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论坛
标题: 昆明故事——巷 [打印本页]
作者: wuliang 时间: 2016-5-31 23:48
标题: 昆明故事——巷
街道是一张见证城市沧海巨变的名片。
昆明的街头巷尾各具特色,不管是因为一段历史、一个建筑,还是一个人物,还是单纯的因为你曾在那儿留下记忆。
在昆明这座城市,你走在某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都有可能见到不同名人的故居,感受先辈们带来的鼓励以及信仰。总之,每一条街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多彩的故事。兴许,就是那一条街,蕴含了整个城市的文化……
钱局街
以铸钱伊始,已为小资味道
何谓钱局?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首次在云南开局铸钱,以昆明为铸造制钱的基地,并在东川等地分置铸炉,由吴周在昆明设立宝云钱局,主持造钱。宝云钱局在昆明的设立催生出了一条以钱局命名的街道,这就是“钱局街”。
如今,这段历史早已淡去,说起钱局街你可能会想起“小资”这个词。你可以到那些格局并不是很大但却很有特色的小店里转悠一下,也许能淘到中意的小物件;你可以到那些名字新潮的服装小铺里溜达一下,也许能找到和大牌相似的服饰;你也可以在某个不经意的下午,到树影斑驳下的甜品小店打发一下时间;你也可以效仿吃货,来这里的泡菜小店过过瘾……是的,很小资、很惬意。
南接翠湖南路,北至文林街,不算太长钱局街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味道,是的,昆明的味道。
西仓坡
你可能不知道西仓坡,但你绝对知道闻一多
西仓坡东起翠湖北路,北通府甬道,透过“仓”字,我们知道这条街多少是跟粮食有关。据介绍,清朝曾在此建太平仓(即大西仓),那时这里可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后来这里成了原西南联大宿舍,闻一多先生曾居住于此,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在坡头。
闻一多殉难处在靠近钱局街一侧,通过浓密绿叶形成的拱形走廊,便看到了“闻一多殉难处纪念碑”以及文保单位所立的文保提示牌。可惜的是闻一多故居目前仅剩一面墙,墙前的凉亭显得格外沧桑,墙后则是一所幼儿园,鲜亮的颜色和凉亭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到这儿才发现,原来有不少游客前来西仓坡游览,口中谈到的均是闻一多和这西仓坡。
再往前走,便是居民区了,小区门口摆着一个菜摊,正午的太阳让蔬菜显得有些无精打采,而卖菜的老奶奶仍然精心照管着她的蔬菜,整理、浇水……毫不懈怠。
闻一多、游人,还有那淡淡的生活气息成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西仓坡。
文林街
历史沉淀,文人如林
东至翠湖北路与青云街交接处,西抵东风西路北口,明清时以地近乡试场所贡院(今云南大学内),考生多经此街,取“文人如林”之意而得名。不光是名字透露着文化底蕴,就连和它连接的先生坡、府甬道、文化巷……也都有着浓浓的文化味。
西仓坡到底出口就是文林街,原来沈从文在此居住
现在的文林街,特色酒吧、餐厅不少。闲适的下午,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总喜欢聚在小酒吧闲话生活;也有人喜欢到附近的书屋,喝一杯咖啡,翻一本小书。虽然找不到才子佳人汇聚的感觉,但那份轻松、闲适也是难得。
先生坡
尊师重道,古来皆是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巷,南起翠湖北路,沿坡上行至文林街。吴光范《昆明地名博览辞典》里说到:清末以地近贡院(今云南大学内),属坡地,内多驿馆,每逢乡试各地应考秀才(俗称先生)多居于此得名,或谓乡试时改考卷的先生居此得名。
文林街出口右拐就是先生坡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巷,在抗日期间,因为西南联大的缘故,许多作家、诗人和名教授云集昆明,李公朴、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钱锺书、沈从文可能谈论着战局、国家命运走过这条小巷,有的还曾住过这里。
时间流逝,城市变迁,而先生坡特色依旧,那就是安静。我想先生们为何多选择住在这儿,大抵也是因为它的安静。如果不是巷边停泊的汽车要走,我仿佛看到了青衫素衣的先生们,摇着折扇缓缓从坡下走来……
一树一叶、一砖一瓦……每个细节都那么平淡,但置身其中,你却能体会到它弥漫的书生味道,有几分高雅,有几分洒脱。
文化巷
新与旧的完美结合
文化巷在解放前很荒凉,被叫做荨麻巷,俗称苍麻巷。1950年后随着附近院校扩建、新建,此巷成为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师生从学校至文林街、翠湖往返的通道,进进出出的人大多是学生。
一条不到300米的巷子,你就可以喝到西式咖啡,吃到韩国、日本、印度风味的饭菜,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转悠、谈论,露天就餐或者晒太阳。
要说文化巷的味道,那就是青春。文化巷里的餐饮、服饰、书店,无论是名字还是销售的商品主要针对年轻人。学生们的朝气和青春在这里汇集、张扬、生动……而这种青春气息有别于校园,显得更加别致与荡漾,还有一点儿国际范儿。 云南大学的一位学生说,走在文化巷,尤其是晚上,每5秒就遇见1个老外。昆明也有“洋人街”,那就是文化巷。青春、时尚、国际、文艺……各种元素在这里交织、弥漫。
光华街
以光复中华之意,贯彻承前启后之精髓
光华街东起正义路,西至龙井街,清代时分两段:正义路至云瑞公园一段,因临总督衙门东院(今胜利堂址),而称东院街;龙井街至云瑞公园一段,因处总督府辕门之西,而称辕门口。辛亥革命后,以光复中华之意,两段路合称光华街。
在老昆明人眼中,光华街一直都很繁华,云南小有名气的皮鞋制品都出自这里,还有著名的中药店福林堂、王运通膏药店、逸乐电影院、群舞台以及制作各类灯具、灯笼的店铺。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在云南分店均设在此。此外,还有万卷书店、云端书店、及专门从事古旧书籍买卖的书摊、书铺等,因此又有人称它为“文化街”。
老昆明人常说,光华街的活招牌是福林堂。如今的老药店福林堂是一栋雕梁画栋玻璃门窗、三层楼三开间的中式土木结构建筑,两面临街,这个中药店由李玉卿创始于1857年直到今天,它不仅承载了昆明几百年的历史,也是昆明老街上的地标建筑。
在老昆明残存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光华街算是和景星街同样热闹的老街之一,有些人喜欢到云瑞公园里遛遛鸟、会会老朋友,有人到这挑选宠物、花花草草,有的专程为了“淘宝、捡漏”,也有的只是纯粹路过看看老昆明民风民俗。
千百年来,时间的车辙在昆明留下纷乱而清晰的脚印,城市按照自己的步调堆积着历史。不管是这个巷那个坡,还是大家平常生活中经常路过到的同仁街、五一路、宝善街……
同仁街 宝善街 五一路
人的过往,人文的撞击,使昆明成型并成熟。
而作为生活在昆明这座城市里的一分子,当我们重新梳理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我们这代人是幸福的。
■ ■ ■ ■ ■
这是一个自然的城,随处是风景;
这也是一座历史的城,
背后的故事沉重而沧桑。
带上你的心,携一抹花香,
踏着温软土地,追寻这座城里遗留的故事。
从今天开始,跟随实力·玖如堂。
探寻百年春城,讲述昆明故事。
在失去的时代已经失去,如今时光流转,
我们能否还有机会再次回到那年春城?
欢迎光临 昆明论坛 (http://kmrlt.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