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7
版主
|
昆明房价没到心理价位?你现在买不买房?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3月份昆明城区住宅成交4547套,成交量环比下降17.81%,成交面积下滑更是接近三成。昆明房产信息网数据显示,3月份成交量没有按照开发商“以价换量”的正常预期走,市场整体价格位置似乎并没有达到购房者的心理价位。楼摔真相第三期,在下行大势背景下,面对现实房价和购房心理价位的落差,等还是不等,这是个问题。
降价后成交量下滑开发商试探心理仍重
4月4日,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在昆明房产信息网上网签数据显示,当天成交数量仅为72套,比前一天成交数量又减少了一套,这也是这个月连续三天成交数量在70套左右徘徊,撇开部分小长假出行的影响,在本月1日成交数量攀上100套之后,近期的成交走势却依然难让人乐观。
其实,4月份的房价市场并不缺少“猛料”,西市区城市山项目部分住宅不足6000元/㎡、北部板块二环内的广基锦悦四季7000元/㎡都将在本周正式入市,加上上个月底正式开盘的奥宸二期,之前噱头十足的禧瑞都也在本周开始正式公开选房。不过,成交量未见回暖。数据显示,3月份昆明城区住宅成交4547套,环比下降985套,再次下滑,似乎印证了之前关于2月份回暖“假象”的猜测。
“在降价初期形成的消费拉力结束之后,楼市成交再次反复也难免。”对于成交量方面出现的反复,年初就有业内人士这样判断。3月份的数据似乎印证了这个论断。虽然降价声音接连出现,不过从城区多数在售楼盘价格来看,实际价格回落实在有限,从这一点来看,实际房价与购房者心理价位仍存在差异,这也成为观望情绪依旧很浓的主要原因。
“从昆明市场来看,降价开盘的项目虽然持续增多,不过购房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却并没有降低。”在采访中,一位房地产从业者毫不避讳地说,虽然部分开发商承受不住资金压力,已经开始降价,不过开发商等待调控松动的心理还是存在的。
而这,也使市场双方呈现“相持”的局面。数据显示,2月份昆明市场供求比仅为0.34,比1月份的6.81整整回落了5.47个点。3月份虽然开盘项目并不少,不过从市场监测来看,包括奥宸二期、格拉斯香水小镇等3月份投入的房源并不多。
在市场相持的情况下,“以价换量”在3月份的效果并不明显,“在观望情绪下,要使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也需要价格更接近购房者的心理价位。”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市场如何寻找消费者购房心理价位来拉动成交量增长,也成为最为实际的一个问题。
北市区降价“孤掌难鸣”房价收入比让消费者纠结
手上拿着一份禧瑞都的公开选房广告,手机里又收到了一条锦悦四季7000元/㎡开盘的消息,对于市民蔡先生来说,买或者不买,还需要好好考虑一下。“要买的话基本上就在二环旁边了,不过现在这两个盘的价格,与我理想的还是有点高。”蔡先生告诉记者,除了是期房外,让他选择再等一等的,就是希望价格距离自己的心理价位再近一点。
在年初最先掀起降价潮的北市区金尚俊园、禧瑞都等楼盘7000元/㎡左右开盘之后,7000元/㎡也被多数购房者看成是二环房价的一个基准线。在记者随机采访的50位购房者中,有超过80%的有购房意愿的消费者,将二环附近的心理价位落在了7000元/㎡。“二环作为城市次中心,基本上也是各种成本支出最均衡的区域,按照现在本地白领阶层3000多元的月收入计算,7000左右的房价已是心理价位的上限了。”一位柳姓市民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从市场来看,这一心理价格也的确影响了相同区域的楼盘,包括上个月公开认筹的葡萄街区、奥宸二期等,都把起价放在了7000元/㎡这条线上。确定本周末最新开盘的广基锦悦四季,也摒弃了之前预期的8000元/㎡左右的传言,起价定在了7000元/㎡。
不过,这样的价格却似乎仅仅存在于北市区,在南二环等离主城区更近的区域,价格没有丝毫回落的迹象,南二环盛高大城等目前在售楼盘均价仍是万元左右。
数据显示,国内房价收入比普遍高出发达国家2-3倍,根据计算公式,以某指数研究院发布的3月份昆明住宅样本均价7503元/㎡计算,昆明按2口人计算家庭房价收入比超过了15:1,这与国际上公认的一般标准合理区间3:1-6:1相去甚远。
这使得消费者在购房时不得不更多地考虑支出成本。“按照现行的房价计算,一个60多平米的房子,月供都要超出2500元。”出于工作考虑,林伟把自己的首次置业目标放在了西二环附近的一个新开盘项目,他初略地计算了一下,按照这样的月供,他每个月的收入基本上就剩不了多少。“现在就只有北二环那边降价幅度大些,不过上班确实有些不方便。”林伟有些无奈地说,现在他很犹豫,是选择离上班更近的地方还是价格更便宜的地方。
其实,这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购房者心理。在上个月,被多数网友称为最合理价位的“总理房价”一度被热炒,根据网友的计算,按每个家庭2人计算,昆明合理房价不足3000元/㎡,对于这个价位,业内均表示其实“并不合理”。对于目前实际房价和消费者心理价位的落差,不少购房者在房价面前还是选择了“再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