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论坛

标题: 传统村落,这些美景我保证你在任何旅游攻略上都没见过 [打印本页]

作者: 郑和故里    时间: 2015-9-8 11:42
标题: 传统村落,这些美景我保证你在任何旅游攻略上都没见过
在腾冲,有一个地方,宛如画境、远山如黛,近水悠悠
新岐村位于中和镇西部,距腾冲县城30公里,距中和镇政府驻地15公里。秀美的岐灵湖,萦绕着一层如纱的薄雾,流水低吟,清泉浅唱。青墙黛瓦的民居安然落在群山之中,白色的轻烟在云端变幻,像一幅定格的水墨画,那么宁静平和,那么与世无争。
徜徉在那粉墙黛瓦和阡陌深巷中,远山如黛,近水悠悠,有农人在夕阳中荷锄而归。这景致,完全一派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居图。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段执、阎三重、阎三省三位始祖从缅箐荆竹寨携家带口,迁徙到新岐,就在我们脚下这块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历尽艰辛,开垦荒地,造就村落。

数百年来,经过新岐人民的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伊始至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昔日的破旧茅屋,如今变成了漂亮的青砖楼房;往日的弯曲狭窄的泥泞小路,如今变成了笔直宽阔的马路;以往是穷乡僻壤,现在是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处处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时间夺去了美丽的容颜,却也成就了岁月的屐痕。古村落嵌于山水之间,犹如一杯醇厚的佳酿、蚌孕的珍珠。新歧这个有300年历史的古村落,多来年,人们一直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抹,就连墙壁石缝间的一簇簇青苔,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打造全国最美乡村,全社区村寨林区道路得到全面贯通,与其他村寨的道路也全面连通,新岐成为了腾冲西部山区的交通枢纽中心,有腾冲西大门的美誉,形成了“古风与新意相互交融”的村落风貌。




在腾冲,有一个地方,恍如世外桃源
这个地方叫做大园子社区。大园子社区位于腾冲县城北部,高黎贡山西麓缓冲坡段。距县城42公里,东临沙坝社区,南临新大街社区,西接顺河社区,北与张家营社区为邻。全社区从南至北依次呈东西带状分布,河流、滩涂、水田、旱地、丘陵、低山,社区舍散布其间,依山伴水,自然和生态环境优美独特。

大园子良田众多、地势平坦,每年2月中旬至3月底,春意盎然的油菜花盛开,从大园子-沙坝-高黎贡山走去,沿途社区内绿树掩映,林果飘香,社区前花海成片,阡陌纵横,田园农舍,潺潺溪流,相应成趣。沿途7公里左右,可一路观赏“社区在林中、林在花中、花在画中”优美自然的社区落田园风光,漫步在花海中,感受微风拂面、花儿芬芳、蜂蝶忙碌,宛如走进了柔情惬意的天然画卷。登上高黎贡山上的观景台,整个大园子,万亩油菜花尽收眼底,蓝天白云,巍巍高黎贡山和大片的油菜花交织在一起,一个个自然社区落点缀其间,真正的社区在花海中,人在画中游,体验田园风光。


“……暧暧远人社区,依依墟里烟。”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为我们描述了一片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诗词中描述的田园生活在大园子有了很好的体现。大园子四季风光秀丽,播种不同的农作物表现不同的风景:春季有春意盎然的万亩油菜花海,体验播种的希望;夏季有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体验生长的昂扬;秋季有满是金黄的烤烟水稻,体验收获的喜悦;冬季有白色的雪、弥漫的雾、落叶的树、枯萎的草,体验复苏的渴望。






界头镇大园子社区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社区内现存的古风遗俗文化也非常深厚。大园子社区回族的“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每当节日来临,平时寂静悠然的小山社区变得欢歌笑语、热闹非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腾冲,有一个地方,花在村中,村在林中

茶园人家

“中国红花油茶第一村”和睦村
和睦村位于马站乡东面,距火山地质公园6公里,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85米,属高海拔,低气温的山区。

自2012年开始,和睦村的发展就受到高度重视,先后到和睦村考察的领导有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著名军事专家尹卓将军等,甚至还有28个国家的外国旅人也曾进村参观游览。真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和睦村是“村不在大,有花则名”。

鲜花大道
植物学家冯国楣赴腾考察后曾亲笔题写“腾冲红花茶油,为世界之冠”,而我们和睦村的更甚。和睦村红花油茶的生长历史已达八百年以上,树龄最大的那棵茶王已经生长上千年,村内现在拥有挂果红花油茶树1500余亩,4万余株,100年以上树龄的有7000株左右,被世界茶花协会专家誉为“世界红花油茶物种基因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红花油茶第一村”。
红花油茶树形优美,其花花色好、周期长,可从12月持续开至次年3月。即使在秋末,百花凋零,和睦村红花油茶依然一花独秀,经冬不凋,光洁青翠的绿叶和花朵将和睦村装扮成花的海洋,宛若人间仙境。每年冬春之交,茶花怒放,枝繁叶茂,花满枝头,这个时候也是和睦村最漂亮的时候,观赏油茶花开放美景的游客会从四方而来,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茶花树除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之外,每一年还能给我们和睦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红花油茶每年3-7月挂果,压榨出的茶油被称为“东方橄榄油”, 一直被南方居民视为“山珍贡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目前每斤的市场价已超过200元。

古茶树
值得一提的是,和睦村仍然延用着四百多年前的土式榨油法进行榨油,茶果经过剥壳,晒干,粉磨,蒸透,再用人力和机械力合力等层层工序压榨出茶油来。挂果时节,古老的榨油机就会转动起来,茶油香气弥漫在小山村上空,那时候的和睦村俨然成为一个天然的“绿色油库”。和睦村的茶油不但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能调节血脂,增强肠胃功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学习记忆力,美容等。现在红花茶油已经成为大众青睐的保健食品了。
在腾冲,有一个地方,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人在画中、人养树、树养人
江东村位于腾冲县北部,距县城35公里,全村共有银杏1万多亩3万余株,因保存有1000余株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银杏又被誉为银杏村。东靠高黎贡山余脉江东山,西邻龙川江源头——小江。

明洪武年间,江东先祖从四川到腾戍边,或许是深受征战之苦,取休养生息之意,在房前屋后和庭院里种下了许多故乡的银杏,以此来怀念故乡,久而久之发展为今天的江东村。由于受中原文化、腾越文化的熏陶,江东古银杏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被誉为“健康树”、“养老树”、“和谐树”。

银杏因其独有的养生保健功效,能改善人体呼吸系统,提高睡眠质量, 对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防止因血管老化引起的高血压、脑中风、糖尿病等成效显著。


陈家寨自然村,全村573名村民中80岁以上高龄的就有18人;因银杏经济价值极高,一株树龄300年左右的银杏每年收入可达万元,每到儿女长大分家时,总把挂果的银杏树分在老人的名下,作为老人晚年生活的保障;银杏树冠很大,挂果的银杏枝常常伸展到邻居的院子中,所收获的银杏果每家一份;银杏属雌雄异株植物,雌树经雄树授粉才会挂果,一株雄树的花粉能辐射几公里范围,每到银杏收获季节,周围的农户总会主动送2-3斤银杏果给有雄树的户主作为答谢。
另外,还有象征爱情婚姻美满长久的新妇育树等传统。这些传统风俗历经数百年演化,如今已成为江东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自然习惯。
江东村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丰富:银杏树与村庄的和谐风貌;集中的古银杏树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天,鸟语花香,老树新芽,这里成为诗人寻春踏青的蓝色净土。夏天,枝繁叶茂,绿果压枝,这里成为闲人娱乐避暑的绿色山庄。秋天,果粮仓满,落叶飞霞,这里成为游人怡情赏秋的金色胜地。
冬天,蓝天碧云,苍虬枝摇,这里成为感悟静思的白色梦境;龙川江源头小江的江峡风光;险奇的江东山古溶洞;优美的田园风光;休闲的观赏农业。


古朴的火山石和传统木结构合一的建筑方式;禅韵飞绕的白羊寺;古老的屯兵遗址和古栈道;浓厚民间气息、传统制作方式的油纸伞;剧目丰富的皮影戏;构图完美,雕镂考究,线条精细,色彩艳丽,整体形式显得极为华丽与严谨的皮影靠子;深厚的银杏饮食文化、银杏风俗文化、银杏种植文化等。

在银杏村你看到的是银杏,谈论的是银杏,吃到的是银杏。都说江东是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人在画中,树和农家早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养树、树养人的生态环境,人和树不断繁衍生息。
在腾冲有一个地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大村夏景
中和镇大坝村社区位于中和镇南部,距离镇政府3公里。辖9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

荷花池
大村社区历史悠久,其老街子的百年商业史,是中和历史地位和商路要隘地位的见证,是中和商业发展的摇篮和缩影,延续百年的“赶晚街子”仍是当地所独有。
近年来,大村社区以创建文化示范社区为目标,大力实施道路、水利、文化活动场所、民居改造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较快发展,社区各类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在腾冲,有一个地方,历史上商旅发达,崇文重教,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张家村位于神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西麓,美丽的龙川江畔,距芒棒镇政府3公里。
耕读经商,爱国爱乡,是张家村数百年来的优秀传统,历史上商旅发达,崇文重教,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有被誉为“龙江三杰”之一的民国县长、解放初期保山地区副专员刘福铭、台湾地区桃源县县长刘思恒、抗日英雄刘福广、革命烈士刘福志等名人。
而今同样人才济济,有大中专学生三十余人,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干部和职工有四十余人。在外有众多商家贤达。这里山水相映,竹树扶疏,环境清幽。村内建有魁阁和水塘,供奉“魁星”。
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当年曾赞誉张家村:“文化发达,人才辈出”,1939年亲笔为张家村题词为“文华村”,魁阁为“文华阁”。历史上张家村人赶着大马帮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走南闯北,闯荡“夷方”。
方圆千里的南丝绸古道先后出现了大马锅头刘佩潮、刘福增、刘福坤等,他们有的在外身名显赫,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民间均如鱼得水、风生水起;有的将外界先进的理念、科技和器物带回家乡,为家乡教育、架桥、修路等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马锅头们的事迹在腾冲南部家喻户晓,流传至今,张家村的刘氏马帮也因此跻身于腾冲“四大马帮”之列。今天走进张家村普通百姓家,我们还能看到张家村先祖们从国外带回来的马头锡、象牙秤、缅甸瓷器、东南亚国家服饰等器物,当初张家村先祖用过的马鞍、马秋珠等赶马用器物被村民们随意摆放在家中的阁楼上,雕工精细的老式门窗更是随处可见。


张家村是腾冲南部著名的侨乡,有520多侨眷侨属旅居海外。旅外华侨,心向祖国,情系桑梓,多次为家乡的建设慷慨解囊。


多年来,家乡公益事业凝聚着张家村旅外华人的心血和思乡之情。2012年,张家村旅外华侨欣闻张家村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又纷纷筹资捐赠。感动于华侨们对故土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芒棒镇党委政府千方百计整合项目和资金,大力推进张家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为进一步弘扬侨村文化,交流乡音乡情,将重点打造“华侨文苑”项目,为在外乡亲提供活动及食宿场所,让每一个回乡的华侨都真正有回“家”的感觉。






欢迎光临 昆明论坛 (http://kmrlt.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