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打假防骗] 【转贴】国务院罕见声明:中国三峡工程是中国人的噩梦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9530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09:45: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中国大陆国务院罕见的在1份声明中坦承三峡工程造成的诸多问题,引起多家国际媒体关注报导。然而,这并不是中共官方第一次承认该工程问题,但此次以总理主持的国务院高度发表声明,有专家表示,这说明问题已相当严重,但官方的说法仍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许多问题没有说明清处。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后,提出有关三峡工程的声明。声明中说,三峡工程“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声明并指,三峡工程从设计到建造的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立即解决,因此将设立灾难警示系统。该会议并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模糊暧昧的问题声明该声明引起外界关注。然而,这并不是中官方第一次承认大坝工程问题。据美国之音报导,长期关注三峡大坝工程的戴晴表示,大陆官方以前也曾出面承认过三峡大坝工程弊端,但过去出了事情就是尽量掩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这一次不同在于,这是第一次由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
  虽然此次中国官方首次以总理主持的国务院高度发表声明,但外界认为该声明仍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很多问题没有说明清楚,同时缺乏明确的问责制度。



  四川地质专家:未来可能诱发强震 地质灾害防治成永恒工程对此,四川地质专家范晓向德国之声表示,库区地质灾难主要除了有大家熟悉的崩塌、滑波,还存在诱发地震的问题。每年蓄水到达高位时,诱发的小地震很多,震级虽多在四级以下,但已经对当地的民房建筑等造成破坏。从未来来看,很多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比如是否诱发破坏性的强震。根据已有的案例,当蓄水到达高位后的3至5年,有可能诱发这样的强震。另外,三峡工程在开工前对地质灾害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加之后续工作不到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计画,到目前已经投入超过一百多亿的资金,地质灾害防治成了永恒的工程。
  大陆环保人士戴晴并强调指出具有危害的消落带问题。消落带是因大坝修建造成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使得三峡库区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在消落带无法生长植物,因而无法固住土壤,导致大量滑坡和土石流。
  生态环境专家:将面临严重水污染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创办人马军则对德国之声表示,三峡工程在生态部分,包括对水中鱼类及其它生物、对陆生生态环境的淹没等;环境影响主要是指河流自净功能下降所引发的,从支流最终会蔓延至干流的水质下降,普通预测当三峡工程运行到一定年份时,随着污染物的积累,会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目前在支流上已经显示出这样的问题。



  另外,据一些中国国内媒体报导,长江水位进入主汛期后不升反降,一些中下游的站点水位已创下历史同期最低纪录,超低水位对航运造成了严重影响。
  移民失去生活依托此外,工程导致的移民问题也一直为外界诟病。中国的水资源保护专家、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表示,例如川东鄂西区域本是贫困区域,工程使得这些区域无法发展甚至倒退,特别是2003年三峡蓄水后,对这些区域的影响更加直接,移民失去了长久生活的依托。



  专家:缺乏究责机制 官方态度不诚恳对于此次国务院的声明,环保人士戴晴表示,官方只承认问题,但缺乏明确的问责、未讨论追究责任,态度并不诚恳。
  中官方承认三峡工程部份问题,说明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官方已无法掩盖,部份官员和专家主动提出来,是不想在将来背黑锅。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级别
5 高级会员
沙发
发表于 2011-7-3 13:33:16 | 只看该作者
恶梦?建起来才这么说````建之前就不评估一下风险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昆明论坛(bbs.5akm.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恒泽(昆明)律师事务所 段乃勇 律师
官方QQ群:149409517  邮箱:2806722877@qq.com 商务合作:15368062388 discuz!技术支持滇ICP备15006197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