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论坛

标题: 行游云南,那些不得不先知道的美食 [打印本页]

作者: 暗香残留    时间: 2014-5-29 12:02
标题: 行游云南,那些不得不先知道的美食
  过桥米线
  
  米线即米粉条,这是选用优质大米,经发酵、磨浆、滤条、蒸粉、压榨等工序制成的线状食品。米线是云南百姓喜爱的食品之一。过去,大年初一,家家必食米线,借长长的米线,祝愿幸福长久。三月初三,昆明人相邀去西山游玩时,也常吃凉拌的米线,当地谚曰:“三月三,耍西山,吃凉米线。”
  
  米线品种甚多,吃法多样,既可热吃,也可凉吃,可荤可素,丰俭由人。不过,外地游客最好是到羊市口“云南过桥米线馆”一类的米线馆去品尝正宗的过桥米线最为惬意。
  
  吃过桥米线时,要用大汤碗盛来热汤。这是用肥鸡和猪筒子骨熬成的,清沏透亮,汤面覆盖着一层黄黄的鸡油,看似不冒一丝热气,实则滚烫保热。食客先将鸡胸脯肉片、猪肉片、鱼片、猪肝片、猪腰片等氽入汤碗,轻轻一搅,不一会便把肉片涮得又热又嫩。接着,再夹入豌豆夹、韭菜、菠菜、玉兰片一类菜蔬。最后,放入米线,配以香油、胡椒、辣椒油、香菜末等调料。于是,满碗五颜六色,那雪白的米线,与红色的猪肝片、猪腰片.碧绿的菠菜、豌豆夹,鹅黄的黄芽韭菜,相间交辉。吃起来,肉片鲜嫩,绿菜爽脆,米线软滑,汤味浓美,十分可口。
  
  关于过桥米线的由来,有人认为,这是夹米线入碗时,好像用米线在两碗之间搭架一桥而得名。但是,老百姓更相信一个民间故事中所说的原由:从前,蒙自一位秀才为了应考,他把自己关在南湖中的小岛上,日夜攻读。妻子每天给他送饭,因路远饭菜常常凉了,秀才便不爱吃。怎么办呢?一天妻子炖了一只肥母鸡,她用土罐盛了鸡汤,带上秀才爱吃的米线和佐料,用竹篮装了送去,当她端汤罐时,手被烫得缩了回来。原来,鸡汤上飘浮着一层厚厚的鸡油,保持了温度。于是,她把佐料放入场内涮烫,再放入米线。秀才吃得热乎乎的,味道也觉着格外鲜美,大加赞杨,因为妻子送饭必须经过一桥,秀才便笑着对妻子说:“就把你今儿做的美餐,叫做过桥米线吧。”从此,过桥米线便在民间传开了。
  
  汽锅鸡
  
  汽锅鸡,因用汽锅蒸制而得名。昆明南部建水出产的紫陶汽锅,采用当地的红、黄、青、紫、白五色陶土制成,具有“色如紫铜,声如罄鸣,光洁如镜,永不褪色”的特点。制作时,艺人先将五色土泡水,搅浆,再过滤成绛红色的陶泥。制成泥坯后,绘上山水、花卉等图案,再雕刻和嵌上其它颜色的陶土,经过烧炼和用石器打磨,使之浑然一体,图案清晰。那些用久了的汽锅,光可鉴人,俨然是古朴典雅的民间工艺品。
  
  制作汽锅鸡时,先将鸡块入锅,放上佐料后,搁进放了水的大砂锅里,封严锅盖,用旺火蒸煮三四小时。这时,蒸汽从汽锅底部中间的一根管道不断地喷进锅内,既蒸熟了鸡块,又在锅内凝成水珠,成为汤汁。从而,使汽锅蒸出的鸡块肉烂骨离,汤鲜肉嫩,最能保持鸡的原味和营养。
  
  云南盛产药材,当地人在蒸制汽锅鸡时,还爱加上一些中药材。例如,产于高寒草甸山地的冬虫夏草,冬为虫,夏为草,富含虫草酸、维生素、蛋白质等,可治疗肺结核、肺气虚、肺肾两虚,对肾虚阳萎、腰酸背疼等症亦有疗效,因而与人参、鹿茸齐名。三七,医学界认为它有治疗冠心病、抗癌和提神补气之效。天麻则对头痛、头晕、手足抽搐、痉挛和风湿痛有显著疗效。因此,人们在蒸制汽锅鸡时,常常对病下药,分别放进适量的冬虫夏草、三七、天麻等,以滋补强身,法病延年。
  
  鸡枞
  
  鸡枞非鸡,而是一种美味的伞菌。云南气候温和湿润,每当仲夏多雨时节,山野草地,各种菌类竞相破土而出。其中,可供食用的菌类多达三四十种,如以形命名的“牛肝”、“虎掌”、“刷把”,以色取名的“铜绿”、“青头”、“紫沙包”,还有形容其变化之快的“见手青”,等等。
  
  鸡枞是云南诸菌之冠。它那表面黑褐色或微黄色的伞盖边缘,呈辐射状裂开,于是,古人说它“纷披如鸡羽”,故而得名。鸡枞肉质肥厚,质细丝白,脆嫩爽口,且富含蛋白质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用它烹制的菜肴,不论煎炒、油炸,还是清蒸、做汤,皆清香鲜美。于是,到云南旅行的人,无不以品尝这一美味山珍为乐事。
  
  有人从《庄子》的“鸡菌不知晦朔”里,推测早在两干多年前已开始食用鸡枞了。明朝的熹宗皇帝朱由校,最嗜鸡枞了。只因鸡枞娇嫩易变质,采后过夜便香味大减。为此,正像唐明皇为使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南国佳果荔枝,而令沿途驿站快马急递那样,他也每年由驿站用快马急送鸡枞菌到京城。不知是鸡枞稀罕难得,还是熹宗皇帝太偏爱此物,以至于连正宫娘娘张皇后也没有分享这一佳肴的福分。
  
  在昆明市北郊的富民县,老百姓采得鸡枞后,恐其变质,常常用盐腌制,或熬液为油。吃过桥米线时,倘若拌上些许腌鸡枞或油鸡枞,别有一番风味。
  
  昆明酸腌菜
  
  “昆明酸腌菜,云南人最爱”,这是广为流行的云南民谚之一。
  
  昆明酸腌菜是老百姓的家常腌菜,制法简单易行。每年冬春季节,家家将俗称“苦菜”的青菜洗净,挂起晾干。待青菜变蔫后,切段,撒上粗盐,拌以辣椒、花椒、生姜、八角、小茴香和些许料酒--这些作料,既可抑菌、防腐,又增添了各种香味。然后,装入陶罐,封严,腌制一个月后便可食用了。
  
  酸腌菜,或青碧,或土黄,味酸适口,开胃下饭,既是平日一道菜肴,又是常用的当家调味佳品,不论是凉拌、爆炒,还是热煮、煨烧、蒸制,皆别有风味。
  
  例如,吃凉拌米线时,如拌入剁碎的酸腌菜和香油、酱油、辣椒油及葱花、香菜、姜汁、蒜水等,五味俱全,甚为可口。又如炒饵块时,将酸腌茶及火腿、韭菜、姜末、葱花等佐料,与饵块下锅爆炒,则又香又鲜。再如烧鲤鱼时,把肥美的鲜鲤鱼用油炸过,放过煸炒过的酸腌菜和辣椒、姜、蒜、料酒等调料,这道煨烧的鲤鱼味鲜肉嫩,酸辣适口。
  
  此外,用酸腌菜和姜片、泡辣椒熬制的酸辣汤,酸辣可口,既是酒醉时的醒酒之物,又有活血发汗、散风驱寒作用,民间常用它防治感冒。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芫荽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的地方特色菜肴。将洱海的肥美鲤鱼,剖腹洗净,抹上少许精盐,腌上十来分钟,与火腿片、嫩鸡块、鲜肉片、猪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参、豆腐、玉兰片等各种适量配料,同置砂锅内,再撒入适量的胡椒、精盐、味精等调料,置炭火炉上文火炖煮而成。食时,将砂锅以盘衬垫上席,即热气腾腾,又鲜美可口。
  
  炖梅
  
  大理地区产梅,尤以洱海东岸,绵延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是梅树林。梅有苦梅、盐梅两种。用苦梅制作的炖梅,是白族人民喜欢的调味品。炖梅是将苦梅放入沙罐,加上盐和花椒,盖严后,置于火塘正中,周围堆上稻壳,点燃后,用微火连着炖上一至两天。这时,黑色的炖梅味道酸香异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调料,或加上红糖做成炖梅汤。炖梅耐贮,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坏。
  
  雕梅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并小心挤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这时,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红糖浸渍。几个月后开瓶取出,雕梅色泽金黄,清香四溢,是洱源县出产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并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因为当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须依俗给婆家送上一盘姑娘制作的雕梅作为见面礼。新婚之夜,新娘要为亲友宾客摆设点心甜席,此谓“摆果酒”,案桌上陈列着新娘带来的蜜饯、干果、雕梅款待客人,并让大伙品评。于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们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还称得上是一种工艺美术品。

    饵块
  
  饵块又称粑粑,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传统小吃。但是。大理饵块别具特色:将蒸熟的米团,放在大理石垫板上,用手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盐、卤腐等,置炭火炉上烘烤。这种现揉现烧的饵块,软香可口。
  
  乳扇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农家素有饲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乳扇,为远近驰名的特产。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至60℃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筷轻轻搅动,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风干而成。
  
  黄中带白、纯洁光亮、薄似纸张的乳扇,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丰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黄色,取出置凉,又脆又香,尤为可口。乳扇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肴,是祭礼的必备供品,也是馈友的佳品。
  
  烤茶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煨烤。待茶叶烤至微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嗞”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堂屋立时飘逸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时,便可冲入开水,斟茶献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的茶具也很别致。烤茶的砂罐粗糙,而茶盅却为小巧玲珑、洁白晶莹的瓷杯。按照“酒满敬客,茶满欺人”的习俗,主人斟茶要少,仅以品啜一二口为宜。当主人双手高举茶盅向客人献第一盅茶时,客人接茶后应将它转敬主人家中的最年长者和座中长辈,彼此谦让一番之后,客人方可品茗。这时,客人一边品啜,还要一边赞赏茶味的甘香,欣赏茶盅的精巧。因而,白族的烤茶习俗,堪称一门茶道艺术。
  
  白族烤茶所用的茶叶,多为下关沱茶。下关向为制茶中心,这里出产的散茶,远销西藏、四川等地。因路途遥远,常遭风雨,损失甚大。后来将散茶压成碗形茶块,不但耐储易运,还不失茶味。茶叶运至地处长江、沱江汇合口的四川泸州时,茶商为广销此茶,便宣传道:“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久而久之,四川人便将下关出品的茶叶称为下关沱茶。于是,这种茶味醇厚,汤色澄黄,香气馥郁,解渴提神,又有消食行气、散烟醒酒之效的下关沱茶,便声名远扬了。
  
  猪肝胙
  
  霜降过后,洱海边的一些农家开始宰猪了。这时,他们照例要腌制白族传统风味食品——猪肝胙。
  
  猪肝胙的制法大略如下:将新鲜猪肝、猪肚、猪大肠和排骨等洗净,入锅煮成半熟,捞起来晾凉后,把猪肝、猪肠、猪肚切块,将排骨剁成小节块;然后,再按10%的比例放入盐巴,12%的比例配辣椒粉,以及150—200克的花椒粉、50—100克的小茴香粉和烈性酒1斤,调匀拌和后,装入陶罐,压紧,封严,置于通风阴凉之处。
  
  经三四个月以后,可开罐食用了。启封时,一股猪肝胙特有的香味便飘逸出来。食用时,用一碗盛上猪肝胙,放入饭甄蒸焗。蒸后的猪肝胙光洁油亮,香味诱人,吃起来麻辣咸香,鲜嫩可口,是白族农家款待亲友的上好下酒菜。如果食用米线、面条,用它作盖浇菜,其味更佳。
  
  喷香的傣家糯饭
  
  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的西双版纳也是盛产稻谷的宝地,在别地往往一年仅能收获一茬或两茬稻谷,而在西双版纳一年却能收获三茬稻谷。因为江水水源不断、雨量充足、气侯湿润常温的自然条件最适合稻谷的生长,使西双版纳成为富庶宝地。这里不仅盛产著名的紫糯,还多产美味可口的家常籼稻。
  
  这里的籼稻很好种,不管天旱或水涝,也不论用肥多少,它都能生长得杆叶茂盛,颗粒充实。籼稻饭的粘性较小,吃起非常爽口,别有滋味,所以傣家人都爱吃籼稻饭。
  
  西双版纳出产的一种紫红色的稻米,称紫糯稻,脱粒后的各粒颜色奇特,引人喜爱。传说中的紫糯稻是各种稻谷的祖宗,也被视为“稻谷之魂”。所以人们经常不忘对神圣的紫糯稻的崇敬,每到插秧时,都要按照传统习俗首先插好稻田中央的紫糯稻,然事再插周围的籼稻或其它稻;收割稻谷时,也要首先割稻田中央的紫糯稻,然后再割周围的籼稻或其它稻。如此这般,以求稻谷之神保佑众稻谷年年丰收,保佑众百姓生活年年兴旺。
  
  籼稻米和紫糯米不仅味美可口,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历代药师入药,或作为高级滋补食品。心灵手巧的傣家主妇们,能用它们做出各式各样的主食。在西双版纳的酒楼和宴席上,也常常可尝到这种稻米佳品。做饭时把稻米洗净,淘去沙粒和杂物,稍浸泡一会儿,然后把米放入锅里或瓦罐里,在火塘上煮蒸。待米饭半熟时,往米饭里洒入少许冷水,再盖紧继续煮蒸,火由大换小,片刻即可上桌。这样蒸制的糯稻饭,口感松软,喷香可口。
  
  糯稻香竹饭是西双版纳最具特色的饭食。每年从11月到第二年2月,是西双版纳香竹成材的收获季节*也是吃香竹米饭的好时机。这时,到竹林里砍一些竹节很长的香竹,在竹节处砍成段,每段都保留一个竹节做为筒底,竹段的内壁都有一层薄薄的香竹膜,这是香竹饭的重要原料。烧香竹饭时,要先把淘洗干净的糯稻米装到香竹筒里,用适量的冷水浸泡数小时,再用芭蕉叶把竹筒口紧紧堵住,然后,把香竹筒放到火塘上闷烤。当筒口缝隙喷出浓香的香竹饭味道时,再闷烤片刻,便可把香竹筒挪出火塘,再把竹筒的周身敲遍,使筒内的糯米饭松软,又不与筒壁粘连。最后用刀把香竹筒剖开,便露出粘有香竹膜的香竹饭。这种香竹糯米饭柔软细腻香气扑鼻,营养丰富,西双版纳傣家人常用它招待贵客和喂养小孩。
  
  用糯稻米磨成的米粉,可制做出多品种的主食品和副食品。制做时,将糯稻粉与鸡蛋、芝麻、梓花粉、红糖等多种配料调匀,用芭蕉叶包好,用藤绳扎紧,在锅里蒸熟,便是味香色美的糯米粑粑。如果主人不需要在蒸熟后立即吃,便可把糯米粑粑制成小饼或切成片晾干存放,需吃时用油炸熟,便是既脆又香的糯米粑粑片。还可把储存的糯米粑粑小饼用竹板夹好,在火上烤熟以后吃,这又是另一种脆、松、香的美食。
  
  用糯稻米制做大粽子,也是把浸泡好的米用芭蕉叶包扎,米内包入芭蕉肉。在锅内蒸熟后,就是又香又甜的西双版纳大粽子。也可在粽子内放入肉类、盐味等调料,蒸成咸味肉粽子。
  
  把糯稻米泡洗蒸熟后,加入酵母发酵,又可制出清香味美的酒酿,这是西双版男女老少都非常爱吃的食品。在傣家竹楼做客时,主人便会捧出醇香的糯米酒向来客敬酒。有时,主人中还有能歌善舞的姑娘们唱起动听的欢酒歌,表达对来客的真挚诚意和友情。
  
  风味奇特的傣菜
  
  有幸到西双版纳品尝过傣家菜肴的人,对那独具风味的傣家菜肴,都有难忘的印象。过去要想品尝著名的傣菜,只能亲临傣家竹楼;如今到西双版纳的游人日益增多,当地新兴的民族饭馆、酒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曼景兰食品街上,除了有传统的傣味餐厅外,还有新设的椰林餐厅、酒君楼等,在这里就能品尝到风味奇特的傣味菜,既可饱眼福,又饱口福。你将会被傣家人清香的米酒、美味的菜肴和他们的深情厚意所陶醉。
  
  傣味菜品种很多,都独具特色。有用芭蕉叶包裹起来蒸制的蒸猪肉、蒸猪脑花;有用竹板夹住或用香茅草包好扎紧放在火上烤吃的竹鼠。这种大鼠经常生活在竹林里,长得个大肉厚,吃起来十分香美。还有烤活鱼、烤蝌蚪、烤黄鳝和烤竹笋。独具风味的剁生菜、素菜青苔、南瓜苗等都是西双版纳特有的傣味菜。
  
  剁生菜是傣家人专为下酒制做的生吃的凉菜,其中有剁生马鹿肉、剁生猪肉和剁生鱼肉、青蛙肉、牛肉等。制做这种剁生菜时,要求特别干净而细做。先将一种肉类原料剁成细细的肉末,再放入多种调料,如葱、蒜、盐、辣椒粉、花椒粉、蕃茄汁及香菜等,把它们调拌均匀后,便成为一道美味的剁生菜。用不同材料制做的剁生菜味道各异,是傣家人很爱吃的宴席菜。不过,从前制做剁生菜时,对卫生方面的处理较简单,现在制做剁生菜十分注重卫生,为此还发展成为将剁生菜在锅上蒸到七八成熟,然后才上桌下酒。这样吃起来,与全生的剁生菜肴一样清脆可口。
  
  青苔,也是傣家的名莱,同时也是一种物美价廉的传统家常菜。青苔原料采自江河里,每到春季江河水较浅、而青苔长得很茂盛时,便是采集青苔的好时机。上等的青苔是颜色深绿、苔层丰厚的青苔。制做青苔的方法,也有炸、烤、做汤等多种。采回的青苔,要洗净,可做成青苔饼,晒干后备用。制青苔菜看也较简单,可将一张张青苔饼放入油中炸后入盘上桌,吃时蘸些醋酱等配料,味道极为鲜美;还可将干青苔饼烤熟后吃。做汤料也很好吃。
  
  传统的傣家名菜,还有蝉背肉,制做此菜看时,先把蝉的背部剖开,把蝉背的肉先取出来,与多种佐料相配合,调成味美的肉馅,然后,再把肉馅装进每一个蝉背中,放入锅内蒸制一定时间,蒸熟后便是一道很有特色的傣家美味菜肴。
  
  傣家菜还有油炸芭蕉,油炸牛皮。油炸牛皮的做法,是先把牛皮去毛洗净,切成小条块,用沙拌着炒过后,再用油炸酥,便是又脆又香的菜肴。还有煎荷包蛋蛹、黄焖鸡、刺猬酸肉、江鳅煮酸、腌牛脚筋、腌鱼、腌竹笋等风味菜。
  
  傣家人在竹楼里吃饭时,有的围坐火塘边吃,有的围坐在竹蔑桌前席楼而坐。吃饭时使用碗筷。常常是一碗香糯米饭,就着自制的菜肴竹笋、自种的瓜菜、味道鲜美的鸟、鱼、青蛙等,真是味美无穷。傣家人外出或去田间劳动时,使用竹盒带上一些冷饭团以及腌制的青菜,或是烤鱼、烤肉、辣椒等,用饭时,便可拿出饭团,就着菜吃起来,十分方便。有的傣家人外出时,只带上生的糯稻米,用餐前现吃现烧,也别具风味。
  
  “清淡如荷”的普洱茶
  
  久享盛名的普洱茶,是西双版纳的主要特产之一。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红楼梦》里有首诗就记载了才子佳人饮普洱茶的情景:普洱名茶喷鼻香,饮茶谁识采茶忙?若怜南国采茶女,忍渴登山与共赏。
  
  西双版纳人自产自制的香茶,是他们最爱喝的常备茶。此茶是在普通茶叶里掺进一些香茅或配入一些香树叶,喝起来自然芳香可口,回味无穷。平时,傣家人经常习惯把茶罐放在火塘上,家里人随时可饮,招待客人也极便利。
  
  普洱茶,是因普洱本地在当年是茶叶集散地而得名。过去,封建统治时期,统治者就实行要茶农缴纳茶叶的制度,称交“贡茶”。茶业兴旺时大量的茶叶经普洱销往境外及邻国。清代曾设普洱府管辖普洱和其它西双版纳产茶地,但普洱茶的主要产地并非是普洱本地,而是距首府景洪约l0公里处的励海等地。在励海的南糯山上就发现一棵30余米高的大茶树,传称“茶树王”。据考证,大茶树的年轮在lO00年以上。
  
  普洱茶是一种大叶茶,传统的普洱茶自古享有盛名。普洱茶的珍品是毛尖茶,还有芽尖和女儿三号,具有叶厚、色深味浓、鲜嫩而又耐喝、清新可口的特点,所以人们赞美这些精品是“味淡清如荷”的上等茶。红茶也是普洱的主要品种,色泽红润、香气馥郁;绿茶、砖茶、饼茶都是购买方便,运输轻便、饮用爽口味淳的名茶。
  
  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改革开放,边疆旅游事业的开发,西双版纳茶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陆续建起的大小茶厂已生产出更多的名茶,并销往四面八方。普洱茶成为中外旅客们品尝、解渴和赠送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用漆籽油炖鸡
  
  怒族是个好客的民族,不论走到哪家,你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怒族乡亲平日自己省吃俭用,饭菜粗粝。但每有贵客登门,他们则尽其所有来款待。他们会焖上一锅香喷喷的米饭,烧出几道风味菜肴,再斟上一碗碗烤酒,诚挚地招待你。
  
  “琵琶肉”是怒族农家腌制的美味肉食,其皮肉金黄润泽,醇香之味有如宣咸火腿。“琵琶肉”的腌制方法是,每年十一、二月天凉风燥时,村民杀猪后,刮净猪毛,掏出内脏,剔掉骨头,便往猪的里里外外撒抹调配好的腌料。随后,用两个核桃塞上猪耳,用两根木棍塞住猪鼻,再用针线把刀口缝严实。待腌过几天后,拔出塞鼻孔的木棍,顺着鼻孔往猪腔里灌注盐水,刀口缝合处的针眼,则抹以核桃油。这样反复腌灌几次后,便把全猪挂于火塘上,用烟火慢慢熏制。
  
  到了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时,这才开刀割取琵琶肉食用。当然,腌制期间,倘来了贵客,主人也往往要割下第一刀琵琶肉,以示用全猪款待宾客的热诚和敬意。
  
  “斜拉”和“巩拉”是别具风味的怒族菜肴。在怒族话中,“斜”是肉,“拉”为酒,“斜拉”乃以酒焖肉。烹制时,先将切成碎块的肉,放入热油锅中,再加上葱、姜、蒜等作料爆炒。待肉炒熟时,放入烧酒,拌好,盖严,焖煮三五分钟即可出锅装盘——此时,“千脚落地”的竹蔑房里,香气四溢,不禁令人食欲大振。
  
  由于用酒烧焖,既有酒之醇香,又鲜嫩爽口。做“斜拉”时,用猪、羊、鸡肉皆宜,但最好还是鸡肉,而爆炒的油则以酥油为佳。“巩拉”是以酒煮鸡蛋:先煎炒鸡蛋,再加酒煮一会儿即成。
  
  值得一提的是,加酒烹煮的“斜拉”、“巩拉”.除美味可口外,还有驱风除湿、强身壮骨和催奶的作用。因此,怒族妇女产后坐月子,都要以鸡肉“斜拉”和“巩拉”补养身子。
  
  黄连、蜂蜜、油漆,这是怒族村民三桩主要的副业收入。令人惊讶的是,用油漆树籽榨出的蜂蜡似的黄色漆油,还可用来烹调食物!
  
  漆籽油炖鸡,这是怒族、傈僳族的独特名菜。它的烹制方法是,先将鸡肉切块,下锅用漆籽油爆炒五六分钟,搁上八角、小茴香、盐等各种作料,再加进适量的烧酒,添上水,用文火炖三四个小时。用漆籽油炖出的鸡肉,味香、肉嫩、微甜,是怒族人招待贵客的传统佳肴。漆油焖鸡,有益气补血之效,因而常用于病人、产妇滋补身体。据说,若将漆油配以蜂蜜、贝母,清蒸服用,还可治疗气管炎和肺结核。
  
  当然,作客怒族村寨,你得入乡随俗,尊重怒族风俗。在饮食方面,除了禁食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植物外,他们还崇拜狗,不吃狗肉。另外,鸡头是巫师用来占卜吉凶祸福之物,因而鸡头便成了巫师专享的食品。如果席间没有巫师在场,则应将鸡头敬奉给辈高位尊的老者。至于妇女和儿童,那是吃不得的。
  
  砣砣肉
  
  平坝彝区的老百姓,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麦、洋芋等为主食,而高寒山区则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副食多为蔬菜、豆类、瓜果和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诚意和对客人的尊敬。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有的地方打牲以后,还要取出胆囊请客人验看,并以羊胆光滑新鲜,饱满为喜。倘若羊胆干瘪,客人要对主人说几句安慰的话语,以此解禳。
  
  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有的地方还把肝脏与脆嫩骨头一起剁碎,拌上盐巴、辣椒粉、花椒、酱油再吃。这道名叫“吃肝生”的菜肴,别有一番滋味。
  
  彝族热情好客。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转转酒
​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彝族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彝家待客“有酒便是宴”,而对菜肴则不甚在意。他们喝酒时,常见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家办喜事时,客人多了,便在庭院搭盖临时青棚,地上铺以松树针叶,大伙围坐松毛上饮宴。此谓“松毛席”。在彝区旅行,不时可见三五朋友熟人,途中相遇便掏出瓶酒.在路边围成圆圈,就着酒瓶你一口我一口地喝起“转转酒”来。有时来了生人,虽是萍水相逢,也一见如故地喝起“转转酒”。大家边喝边劝道:“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的酒,喝吧!”
  
  关于“转转酒”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山里住着汉、藏、彝三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日子长了便结为兄弟。一年,彝族兄弟开荒种了一块养子地,秋后收下许多荞子,磨出许多荞子面,就请汉族、藏族兄弟来吃。谁知煮得太多了,第一天没吃完,待第二天热着吃时,荞子面竟发酵变成了又香又烈的酒水。他们舀进大碗里,却彼此谦让,谁都想自己少喝一点,让兄弟多喝一些。就这样,一碗酒在兄弟三人手里转来转去,半天碗里的酒也没喝多少。
  
  这时,忽地金光一闪,从天上飞来一位仙人对他们说道:“喝吧,只要勤劳耕种,喝完了还会有新的酒来。”于是兄弟三人听后,个个开怀畅饮了。奇怪的是,直到他们全都喝醉了,那碗酒还是满满的。从此以后,彝家便有了喝“转转酒”的习惯。





欢迎光临 昆明论坛 (http://kmrlt.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