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论坛

标题: 黛玉之美、黛玉的影子丨误读红楼梦 [打印本页]

作者: 明松    时间: 2015-2-12 14:25
标题: 黛玉之美、黛玉的影子丨误读红楼梦

这是误读推出的《误读红楼系列》,《红楼梦》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书。

这些内容比较浅显的书评,但确实能带你领略红楼之美。


误读红楼

作者:闫红



黛玉之美丨误读红楼之一



1、没有仙女


红楼女子里,黛玉不算最美,甚至不算最有才华的一个,海棠社她屈居于宝钗之下,芦庵社争联也没抢过史湘云,何况她还有那么多的小缺点,拥湘派的周汝昌几乎认为,她是用来衬托湘云这个正面角色的。


这个研究了大半辈子红学的人,愣是让曹雪芹瞒过去了。曹公哪是那么容易表态的人呢,他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褒贬不定,明暗互转,望着他狡黠地眨动着的眼睛,你还是没法判断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比如黛玉,他偶尔也会拿她开一下涮,元春的省亲夜,黛玉存心大展其才,将众人压倒,可惜元春压根没给她发挥余地。这还不算,宝钗却无心插柳,不知怎的入了元春的法眼,端午节从宫中发放的赏赐,宝钗和宝玉一等,黛玉还要次一等。呜呼,早知如此,黛玉不如早做清高状,做淡泊状,此刻还可以傲然地鄙夷元春没眼光,都是那点虚荣心把她给害了,这也是知识分子的通病啊。


她修养也欠佳,看见宝钗被宝玉奚落,抑制不住心中的快活,面露得色,不成想反应极快的宝钗敲山震虎,弄得宝黛二人讪讪的。黛玉不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而拿宝玉撒气,令二人小同盟出现轻微裂缝,实在不够明智。


《一声叹息》里的张国立早说了,哪有什么仙女啊!可是,红楼梦的好,正在于没有仙女,若黛玉是一温良恭俭让的和婉闺秀,红楼便重入才子佳人的俗套,还有什么看头?性格上的小问题掩不住黛玉灵魂的光辉,就算上述的错误再增加十倍,她仍然是红楼中最为动人的女子,她的美,在于她有着诗意的灵魂,她是一个真正的女子。


2、何为女子


虽然宝钗更具有性感的肉体美,有着让宝玉淌口水的“雪白的膀子”,“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曼妙姿容,可是她不像个女人,或者说,这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已然沾染了男子的气息,宝玉说她“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未免苛责太甚,却也是看到骨子里的见识。


何为男女,在不同的人字典里含义不同,对于宝玉,不仅是用来标注性别的字眼,还代表着不同的灵魂风格。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看见女儿二字便觉得清爽,看见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又说,未出嫁的女儿是颗珠子,出嫁之后沾染上男人的气息,即使还是珠子,也没了光泽,再上点年纪,干脆就是个鱼眼睛了。何其自鄙,何其反男性?舒芜以此认为他是矫枉过正地同情女性,我可真难同意这说法,老年女性岂不是更可怜?贾家二爷可从来没拿正眼看过她们。


不如重新回到红楼梦里,看他笔下的男女,差别在哪儿。贾赦贾珍贾琏贾雨村之流,固然是不知羞耻赚取利益,满足私欲,就是方正的贾政,也是何等无趣?贾宝玉攻击“文死谏武死战”,说他们表面慷慨大义,实则欲赚虚名,这正是他父亲这类臣子的终极理想,虽比惟利是图的贾赦们略强,可取之处也不多。


在曹雪芹笔下,男人们集结于或名或利的欲望大旗下,扭曲异化。而那些出嫁的女儿们,也因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着眼现实,有了权利的觉醒,变得可憎起来。这一类人物的代表,或如王熙凤,虽天赋异秉,聪明过人,却弄权揽利,自称从不信阴司报应;或如李嬷嬷,老迈昏庸,便要处处压年轻女孩一头,以打压袭人等人来找感觉。更有大观园里普通的媳妇婆子,勾心斗角,即使只能制造茶杯里的风波,却也一刻不得消停。


宝钗比这些人物都高明,她的以德服人或者说以德治人,乃至挂在嘴上的大道理都更接近贾政这一类,虽然是那个社会里的模范人格,却被刁专古怪的贾宝玉看出端倪。


真正的女孩儿,是天真烂漫的,一颦一笑,一叹息一着恼,都出自本性而全无心机,即使如探春理家,也全为大观园乃至荣国府的未来打算,不像贾蔷贾芸之流,揽个小活也为其中大有藏掖。还有自然之子史湘云,低贱而痴情的龄官,哪怕矫情的妙玉,她对于宝玉的爱慕不也是很单纯的吗?全世界人都知道她喜欢宝玉,她还装模做样地对宝玉说,你有茶吃,是沾了黛玉和宝钗的光。宝玉倒也会接她的话茬,说所以啊,我只领她们二人的人情。


曹公所谓“女儿”,是特指那些美好而脆弱,温柔而易伤的灵魂,趋于艺术性,远离政治性。这样的感觉,毕加索也有过,他对他的情人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女人。


黛玉则是女人中的女人。


首先她温暖,泠泠的表面下是一片脉脉情怀,她的温暖是雨夜对于闺中知己的期待,是听宝玉胡言乱语笑骂一声“放屁”的家常,是等待燕子飞回檐下之后,方拿石狮子倚出帘子的温存,是虽疑人家藏奸,却被三两句掏心窝子的话卸去武器的简单。


只看她和紫鹃的关系,言语间每每能见那种姐妹般的亲情,她和宝玉怄气了,紫鹃敢派她的不是,你能想像莺儿派宝钗的不是吗?或者侍书派探春的?


紫鹃跟宝玉也说,偏偏她又和我极好,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这话也不是每个丫头都敢说的吧?这是明写,还有几处暗写,紫鹃知道黛玉的心事,想方设法试探宝玉,若黛玉真是个刻薄人,或如宝钗与莺儿那样主仆有序,紫鹃决计不会也不敢多这个事,回家后更不会对黛玉说,你又没有兄弟姐妹,谁是知疼知热的人?不如趁老太太还明白硬朗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不然的话,王孙公子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何况姑娘娘家又没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过后薛姨妈开玩笑要把黛玉说给宝玉,紫鹃也是热心撺掇,这固然是紫鹃的善良,也可看出黛玉的厚道。


其次,黛玉懂世故而不弄世故。宝玉生病,她远远地看凤姐竟没来探望,心中诧异,想着这人就是没这个心,为了做给老太太、太太看,少不了也要打个花胡哨的。正想着,凤姐就带着一帮人花枝招展地来了,她那一套也就对付尤二姐吧,黛玉可是摸得准准的。


身体孱弱加上无心于此,凤姐生病一段,黛玉未得进入临时执政的三驾马车之列,但她毫不介意,热眼旁观,还私下里向宝玉赞扬探春的改革,说她办了好几件大好事,并为荣国府的财政感到忧虑:进得少,出得多,长此以往,必将后手不接。黛玉也挺知道理家之道的啊,都说宝玉娶了黛玉也过不好,我看不见得,只要不触及她的底线,黛玉其实也是个有弹性的人。


倒是荣国府的准接班人贾宝玉,听得黛玉所言,居然没心没肺地一笑,说管他呢,反正少不了我们两个的。黛玉简直懒得搭理他,立即找宝钗说话去了。


深谙世故的黛玉却不弄世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以示礼貌,却决不会向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女人示好,而宝钗却在分送哥哥带回来的土特产时,连带赵姨娘都有一份。是非难论,只能说黛玉行事全出己心,而宝钗不是。


黛玉骂周瑞家的一节更让我称快,薛姨妈托周瑞家的将十二支宫花分送给黛玉等人,周瑞家的最后才送到黛玉那儿,黛玉随手掷还,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站在旁边,一声不吭。


黛玉原没说错,从后文可以看出,这周瑞家的就是个看人下菜的角色,为虎作伥,挑拨是非,搜检大观园,哄骗尤二姐,给王熙凤找麻烦,样样坏事她都有份。只不过她是太太的陪房,又非大奸大恶,众人乐得做沉默的大多数,只有黛玉讨厌这个俗人,用一个动作顷刻发泄。但是周瑞家的会白受这个气吗?黛玉就不明白这会使自己失分吗?以她的聪明,比任何一个读者都知道后果,只是非如此不能快意,黛玉此举,怎一个“爽”字了得。


3、诗意的灵魂


上面两点,仍不能使黛玉成为大观园里最有光彩的女性,黛玉之美,还因她有着诗意的灵魂。


欢学习的顽童,专喜欢听顺耳的话似的。其实他不过不喜欢读正经书,他愿读庄子西厢,不爱做八股文章,他不想加入贾政贾雨村的行列,那个世界男性的味道太重,令他眩晕。


他憎恶别人将他朝所谓正道上驱赶,不能想像一个女人也对那样的世界心存向往,不管他对宝钗怀有怎样的好感,只要她一句劝学的话,就知道她与自己不是一路人,道不同,不相与谋。虽然袭人同样地规劝他,但是他从来没把袭人当成爱人,袭人不过是侍侯他的人,从生活上,从生理上,他不必去计较她的每一句话。


他与黛玉所恶者相同,所爱者亦相同。当宝玉怜惜残红遍地,不忍看它们零落成泥,要撂到水里,让它们顺水而去,黛玉却觉得顺水而去还不算完结,也许外面就是脏水,不如掩埋了彻底。这番对话,好似闲言碎语,却是他们生命哲学的碰撞。黛玉葬花,颇有些行为艺术的色彩,可入《世说》,它表述了对美丽生命的痛惜,对生命本身的赞美与埋葬,既热烈又绝望,既优美又凄凉,当黛玉念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不觉恸倒在山坡上,这样的感念在他胸臆也徘徊良久,只不过,黛玉用一种优美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共通的灵魂使黛玉能够理解他所做的乖谬之事,他因和琪官交往被打,宝钗虽然心疼,仍然怪宝玉不该和那些人来往,黛玉来看他,只是期期艾艾地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一方面怕宝玉不改会吃亏,一方面竟是怕宝玉真的改了,回到正人君子的路途上去,那么他非但不会再和琪官等人来往,对于生命里一切美好之物也都会生疏起来。宝玉知晓她的心理,于是安慰她,你放心,就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他知道黛玉不是宝钗袭人,知道她能理解他和琪官的友谊,才肯说出心里话来。


4、野蛮女友


安妮宝贝写她喜欢的漂亮女生:她会很直接,那种直接是纯真而尖锐的。你因为其中的纯真而不设防,所以就会因为其中的尖锐而受伤。所以这样的女子又是有杀伤力的。同时她又是情绪化的。她不会太压抑自己的感情。高兴的时候会有缠人的甜蜜,悲伤的时候会泪如雨下。真性情的女子,总是容易带给别人爱情的感觉。


这段话符合我对黛玉的想像,我觉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漂亮女生。


后世的须眉浊物总是把红楼梦当成婚介所的花名册,更有甚者如张中行记载,几个糟老头子闲来无事,居然评比谁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太太,结果湘云和宝钗靠前,黛玉和凤姐落第。这等人物,能够懂得黛玉的明快与清澈吗?能够欣赏黛玉袅娜的风情吗?他们连意淫都是这么不肯放松,带着日常生活的豆瓣酱气。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流行,说林妹妹幸好是生活在大观园里,幸好遇到了宝哥哥,若是换成现代社会,就她那个生存能力,不知道会怎样惨呢!这种论调,言者振振有辞,听者微微颔首,拥黛派们也只能叹口气,转而攻击现如今的世界何等浮躁,容不下古典的静美。


果真如此吗?我倒深为置疑,林妹妹特别之处,在于个性,我就不相信,眼下的社会,倒比庭院深深的大观园更容不得个性。当然,我不是说林妹妹的个性好,个性一词,本来就是个中性词,时而悦人,时而伤人,时而熊掌,时而砒霜,不是绝对的舒服,有时还很别扭,可是有为情所困者告诉我,真正的爱其实是又爱又恨,一会恨得牙根直痒痒,忽而一转念,又漫溢出无限的柔情来。时尚杂志也说,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是不好吃的东西,像辣椒、烟草乃至大麻,吞吐不下,欲罢不能,因此不能忘怀。林妹妹的动人,也正在于她的那点别扭劲,那种随性率真导致的锐利感。


换到现在,林妹妹就是一个野蛮女友,忽然就恼了,忽然就不理人了,宝玉只是去宝钗那里做一次礼节性拜访,就招来她一大堆冷嘲热讽,偏偏那些话说得又巧妙,她不愠不恼,伶牙俐齿,如妙曼的兰花指,却将宝玉戳了个透心凉,边上的薛姨妈还看不明白,只跟着瞎掺和。诸如此类的细节俯仰可拾,明明是宝玉被欺负了,还得跟在后面一路地鞠躬赔不是,其摸不着头脑,其郁闷不堪,正可以跟套上全MM的34码高跟鞋的车太贤有一拼。


朱碧说,漂亮才能野蛮。斯言诚是,可仅仅因为漂亮,就一味野蛮下去,只有受虐狂才吃得消,在野蛮的外表下,林妹妹还有她不加掩饰的细微温柔,如同饼干上的蓝莓颗粒,在舌间微亮而凉的一闪,留下无限的回味。


同含蓄的宝姐姐相比,林妹妹的感情是外现的,宝玉挨了父亲的打,宝姐姐最多有些哽咽,林妹妹却把两个眼睛哭得像个桃子一般;宝玉雨夜来访,她要问打的是什么样的灯笼,嫌明瓦的不够亮,就把自己的绣球玻璃灯送给他,宝玉说自己也有一个,怕脚滑跌碎了,黛玉便说,是跌了人值钱,还是跌了灯值钱?即使在生气的时候,她也能留心到宝玉穿得单薄,这边还因吃醋和宝玉怄气,那边又亲力亲为,细心地替他戴上斗笠……


黛玉这样的女子,集善解人意与蛮不讲理于一身,集聪明活泼与孤芳自赏与一身,她的性格有丰富的层次,活在现代社会,便是一个古怪精灵的奇女子,绝对不乏欣赏她的男人。


至于生存能力,林妹妹也并非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差,在她愿意的时候,她也能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初进荣国府的时候,不就是“不多走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吗?王夫人请她上炕,她留心到炕上只有两个坐垫,另一个必然是贾政的,怎么也肯坐上去;她察言观色的本事不下于宝钗,尤二姐被凤姐骗进大观园时,一干人等都以为凤姐从此洗心革面,在三从四德方面有所加强了,只有林妹妹和宝姐姐体察到凤姐的险恶之心,深为尤二姐忧虑。


林妹妹不是没头脑,而是不高兴,现如今不高兴根本不是问题,只要有真才实学,不但能招来知音,还能拥有拥趸,王菲够酷吧,张爱玲够酷吧,不是照样活得有声有色,林妹妹要是活在现代社会,只会放飞自由,增强信心,活出一个风生水起的精彩人生。

黛玉的影子丨误读红楼之二


深爱一个人,会觉得处处都是她的影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哪怕于陌生的天际,若有绿意浮动,也宛如看见了你笑眸流转。


  《红楼梦》里,林妹妹自然是独一无二的,但因宝玉或者说曹公爱她太深,大多好女子身上便都有了她的影子,重重叠叠的叙述,是密密匝匝的情意,只因爱她这一个,对于世间的女子也都有了了解与柔情。


  公认最像黛玉的,是晴雯,以至于有袭为钗影,晴为黛影之说,不喜欢晴雯的王夫人,也不得不承认她的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而晴雯那份不加掩饰的真性情,更与黛玉有几分相似。但黛玉细致婉转,晴雯天真直率,黛玉心比比干多一窍,晴雯却是块直来直去的爆炭,俩人形似而非神似,甚至于我怀疑曹公这么写,只是想告诉读者,荣国府第一美丫鬟晴雯的眉眼也不过和黛玉相似,可见黛玉是怎样一个绝代佳人。


  真有点像黛玉的影子的,第一要数龄官,这俩人长得就很像,龄官“眉蹙青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风”。这是透过宝玉的眼睛看过去,此前亦有龄官和黛玉相似的介绍,不过没提名,容易被忽略掉,还记得湘云和黛玉怄的那场气吗?就是因为凤姐说那个演小旦的小戏子很像一个人,而湘云脱口而出说像黛玉,我觉得,那个小旦该是龄官,虽然后面还提起一个早逝的小旦菂官,可是,一个剧团里,怎会个个小旦都像黛玉呢?


  俩人不只生得像,还同是为情所困的女子,都拥有着不确定无法出口的爱情,失意中的黛玉通过写诗来排遣,而龄官没有这份风雅——想来未必经过诗歌上的训练,她表达感情的方式更直接更热烈更让人无法逼视,拿簪子一口气在地上写了几千个“蔷”字,一笔一画间都有怎样的情感在胸臆间辗转,是疑问,是惶恐,是期待,是绝望,是欲掩面而去终又回转,还是孤注一掷宁可与君万劫不复?千百种感情归总为一个简单的动作,难怪偷窥者宝玉也看痴了。


  宝玉被这女子震撼,对她的感情有一种同情,按照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同情并不意味着怜悯,而是能够体会对方的任何情感——欢乐,焦急,幸福,痛楚。宝玉能够体会,是因为龄官的表现与黛玉何其相似,他通过黛玉读懂了龄官。后来在梨香院,他看到龄官在心上人面前一样使小性子、闹情绪时,他又通过龄官读懂了黛玉,这两个女孩子,犹如互文见义,是彼此的桥梁,将懵懂的局外人渡到了解的彼岸。


  唱戏的女孩子里,还有一个得黛玉的神韵的是藕官,这个演小生的女孩子的恋情属于非常规感情,她在戏里饰演小生,菂官饰演小旦,“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的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她哭得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新人,藕官一般的温柔体贴,有人问她是否得新弃旧,她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要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等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这个藕官像谁?对了,她就像《霸王别姬》里那个“不魔疯不成戏”的程蝶衣,蝶衣或者更为执迷,藕官的情路上却有翩然回转的美感,有理有节,有情有义,她的故事里也就少了激烈与癫狂,多了婉约与飘逸。


  又是一个天生的情痴,五脏六腑里皆是缠绵不尽之意,藕官与黛玉有本质上的相似,这大概也是曹公把她放在黛玉屋里的原因,像藕官这样的女孩子,也只有放在黛玉屋里最合适。


  龄官与藕官,得黛玉之缠绵,面庞身段和黛玉差不多的尤三姐,得黛玉之洁与烈,《葬花词》里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尤三姐没有保持洁净的环境,被贾珍之流勾引,她希望干净的柳湘莲能给她救赎,却遭到断然拒绝。绝望中的尤三姐只剩下最后一条路,用死亡来洗刷自己,用鲜血来隔绝旧日,她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成全了,这种清洁的精神,这种宁折不弯的狠劲儿,正与黛玉相同,虽然尤三姐曾经“行为有污”,但她和黛玉一样,有着干净的灵魂。


  这些女子,她们爱上不同的男人,还有女子,但都离不开眼泪、期待,还有生离死别,为爱而生的女子,灵魂的质地总是相似的。


  离开这些感情世界的精灵,我老是觉得大观园里还隐藏着一个真正的黛玉,那就是邢岫烟。


  虽然偶尔使点小性子,黛玉却也不是完全不懂得小心谨慎的,她和宝钗交心时说:“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在网上看见有朋友较真,说黛玉的钱到底哪里去了?她老爸是巡盐御史,怎么可能没有给她留下一份家产,要说是那时候女孩子没有继承权嘛,可据考证黛玉应该是满人,满人最重视姑奶奶的。


  拜托,《红楼梦》虽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未必每一笔都按生活描摹来的,黛玉原型的老爸一定就是探花加巡盐御史吗?未必,我觉得曹公给他这么一顶乌纱帽,也是出于对林妹妹的偏爱,让她老爸既能务虚又能务实,给足林妹妹“通身的气派”。


  但是乌纱帽好加,后面的文字却未必跟得上,也许林妹妹的原型根本没有这么个背景,才会有那种一无所有的自卑与敏感,她的真实状况很可能与邢岫烟相似,或者说,邢岫烟其实是另一个林黛玉,这么说似乎牵强,可是“钗黛合一”都能成一说,黛岫怎见得就不会是一个人的两面?


  岫烟这个名字就取得很讲究,岫为峰峦,陶渊明《归来去兮》中有名句: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峰峦上飘出的云烟,何其飘逸,何其自在,仿佛用名字写照人格。


  邢岫烟的父母都很不堪,姑妈邢夫人对她也很寻常,又居住在“二木头”迎春房里,丫鬟婆子个个嘴尖齿利,邢岫烟处境十分窘迫,大雪天,人人都穿着大红衣裳,“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羽纱的”,“就只有她穿着那件旧毡斗篷,越发显得拱肩缩背,好不可怜见的”。她时常还要当衣物度日,这种情况下,最难的不是生活的艰辛,而是如何保持平和的心境。


  宝玉过生日,妙玉送了个帖子,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看了,大为不解,还是岫烟告诉他,妙玉自称槛外之人,宝玉回她个槛内人即可。这倒犹可,因妙玉与她原有半师之分,奇特的是岫烟说起这些的态度,通达里带了一些戏谑,既可见她的善意,又可见她的聪明,以穷亲戚的身份面对贵公子宝玉,不亢不卑,从容自若,却因宝玉的一席话对他有了新的认知,可见她是以见识而不是以身份取人。


  红楼女儿里,岫烟是比较理想的一个人物,端庄但不拘泥,贫寒但不小家子气,薛姨妈一眼看出,她是个荆钗布裙的好女儿,眼睛里揉不下沙子的凤姐,也越过对邢夫人的厌恶,对她生出怜爱之心。我常常觉得,她更有资格入十二钗,但是她的戏份却极少,我不得不怀疑,曹公是将一个原型分成两个了,把一个丰富的、具有多面性的人物塑造成两个,多愁善感的一面成了黛玉,稳定淡然的一面给了岫烟。







欢迎光临 昆明论坛 (http://kmrlt.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