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论坛

标题: 春城记忆:昆明35条街道名称的由来和历史 [打印本页]

作者: 钻石    时间: 2016-3-18 14:29
标题: 春城记忆:昆明35条街道名称的由来和历史

昆明的很多街名都是“因地得名”,因为旧时周边设有政府机要部门或是市场,又或者是是有特别的建筑物而因此得名。例如南连玉带河,北至金碧路的书林街,在明未清初,因街与元代建文庙接近,是读书人住留处,另有四川人在此印书,因而得名。



巡津街:南起双龙桥,北至金碧路,俗称大河埂,清代在此设巡视汛情的岗哨,故名巡津堤,街也因此得名。


甬道街:南起景星街,北至光华街,清代是云贵总督衙门出入通道,名为甬道,故为街名。


端仕街:南起庆云街,北接威远街,清代因有衙门“断事司”得名断事司街,因多为官府眷宅,有为官端正之意改名端仕街。


小银柜巷:东起正义路,西至文明街,民初有私人开设“银号”在此,故名。


吹箫巷:南起长春路,北至桃园街,清初有竹子交易及竹工艺品,尤其洞箫较有名气,斗乌斗虫,吹弹艺人集中,故名“吹箫巷”。


高山铺:东接庆云街,西至安宁巷,明代因当时在城南地势较高得名,清代因在旧城南下改名南城脚,民国复名仍高山铺。    


营门口:南起金碧路,北至北后街,清初巷口正对清军驻地“南营”,故名。


五里多:东邻菊花村,南至金汁河埂,元代驻军称斡尔多(蒙语衙门,行营之类)明清时代误为“五里多”至今。


南窑村:位于昆明站北,因位于旧城之南,元代又有赵,郝两家在此烧制砖瓦盆罐,故名南窑村。


席子营:东至环城北路,明代是生产草席的军工营盘所在地,故名。


交林路:西站南,因驻有林业厅车队,交通厅,取两单位首字,故名。


鱼课司街:东起书林街,西至东寺塔,唐南诏时,此地设管理水产,征收鱼税的衙门“鱼课司”,街由此得名。


府甬道:南起西仓坡,北至文林街,明清时,是云南府署大门前甬道,故名。


钱局街:南起翠湖南路,北至文林街,清代云南开局制钱,名宝云钱局,故名。



南通街:南起金碧路,北至顺城街,清初称羊马市铺,后改羊市街,民初改称羊市口,1930年,取“由此可达南郊” 之意,故名。


二允巷:东起同仁街,西至正义路,清代有一大户人家名陈二允在此居住,故名。


大厅巷:北起如安街,清代,巡抚署一大厅官(厅,省下一级行政建置名)住处,故名。


布珠巷:南起华山南路,北接黄河巷,清代有一布商在此建房,故名“布主巷”,因“主”与“珠”谐音,又一说县署有一主簿住巷内,俗称簿主巷,讹传为名。


扬俭巷:东起青云街,西至翠湖东路,因巷口正对肥皂(俗称洋枧)公司而得名,1980年改名扬俭巷。


光宗巷:南起文林街,清末巷内住一“端公”(民间职业者),故称端公巷,后改名光宗巷。


羊仙坡:南起虹山北路,北转至昆沙路,路名有三说:一为彝语“雅西波”(长满杨梅和酸多依的地方)。二说山路陡羊都难行,三说古代某氏命名。


三市街:元代昆明最繁华的地方,云集珠市,马市,羊市而得名。


景星街:在正义路至五一路之间。曾称粮道街,因是清朝廷粮道驻地而名。后因相传1911年9月9日“重九起义”时,天空出现景星、瑞云等吉兆,遂将此街改名为景星街。


光华街:在昆明城区中部,正义路至五一路间。1911年以光复中华之意得名。


兴华街:在昆明城区长春路(今人民中路)至大绿水河(巷)之间。辛亥革命后以振兴中华之意得名。


华兴巷:北起如安街,中通五一巷,南至南城脚。清代曾名满洲巷,以地近云南巡抚署(原址在今昆八中),满族官员多居此巷得名。辛亥革命后以“中华复兴”之华兴为巷名。


民权街:南起人民中路,北通华山西路、华山南路,长约100米。原南起民生街,北至武成路,长178米。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改名。



民生街:原西起五一路,东至文庙横街,因1998年前后城市改造,现西起五一路,东至云瑞西路,长约50米。清代名二街,以此街附近有云贵总督署竖旗处和祭旗的旗庙得名,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改名。


正义路:在城区中部,纵贯南北。1911年9月9日“重九起义”后,以伸张正义于天下之意,将南城门改称正义门,并将贯通南北之路改名为正义路。


护国路:南起金碧路,北至长春路。因1915年袁世凯称帝,云南发动护国首义,出师讨袁,取得成功,而得名。


靖国新村:南至金碧路,北接顺城巷。曾名三节桥村。1917年张勋撕毁约法,解散议会,妄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唐继尧等在滇响应并通电全国,反对帝制,拥护约法,成立滇黔川靖国军,唐出任靖国联军总司令和拥法军政府元帅,出兵四川、贵州、广东等省。后人为纪念此次护法运动,以靖国军之名改三节桥为靖国桥,得名靖国新村。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地名,如胜利村、和平村、东风路、人民路、五一路、北京路、工人新村等。


胜利村:在昆明西南郊。1952年以土地改革胜利得名。


和平村:北京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东北侧,吴井路南面。1952年土地改革时以南岳庙、普贤两村合并,取保卫世界和平之意命名。


人民路:人民西路在城西,东起东风西路,西至岷山脚,为1959年填平河道而建,初称人民路,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之意名。1979年以方位得名人民西路。人民东路在城东,为东起金汁河,西至北京路,也是1949年以后建设的。原人民东路与人民西路不相连贯,1998年前后,将原长春路、文庙横街和武成路的西段大部分改造、拓宽、拉直,东起北京路,西至东风西路,从而使人民东路和人民西路连贯一气。以连接人民东路、人民西路和方位得名人民中路。


北京路:南起昆明站,北至火车北站;因1966年贵昆铁路通车,为云南的大事,特将此路命名为北京路,取“边疆连接首都北京”之意得名。


长春路:明代形成街道,明清时全路分为五段,由正义路至象眼街称长春坊,以长春观得名;象眼街至兴华街,元代称树皮坡,以伐木、坡上堆满树皮得名,清代改称熟皮坡,以其地有制革作坊,将生皮鞣制为熟皮而得名;兴华街至小花园,称大东门正街,以旧城大东门得名;小花园至北京路,名咸和铺,以旧城咸和门(即大东门)得名。旧时上述五段统称为绥靖路。新中国成立后,以长春观、长春坊、殷春楼(东门城楼)皆含长春之意,而改称长春路,赋予春城四季如春、人民事业永远长春的新意。1998年前后改名为人民中路。(昆明信息港)







欢迎光临 昆明论坛 (http://kmrlt.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