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5
高级会员
|
昆明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在城市更新运动中流浪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过去几年,昆明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改造。轰轰烈烈的新城市运动中,昆明城内诸多公益机构的办公空间频繁搬迁。为应对城市更新后更昂贵的空间,非营利机构开始从城市最中心的宽大空间搬到城中村小楼。办公面积越来越小,离城中心越来越远。
公益机构的服务难度加剧,其背后凸显的是诸多公益组织的发展困境、NGO孵化培育道路以及城市弱势群体需求的问题。
公益组织在城市中“流浪”
城市日新月异的改造更新步伐,造成了公益组织“被搬迁”和多次搬迁。
“公益组织在昆明城中流浪,这种现象太普遍了。”璐璐是乐益青年培训机构的项目助理,为公益机构提供培训服务。最近,他们的机构也面临被迫搬家。由于之前的办公所在地拆迁,新的办公场所还在筹备中,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乐益处于无处办公的状态。“所有的办公用品都打包好了,暂时存放在一个地方。”
逐一地拜访公益机构,了解机构需求,成了璐璐这两个月工作的主要内容。“走访的十多家公益机构中,只有一家机构的办公地点是自己的,其余都是暂时租住,搬家是家常便饭。”璐璐说。
身为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主任,李俊猜测,自己的机构大概是昆明搬家次数最多的公益机构之一了。机构创立时,办公地点在翠湖边的19层公寓,一年后,当“连心”最终定位做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之后,决定搬迁。“这是‘连心’唯一一次自主决定搬迁。”
2007年元旦,“连心”搬迁到西山区伍家堆,当时昆明最大的流动人口居住片区之一。租下两层楼,约80多平方米,租金每年1万元。
随着伍家堆进入大规模拆迁改造,“连心”开始了在社区内的频繁搬家之旅。“社区服务机构,扎根社区,只要还有服务对象还在这个社区,就不能轻易搬离。一旦搬离,就意味着此前的所有工作都被切断,社区关系和社区网络都需要重新建立。越搬越远的后果是,开展工作越来越艰难。志愿者花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偏远又基本没有出租车。”
3年时间,“连心”在伍家堆社区内搬了3次。直到2010年,整个社区拆完,“连心”才不得不另寻社区。
“连心”服务流动人员,也从流动人员身上学到了应对频繁搬迁的生存环境适应能力。“头一天知道要拆迁,他们能连夜打包,第二天搬到一个新地方,立刻开始新的生活。”李俊说,2008年至2009年间,他们见到那些曾经在一个社区的“老乡”一年搬四五次家。“城市拆迁改造,流动人口搬离,但他们从来不会被消灭。”
最后,“连心”决定将办公室搬到普吉。“因为普吉是当时唯一得到消息,半年内不会被拆除的社区。”同时“连心”发现不少曾经服务过的流动人口也搬到了普吉社区。
2010年搬到普吉后,又由于租房、租金等问题,在普吉社区内搬了两次,直至现在落户在普吉路王家桥村一处非常不起眼的民房中。李俊估摸着,接下来几年可以定下了,修复频繁动荡带来的工作断层。
有些机构则没有这么幸运。福华国际残疾人康复部云南项目办公室刚刚经历了一场搬迁。“福华”原先所在的昆明博爱医院因为租用场地到期,不得不限期搬离。由于时间太短,搬迁又很急,“福华”在明知新地点也将被拆的情况下,还是搬了进去。
“找不到地方了,可以预见一两年内还得再搬。”负责人葛梅说,此前一年,“福华”刚从华夏中专搬到博爱医院。
记者查询云南民政网站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名单,根据走访和电话采访,公益组织中,绝大多数存在各种“被搬迁”和多次搬迁的情况。
昆明城市的改造更新,能在“家馨”和诸多公益机构的办公地点频繁变迁上找到对应:从城市最中心的宽大空间到城中村小楼,再到被迫分离办公。面积越来越小,离城中心越来越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