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干部制度培养“汉奸”?半数网友呼吁取消
小学班干部制度培养“汉奸”?半数网友呼吁取消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最近,童话大王郑渊洁一条微博引发热议,称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并列举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微博还称,发达国家小学没有该制度,建议取消,让孩子平等成长。截至发稿前,1015人参加了《广州日报》官方微博的投票,45%的网友呼吁取消班干部制度,让孩子们平等成长。而13%的网友则认为,不该取消,班干部制度能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38%的网友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大人。
学生干部掌握隐含权力
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国内《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干部的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不认可班干部的人员调动权、惩罚权、优先获得荣誉权。但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这种隐含权力的存在,然而对于权力的范围大小,不同人存在不同认识。
教育学者熊丙奇也对记者表示,中国的教育管理制度没有定位好学生的角色,滋长了学生的权力意识,与平等原则相违背,“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班干部制度该取消吗?
郑渊洁的论调一出,引起许多网友的共鸣,也有网友持相反的意见。
“步美-小百合”说,当班干部培养不了责任心,应该让孩子们轮流负责具体的任务,而且必须是服务性的任务。
也有网友表达了相反的观点,称“班干部制度能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陶然舟”也持赞同的态度,“班干部是激励,锻炼,不宜简单取消。”
“莫斯科手札”表示,很多中小学班干都挺好的,得到锻炼,提升跟人沟通的能力,很优秀,也成为正直的人。
熊丙奇表示,“这种制度导致班级官场化、官僚化,培养的是学生等级观念,学生失去了独立人格”。
专家呼吁学生自治
有专家指出,班干部虽像个“学生官”,但与社会的官有质的区别,班干部最重要的职责是服务。因此在选拔中如何淡化权力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责任感,这才是关键。"小鬼当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小就耳濡目染的阶级观念。”
熊丙奇提倡学生自治,鼓励学生成立小俱乐部或兴趣小组,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负责人,从而培养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回归到培养公民的教育本质上来”。
这真是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年代,人要出名了,往往就敢于理直气壮的对一些社会现象发声了,因为其社会影响力摆在那里,只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即使稍微显得偏激了一些,也会有大量拥趸或者粉丝力挺,这是明星的聚集效应,也是明星学者们能够有舆论阵地的坚强后盾。
通话大王郑渊洁这几年作品大热,其社会影响力也随之水涨船高,而其本人在很多社会问题上的及时发声,也获得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就如最近这刚刚发表的“小学生班干部培养汉奸论”,根据《广州日报》1015人参加的官方微博投票,45%的网友呼吁取消班干部制度,让孩子们平等成长。而13%的网友则认为,不该取消,班干部制度能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38%的网友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大人。
从统计数据上看,支持郑渊洁观点赞同取消班干部制度的人占了多数,只有13%的人认为不应该取消。这说明我们的小学生班干部制度确实有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38%的人群给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错不在小学生班干部制度,而是大人在设计和执行制度方面出现了偏差,让小学生受到了不良思想的影响,因而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小大人”为谋求班干部一职而互相攻击甚至产生矛盾。
笔者前不久曾看过一部反映小学生班干部竞选的纪录片《请投我一票》,片中三个小学生竞选班干部的“残酷”竞争过程以及孩子们在此中间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成人化的贿选手段,让人感觉有点“不寒而栗”,但这样的所谓“成熟”能怪孩子吗,其实最应该反思的是那些在孩子背后积极出谋划策为孩子能竞选上班干部继而能在班里很威风的“管人”的家长们。
本来学生班干部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锻炼孩子们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但如今在一些小学班级中,班干部成为老师密切注意哪个学生不听话的“顺风耳”,而很多孩子在社会各种不良思想的熏陶下,也乐意去通过班干部的“权力”来体验这种“等级制度”下因为职务所带来的“管人”的权力快感,甚至为了维护这种感觉,搞一些给老师告密的小把戏。
事情虽小,但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健全影响不容忽视,反观国外,很少有在小学设立班干部制度的,基本上都是设置一些服务性岗位,让孩子们轮流担任,服务大家,在他们这些孩子的眼睛和头脑里,只是给大家服务,而不是表现权力的威力,当然,他们在班级服务岗位设置上从来也就没有说要体现出权力的概念。
郑渊洁作为童话大王,他所期待的小学生阶段的“权力真空”状态或许只是个梦想,但我们的教育部门能不能在小范围局部的进行一些改革试点呢,或许,孩子们会给我们一个惊喜,毕竟,他们的心灵世界“自洁”能力远比成人要强得多…… 【事情起因】
一年多前的微博引发争议
昨日,记者登录郑渊洁微博发现,他关于班干部的几条议论均是去年发表的,当时并未产生很大反响,由于微博这一年来的迅速发展,这几条旧微博被“好事者”挖出来后,即刻在网上蹿红,郑渊洁最早议论此事的微博已被转发2000多次,评论1000多次。
去年6月,郑渊洁发表一则微博:“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汉奸有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建议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
去年10月,他再次发表微博:“小学班干部制度就是培养叛徒的体制。老师不在时,班干部要记下“不守纪律”同学的名字,报告给老师……”随后,郑渊洁又在11月份时发起一则“关于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的调查”,选项分为“赞成”和“反对”两项,在1588张投票当中,89%网友选择“赞成”,只有11%的网友选择“反对”。
从网友的留言评论中也可看出,大部分网友赞成“取消”,不少网友还以自己上学时受到的心灵创伤作为例证,认为“班干部”要么取消,要么改称“班仆”;也有网友认为,班级里学生数量众多,教师精力有限,不设班干部职位难以维持秩序,这样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
【各方观点】
赞成派:班干部制令多数学生缺乏成就感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说,小学班干部招来这么多非议,不是因为班干部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成人化“官本位”倾向,导致一小部分学生享受过多待遇,大部分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正向肯定,不利于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讲,小学是每个孩子在心理上“种树”的年龄。如果小学期间孩子得到足够的正向评价“心理养分”,“成就感之树”就能茁壮成长。在陈默看来,是否取消班干部制度不是重点,关键是每个孩子是否能在小学阶段种下这棵“成就感之树”。
其实,班干部制度可以让孩子得到成就感,一方面可以让每个孩子轮流做班干部,另一方面应该强调班干部的服务和奉献精神,减少班干部对应的各种“官本位”待遇。
目前,许多小学班干部总被正向评价包围,这些孩子的成长符合心理学的发展,长大后容易形成很强的工作能力,但这毕竟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和正向评价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感。另外,即使不是班干部,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如专门负责管理教室抹布的学生,专门负责联系老师的学生……如果都得到老师认真的赞扬,他们也能获得成就感。班主任要千方百计寻找机会给予孩子成就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否则,即使取消了班干部制度,孩子一样获得不了成就感。
比如,某个学生溜溜球玩得很好,老师可以让他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演,并予以赞扬,哪怕只有三五分钟,也会带给孩子强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其实,这是对教育工作者提了更高的要求,陈默表示,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这种能力,即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成就感的能力。昨晚,陈默前往济南为中小学教师讲授德育课程,其中就有关于如何为孩子种下一棵“成就感之树”。她表示,郑渊洁挑出班干部制度目前很现实的问题,但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教育者能力的问题,否则如果教师有官本位的思想,那教育公平化就很难真正实行。
反对派:淡化官位意识,班干部不必取消
绿化管理员、窗户保洁员、讲台管理员……在虹口实验学校八(6)班,36位学生人人都有服务岗位。“设立服务岗位的初衷,就是希望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这个集体不是几个班干部的集体,而是大家的。”班主任施聪聪告诉记者,她会根据同学的特点来安排岗位。“微博上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我不认同,教师引导得当是可以避免此类问题产生的。”施老师说,现在老师在岗位设置中,很注意淡化官位意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学生在服务集体的过程中,责任心增强了,笑容也更多了,尽管部分学生成绩不是很出色,但他们在服务中也收获了成功,整个班级管理变得井然有序,形成良性循环。
“这则微博的说法有些偏激,问题不在于小干部职务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定义班干部的工作职责。”普陀区一所小学多年从事少先队工作的俞老师说,每一位队干部在就职前,都会庄严宣誓,“一当火车头,样样事情能带头;二当孺子牛,热情办事勤奔走;三当水中鱼,团结伙伴做朋友;四当智多星,能出点子会创新;五当小火箭,自动向上齐奋飞。”所谓的“一条杠杠一份责任”,是每个班干部都应该铭记于心的话。
在她看来,之所以有微博的言论,可能是有些教师忽略或误解了班干部的职能,变成教师自己包办,只将收本子、管纪律等事情交给小干部去处理,久而久之形成惯例,就认为小干部的工作就是管人,成了“小叛徒”。
“其实,就算管纪律,也是一门学问,记名字告状并不是唯一的办法,带头、说服等更好的方法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慢慢领悟的。”俞老师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主体作用,错误定位小干部的职能,但她认为,这不应该成为取消班干部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提高对班干部工作方法的指导,以及赋予班干部更多的工作职能。”
“班干部是否取消,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我们,而是孩子。”瑞金二路小学陶老师认为,确实有些地方的班干部设置过滥,或者是与家长职权挂钩的现象,但总体来讲,孩子们还是喜欢班干部,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班干部的设置确实对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起到一定作用,“这不是简单的一句取消就可以抹杀的。”
【本市实践】
沪上中学公开招募“小帮手”
虽然教师们普遍认为取消班干部不现实,但他们已经在悄悄改变以往的班干部遴选制度。昨天,记者从虹口区钟山初级中学获悉,该校采取公开招募的方式,班干部岗位接受学生自荐,取代曾经的老师指派方式。该校徐铭安校长发现,经常有机会做班干部的学生比较自信,而一些想锻炼却得不到机会的学生越来越不主动,甚至产生惯性思维:这些事情肯定轮不到我的,我也不用参与。
为此,该校专门开展“志愿者工程”,将教师“小帮手”的岗位提前公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愿报名。最近,学校组织了一场秋季运动会,教师人数有限,运动会所需要的举牌、播音员、记分员、监督员、裁判员等岗位需要招募学生。学校提前一个月在海报栏贴海报,写明各个岗位的要求,接受学生自愿报名。老师再对这些学生统一培训,遴选时优先考虑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多次实践证明,这些普通学生非常珍惜担任志愿者的机会,在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大家的认同与赞扬,成绩也随着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好。
最近,该校的部分班级也在试点公开招募班级干部。“有些孩子想做班干部,但家长不支持,担心耽误孩子学习时间。”徐校长说,初二几个班级就让学生自荐,班干部岗位提前公布,让愿意为班级服务的学生自己报名,并接受全班学生投票选择。试点发现,自荐的班干部不仅受到家长支持,也更愿意为同学们服务。
【专家说法】
对班干部不能随意贴标签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杨江丁主任介绍,目前,上海的小学班级干部和少先队委员是合二为一的。让孩子们学习管理、学习服务、学习尽责,这是少先队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上海很多学校都设立各种公益岗位,让孩子们接受锻炼,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爱心、责任有重要作用,也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现在,很多学校对少先队委员、班级干部采取竞选方式,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生来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本领,赢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班干部的竞选和管理中,也存在少数不良现象,但千万不能概念化,不能偏激地批评班干部制度,更不能加上某些用意加以曲解。对于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老师、家长都应该加以引导,班干部、少先队组织只是提供岗位训练的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学会集体自理、集体管理。
【它山之石】
多个国家小学并无“班干部”
那么国外的小学是否有班干部呢?跨国教育研究者、中智海外教育中心资深顾问袁正翔说,据他所知,美国、澳洲、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的小学都没有班干部。
“在西方国家的小学里,没有‘学生管理学生’的观念,在老师看来,每个小学生都是平等、纯洁的,没有‘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分。”袁正翔说,西方国家小学阶段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老师更多是采用鼓励式教学,帮助孩子挖掘特长。同中国老师特别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在西方国家老师眼中,学习成绩只是学生能力的一部分体现,他们不会对学生进行成绩排名,也不会用成绩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老师更不会专门在班级学生中去树立一个好学生或一个坏学生的典型。
那是不是“让学生自主管理”这一观点有误呢?袁正翔认为,这一观点本身是正确的,只不过被异化了。“小学阶段不宜过早把成人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加到小学生身上,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对那些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在心理上背上包袱。学生当上班干部之后,班干部群体在使用学校资源乃至升学上都明显有优势。在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小学生阶段,就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来区分,这是不公平也是不妥当的做法。”
笔者并不否认现实中班干部制度的一些弊端,但班干部制度没有原罪,而是成人世界的“官念”和社会世俗的“染缸”让这一制度变了色。因此,取消班干部并不能解决问题。
不要轻视了班干部制度对学生管理、组织、协调等能力的培养作用。培养班干部的服务意识,重在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官念”。譬如,鼓励孩子们为其他同学服务、与别人协作、团结他人的能力,而不要刻意地烘托班干部的身份地位,引导攀比。也可以采取班干部轮流制,以避免产生特权思想,培养平等竞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服务的机会。
如果教育引导得当,是能够树立良好风气的。现实中不少优秀学校的校风、班风就是如此,不能被抹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