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培养了我”:新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
“云南培养了我”:新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485位有效候选人中,选出54位新院士,其中唯一一位云南科学家就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朱有勇是云南省属高校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8日晚,电话那端的朱有勇校长感慨万端,他说:“是云南培养了我。”是云南培养了我
昨晚8点,终于打通了朱有勇校长的电话,“我还在工作,刚刚结束了学生的论文答辩,大家等我坐下来吃饭,你有问题就赶紧说吧。”电话中传来了朱校长浓重的云南个旧口音。
“你获选工程院院士,是否像李炎教授说的很纠结?”
“唉,在我们云南边疆这太不容易了。我在云南读书,在云南成长,是云南培养了我。”
朱有勇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留学澳大利亚回国后,又回到云南农业大学工作。他出差就是到田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下乡下田回昆明后,不是立刻回家休整休整,而是回到实验室把下乡的所得整理归档。当校长后,朱有勇的心思不只是自己这一科研项目,他装着全校的科研项目,变得更加忙碌。
时间短暂,和朱校长讨论了他怎样看待网传工程院院士名单提前泄露一事。朱校长笑笑说:“也没有时间上网看这些东西。提前泄露?那是不可能的。”
对于朱有勇校长当选工程院院士,最高兴的莫过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农大的同事,而最了解他的包括李炎教授。
云南科学家入选院士全靠实力
李炎教授是朱有勇校长实验室工作人员,一直跟着朱有勇教授拼搏至今。他说,“你一定不要问他此时心里的感受,他肯定太纠结了,太难了,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你一个问题,这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怎么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
李炎进一步解释,这里所说的“太难”,包含了是科研工作和参加工程院院士评选两层意义,“我们是云南地方院校,又是边疆省份,要引起注意,有多难,那完全是靠本事,靠实力,靠辛苦,靠科研成果1
多样性种植已扩展到其他作物
云南农大资环学院院长李元教授,非常了解朱有勇的研究。他说,云南农村传统就有多样性种植的传统,但农民们说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也不知道有哪样好处。朱有勇发现了这一独特的现象,并且用分子生物学这一现代技术,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建立了理论,并且优化了传统种植方式。
这几年来,朱有勇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已经从水稻一种扩展到其他作物,包括在玉米地里套种马铃薯,甘蔗地里套种辣椒,烟地里套马铃薯等等,并致力推广生物多样性种植方法,在国内和国外,都有较大面积的推广。
李元院长还介绍,朱有勇后来任农大校长后,高度重视农大的科研,带动影响了一批科研项目脱颖而出。朱校长是云南本土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他的当选,对学校的实力和影响力提升都是好事。
●新闻链接
高官高管只有一人入选院士
昨天上午中国工程院宣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54人晋升新院士。曾在候选阶段为公众所关注的多名“高官”、“高管”,除中石油原副总胡文瑞一人当选外,其他全部落眩针对“企业家当选院士”的说法,中国工程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最终名单中来自厂矿企业的共有8人,占全部入选者的14.81%,他们都有工程科技的学术背景,并非单纯的企业领导。
通过此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今年还增选了6名外籍院士,其中一名澳大利亚籍院士是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11月11日,网络上出现“工程院院士名单”。帖子按学部详细列出了2011年度两院“新院士”名单,其中,中科院34人,工程院33人。
昨天上午,当记者拿着工程院的名单与网络名单进行对比时发现,网络上的33位新院士中,除工程管理学部中邱菀华不在最终名单外,其他32人全部在列,命中率高达97%。
工程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务院还没有批复以前,工程院是不会提前公布或者通知院士的,网络上的名单可能是通过院士本人了解到的。网络上的这份33人名单和最终的54人名单相比,显然是不完全名单,说明“是非正式的途径获得,不符合规定”。
●新闻人物
朱有勇男,1955年11月生,汉族,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首席教授。
1982年,获云南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7月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研修分子植物病理学,1996年底学成回国,200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2005年度全国十佳三农人物获奖人;2011年12月8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非常经典 非常感人 呵呵,内是必须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