群起而攻之”是可怕的“文革遗风”。另外一种相对温和的观点是,值得投入众多舆论资源跟进的,应该是尽力剥离掉私人因素,留存下来的与公共利益有涉的那一部分。在社会多元发展的过程中,个人的炫富行为固然也要收获社会的负面评价,但只要其财富的来源合法正当,尤其是与公权力、社会公共资源无利益纠缠,便应属于私域范畴而不受太多干扰。即便有诸如昆明论坛等畸形财富昆明论坛状态,只要与社会公共利益无涉,也犯不上惊动原本就稀缺的公民围观力量。
  
  但是,郭美美的“身份”恰恰是本次事件最为核心的要素
  
  诚然,在网友们的围观中,破解郭美美的网络相册密码,又或者公布郭美美的航班信息,的确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另外,在对郭美美的“人肉搜索”中也的确有对别人的“误伤”,例如误认为一名叫“郭子豪”的男子是红十字副会长的儿子。
  
  但是,要把“郭美美事件”中的私人因素和公共因素相剥离,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郭美美的身份,依然是事件最核心因素,她身上的谜团不解开,公众的质疑无论如何不会消散。在郭美美的身上,去界定私人和公共因素很难。评论人盛大林就指出,如果郭美美是郭台铭(台湾首富、“富士康”老板)或其他富豪的女儿、媳妇或者情人,她怎么“炫富”,也不会招致全民“围观”。然而,她不仅不是富豪的女儿(至少目前不清楚),而且曾给自己贴上了“红十字”的标签。而自从贴上这个标签的时候起,她就把自己与公共利益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说她被“围观”是“自找”的。
  
  “围观”郭美美,是在释放长期被压抑的权利
  
  事实上,跟此前那些轰动一时的“人肉搜索”一样,郭美美事件中,就算“人肉搜索”走向网络追剿,激起了网络哄客和道德红卫兵的别样激情,也是公众压抑已久的群体权利渴求,在网络上的集体的疯狂释放。人肉搜索的失控,正是由于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知情权、监督权、批评权等相关权利极度匮乏,这种权利饥渴郁寓于内压抑难忍,却又长期得不到宣泄。当面对网络上那些虚虚实实难辨真伪的有悖公序良俗的事件出现时,大家自然不假思索地将之当作一个最佳的发泄通道。与之相对的是,尽管台湾也有人肉搜索,但是人们更多的是对社会公德的监督,而非放在对官员的搜索上,因为那里有很深的“民意代表”的爆料文化土壤和媒体对官员的广泛监督,也就用不着普通民众来“人肉”了。
  
  当然,事实上,在“郭美美事件”中,围观群众更多执着于对公共利益的挖掘,例如,正是因为对郭美美那条删除的说她和红十字会有商业往来的微博锲而不舍的追寻,才会挖掘出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相似的商业项目。而在网友们挖出这些线索的时候,记者们又根据这些线索去进行更加有深度的采访。事实上,大多数网友是理性的,网络上的确有很多谣言在传播,但是一些被澄清了的真相也同样得到大家的广泛转发。
  
  就算“人肉搜索”走向网络追剿,激起了网络哄客和道德红卫兵的别样激情,也是公众压抑已久的群体权利渴求。事实上,大多数网友是理性的,网络上的确有很多谣言在传播,但是一些被澄清了的真相也同样得到大家的广泛转发。
  
  郭美美掀开的“慈善问号”
  
  20岁的郭美美在微博上炫耀着她的各种名车香包。因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样一个微博认证头衔,她和红十字会这个慈善组织“奇妙”地联系在一起。而经过了10多天的“深度挖掘”,真相仿佛越来越近。
  
  随着“郭美美事件”的升级,一家神秘的公司——中红博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浮出水面。从该公司的宣传材料和相关招聘信息,有网友发现,与郭美美在微博中第一次回应的相关内容高度相似。还不仅如此,一些跟郭美美没有关系的慈善组织的商业行为,也“顺带”被媒体“揭开了面纱”。
  
  那么,郭美美到底掀开了哪些问题?
  
  一:慈善与商业如何“混搭”
  
  郭美美已经删去的微博:“我所在的公司是与红十字会有合作关系简称红十字商会,我们负责与人生保险(注:此处为笔误,应为人身保险)或医疗器械等签广告合约,将广告放在红十字会免费为老百姓服务的医疗车上。”
  
  社区红十字博爱服务站项目:中国红十字总会官网2008年5月8日曾发布信息介绍“社区红十字博爱服务站”。此服务站系厢式无动力车,相对固定摆放在社区内。据介绍,每一辆车就是一个社区红十字博爱服务站,具有紧急救护、募捐宣传、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
  
  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以下简称为商红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调查记者,当时的厢式无动力车,为了收回成本、补充药品等,确实有设计宣传广告的功能,这和郭美美的描述也一致。对此,他也觉得很疑惑。
  
  商红会先后与4家公司合作这个项目:商红会一再否认郭美美是其工作人员或者和其有任何联系。而这个项目其实最早是由天略集团提出创意,但是天略没有进入实施阶段。而后商红会与香港民丰控股合作建立“博爱小站”,并于11个月之后中止了合作关系。后来就是和北京圣华杰广告公司的合作,据商红会副会长李庆一介绍,王鼎公司的30%股份,事实上也是由合作伙伴圣华杰出资。这意味着王鼎公司是在没有出资的情况下即获得圣华杰赠予的30%股份。但是在今年,圣华杰的那70%的股份经过了两次转让,转让给了深圳物华投资有限公司。
  
  因此,有分析认为郭美美可能和王鼎公司或者圣华杰等三家另外的控股方有关、
  
  商红会与王鼎公司:多年实践“权力+项目创意+资金”的公益市场化模式
  
  1.商红会:受红十字会指导,但是没有法人资质。
  
  商红会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提出申请成立的。不过这么多年来却一直没有注册,没有法人资质。目前全国只有铁路系统红十字会和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这两家系统内部的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介绍,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属业务指导关系,不参与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行政、人事和账户管理工作。
  
  2.王鼎公司:为弥补商红会人员和资金不足而成立,运营商红会的项目
  
  根据商红会的通稿《王鼎公司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来龙去脉》,注册资本为10万元的王鼎公司的法人是商红会副会长王树民的女儿,这个公司是为了弥补商红会的人员和资金的不足而成立的,因为商红会没有任何拨款和资金的支持。
  
  有关部门+策划公司+投资方,权力+项目创意+资金,这是王鼎一直在努力实践的运作模式,但在商红会的市场化实践中却多次遇到问题,据商红会秘书长孙莲介绍,商红会还没有一个真正成功的项目。
  
  据报道“红十字博爱服务站进社区”活动投资规模近30亿元人民币,项目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承办。有关人士分析,因为商红会一直没有取得法人资格,所以可能会影响款项的下拨。据介绍,本来商红会很可能在下半年取得法人资格。
  
  商红会认为,自己十年来的探索,正是想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化解我国公益组织面临的窘境。
  
  还有这些慈善的商业化运作也被“顺带”挖出:
  
  因为“郭美美”事件的波及,媒体还挖掘出来以下的慈善组织的商业化运作,这些运作尽管现在看来和“郭美美事件”无关,但是谁也无法说里面是否存在“张美美”、“李美美”等猫腻,一样需要澄清:
  
  1.红基会被指借公益之名搞房地产开发。红基会的“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项目从2004年正式开始启动,本意是“探索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新模式而实施的一个公益项目”。然而,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其设施的豪华程度和环境的幽雅程度远非普通养老机构能比。而且有证据显示,北京“曜阳国际老年公寓”的公寓和别墅在对外出售。因此有舆论质疑,红基会是在借公益事业之名搞房地产开发。
  
  2.红十字青少年视力工程,拿货800元可卖到2850元。“红十字青少年视力关爱工程”所涉及的唯一产品“眼康可调式双目治疗仪”,其产品销售利润疑有暴利。内部人员表示,800元可以拿货,而售价可以达到2850元,并且当地红十字会可以帮忙向学校介绍。
  
  二:捐款谁来监督、谁来审计
  
  监督:流于形式,也缺乏对社会的公告
  
  其实围绕郭美美,最为核心的一个议题就是,红十字会所接受的捐款到底是否存在问题。
  
  而涉及此问题,核心问题是谁来监督,谁来审计。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各级红十字会与红基会需要接受审计部门审计和相关部门监督。那么这个相关部门指的是谁呢?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募捐和接受捐赠工作条例》,境内的捐款接受上级红十字会和当地政府的监督。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表示,我国目前对公益慈善机构的监督容易流于形式,比如对公益机构的年度检查报告,发挥的作用很有限,难以建立信心和引导公众捐款。而从国外经验来看,更多的是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发挥引导的作用。“但目前中国纯民间的评估机构还没出现,有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些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的,带有官方背景,其最大缺陷就是行政干预”,所以还是希望有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出现。
  
  据了解,中国红十字会有7万多个获得充分授权并独立管理捐赠财产的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监管如何落实,尚未见有可操作的办法出台。从《中国红十字会募捐和接受捐赠工作管理办法》2009年公布至今两年,尚未见“定期向社会公告”。
  
  审计:由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公信度不足
  
  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红基会均聘请一家名为“中维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所接受捐款进行年度审计。然而,据媒体调查,中维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只有5个合伙人、30万注册资本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问题在于,所有社会捐款是否都全部进入红基会?是否红十字会系统内另有渠道也在接受并使用社会捐款?是否所有社会捐款及会员费等,都由中维一家进行审计或同时另有其他审计机构介入?是否前述所有款项都得到了审计?
  
  而事实上,除了中华慈善总会接受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审计外,别的官办慈善机构都是由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两个“问号”揭示的真问题
  
  资金在公益组织的流进和流出都处“监管空白”
  
  实际上,无论捐赠资金还是慈善组织的商业活动,所暴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资金在流入流出公益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具体的监管,然而这些法律规制还是空白。
  
  从捐赠资金来说,缺乏对社会的透明度,这个问题已经被说过很多次。而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也缺乏具体的监管。
  
  从公益组织的商业活动来说,一般而言,通过商业伙伴募集资金、对公益资金的保值增值投资等,都是公益组织不可或缺的运营手段;但资金在流入流出公益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具体的边界界定和问责监管,如公益组织名称的使用、活动的公益目标导向、投资的范围和风险度、发生商业关系的组织与公益组织成员没有私人利益关联等等。
  
  清华大学教授贾西津认为,所有这些具体的法律规制,在中国几乎还是空白。慈善组织的不公开、不透明当然很难让它取得公信力。
  
  解决问题的根本:1.让慈善组织独立2.放开对民间慈善的限制
  
  贾西津认为独立清晰的法律地位,责权落实的理事会,公益资产的法律监管,多元问责的监督体制,公开透明的慈善环境,是公益组织公信力的保障。中国的公益组织面临着从计划型社会一脉延续的体制问题。以社会组织形象活跃在公众面前的公益组织,其内在决策和运作机制可能完全不同于国际上惯言的NGO,或公众脑海中想象的民间组织,它们中很多是政府办组织,遵循准行政机构的机制和制度。在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两栖”性,使得它们的问责原则也两面游离。
  
  因此,红十字这样的慈善组织想要获得公信力,唯有去行政化,真正独立起来,进行透明的运作,否则只会让人疑窦丛生。
  
  当然,红十字在“郭美美事件”中的表现也为人诟病,被许多人认为回应不及时不到位。也许红十字每年可以得到的行政指定捐款已经够多了,垄断的慈善对民众的小额捐款“不感冒”,所以红十字不惧公众质疑,面对风波很自信。
  
  因此,要解决目前的慈善窘境,唯有两条路:1.让官办慈善机构摘掉这个“官帽子”;2.让慈善不再垄断,引进竞争机制,自然有了公开、透明、有效率的基础。
  
  倘若“郭美美事件”能够成为中国慈善体制改革的契机,那么郭美美带来的这一连串问号,就有变成“美美”的惊叹号的可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沙发
发表于 2011-7-3 10:26:48 | 只看该作者
郭美美是谁```?

主题

听众

2900

积分
级别
7 版主
板凳
发表于 2011-7-3 10:47:27 | 只看该作者
这人还真是火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