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论坛

标题: 冉隆中:昆明是一座最彻底的移民之城 [打印本页]

作者: 路南阿黑    时间: 2012-4-10 09:12
标题: 冉隆中:昆明是一座最彻底的移民之城
  冉隆中:昆明是一座最彻底的移民之城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以色列学者马特拉斯认为,所有的城市史其实都是移民史。而昆明从古至今的移民迁徙,无论从规模和次数上说,又在西部所有城市中更典型、更突出。
  
  多元昆明的文化之核
  
  当我们追溯一次次移民的历史,我们其实是触摸到了隐藏在背后的文化之“核”——昆明城市多元文化的来历,正是在一次次移民迁徙中传递和积淀而成。
  
  昆明,是一座最彻底的移民城市。
  
  如果说,古代昆明的移民史,还带有某种程度上不自觉的无奈,近现代昆明的移民史,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主选择的结果。
  
  最典型的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昆明这个西南边陲城市作为一次文化与军事南迁的重要承载地,又一次接受了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和不同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昆明城市人口很快从十多万膨胀到三四十万,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科教和民主文化,以中央机器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以美国“飞虎队”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一时间纷至沓来,齐聚昆明,并由此奠定了昆明现代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坚实基础。昆明现代城市的发育和城市精神的孕育,可以说在这里翻开了最重要的一页。
  
  今天,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市场法则引导着数以百万计的经济新移民涌入昆明。从昆明林立的宾馆酒楼,到阡陌纵横的大街小巷,广东老板、江浙商人、川军黔军……天南地北的方言、川流不息的人群,为昆明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文化的杂糅和融通,也传承着昆明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精神品质。
  
  在20世纪末,一项重要的使命让昆明这座城市名声大振。主题为“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99昆明世博会在这里举办。不仅世博园里到处洋溢着花香,整个昆明市都成了花的海洋。一夜之间,昆明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客厅,中外宾客纷至沓来,游人如织,花海如潮,微笑成为这座城市最生动、最耀眼的表情。正是这次盛会,使昆明这个美丽的地方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和谐与开放、自然与包容,成为这座城市无以比拟的优势和名片。而200多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使昆明步入了城市发展提速的快车道。
  
  昆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卫生城市”、“联合国人居最高奖”等荣誉。块块奖牌叠加在一起,昆明,声名鹊起,美誉无数。
  
  发展带来新的城市危机
  
  然而,就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一样,万物从来都是相生相克的。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当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当各种文化所派生的意识越来越尖锐地凸现,甚至当物质的需求与发展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城市的危机和困局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突出、更激烈,也更具有挑战性。
  
  摆在昆明城市管理者面前的,是比奖牌更多的一道道难题,等待他们去破解。
  
  在昆明主城二环路内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楼越建越多、越建越高,而绿地、空地却越来越少。进入新世纪以来,就连昆明人曾经引以为荣的环境空气质量也一度呈下降趋势,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如果说空气质量的好坏,因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让人有时会忽略的话,那么,昆明的交通之困则更让人苦恼不已。昆明城市中心区道路虽然年年改造,但由于人口太拥挤、车辆密度高,交通经常阻塞,几近瘫痪。“堵在昆明”成了市民的口头禅;滇池北岸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已发展到盆地环境容量的临界;昆明人均水资源量与全国严重缺水地区京津唐已无区别;9所大学因面积太小受到教育部黄牌警告。
  
  滇池,是令昆明人引以为豪的“母亲湖”,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的严重失衡,滇池失去了往昔的清秀,而成为昆明的切肤之痛。很多人都无法相信,他们曾经为之骄傲的滇池居然成了他们实现梦想的最大阻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围海造田,以及一直以来城市和农田污水以及工业废弃物对滇池的重度污染,使昆明的母亲湖严重受创。商界名流认为现在的滇池挫伤了他们的创富激情,普通老百姓则认为滇池污水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滇池的教训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发展不是必然带来和谐,但不和谐却必然制约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种事情发生得愈多,人们愈会重新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愈来愈不可能存在。”
  
  为求发展,我们必然要趋利避害,必然要求得共生共荣,必然要追求兼容并蓄的最高境界——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发展的和谐,乃至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一步步走过的脚印,刻下了一道道岁月和文化的印痕。当我们回眸历史,从混沌中梳理出历史的脉络,寻找到我们需要扬弃和传承的精神资源的时候,或许,我们正在接近苦苦寻觅的答案。
  
  反思解决城市中的瓶颈问题
  
  思考往往会带来发现,而发现常常需要借助于对比。
  
  2003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剔除情感因素,来看这份社会学报告,更凸现其“硬道理”。因为,这份报告试图标示出中国城市发展的最新序列。
  
  昆明人发现,在这份报告上,昆明榜上无名。
  
  接踵而至的是同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第二届中国24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昆明仍然榜上无名。
  
  一种迷茫和不安开始萦绕在这座城市的上空,首次让这座美丽的春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与困惑,如同早熟的孩子遭受到突如其来的失宠一样感到了郁闷。
  
  如果说来自外部的一两次排行榜尚不足虑的话,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自己的对比和反思则开始发人深省,让人警醒:从'99昆明世博会以后,昆明的发展好像在放缓,而周边的省会城市却在提速;昆明的城市病灶在增多,而优势好像在减弱。除了气候依然,昆明人值得对外人夸耀的越来越少。昆明遭遇了瓶颈,是什么阻碍了这座长在高处喜欢比高的城市的发展?焦虑与困惑迫使昆明人内省。
  
  仁者乐山而智者乐水,兼得山水灵性的昆明人,在明代城市建设大师汪湛海标示的龟形图前,诵读起清代文人孙髯翁的千古名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启悟?当我们的城市向北已经直抵长虫山峦而用尽空间,向南却有聚宝盆一样的滇池环线在等待唤醒时,我们是否应该跳出城市看城市,更加务实也更为前瞻地谋划未来。
  
  五百里滇池,再一次奔来眼底。滇池,伤痕累累的母亲湖,你确实是昆明的骄傲和伤痛,你确实是横亘在新昆明面前的世界级难题。当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为寻找破题之策四处奔走,深入调研时,一个看似寻常,实有深意的发现,意味深长地出现了:滇池的污染,不仅仅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不仅仅是工业的城市的,更是农业的农村的。当我们一次次为历史的工业的城市的滇池污染“买单”时,我们常常百思而不得其解。滇池污染的“破坏力”,为什么总是超出了我们治理污染的速度和能力?在这个似乎无法破解的难题面前,许多人,从滇池治污的速胜论者变为了悲观论者,那种滇池污染已经积重难返甚至永世不得翻身的情绪和论调,曾经四处弥散,甚嚣尘上。
  
  常识告诉我们:发现问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一半。热情的背后需要理性,行动的背后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当我们从昆明城市管理者的词典中,从几个关键词中,对新昆明的轮廓进行了大致的解读之后,我们再来理解在这个节点上,来实现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梦想和现实的作为,也许,我们会有新的认识、理解和发现。
  
  文学评论家冉隆中
作者: 丽江婚纱摄影    时间: 2012-4-10 10:32
非常不错,顶LZ




欢迎光临 昆明论坛 (http://kmrlt.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