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万亿俱乐部 云南仅差一步
进入万亿俱乐部 云南仅差一步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过去5年,我省城镇化率提升了6.5个百分点,累计在6%的坝区面积上实现了36%的城镇化率。未来5年,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引导和落实,城镇化率还将加速提升,农村进城人口将更快增加,依凭94%的山地山坡面积,实现城镇化目标将拥有更大空间。“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云南实际的发展方式。经济步入快车道的云南,离“万亿俱乐部”仅一步之遥。
据新华社报道,“万亿俱乐部”继续扩容,仅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就有14个省份GDP超过万亿元。此前,2009年我国有14个省份GDP突破1万亿元,2010年万亿俱乐部更是扩大至17个省份。
今年前三季度,云南生产总值(GDP)5772.68亿元,同比增长13.4%,比全国平均增长近4个百分点,创2008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如果按这样的增幅,云南争取进入万亿俱乐部的梦想有望在明年实现。
此外,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万亿GDP省份猛增,而民生投入、改善民生项目建设增加多少?效果如何?云南迈出跨越式步伐之前,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课。
家住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的杨红林至今对复学的经历记忆犹新。2007年,因家庭困难辍学半年后,在“两免一补”政策的帮助下,他又回到了撒基格明德小学。杨红林说:“本来我以为再也不能回校上课了,但开学前老师到我家告诉我,我又可以上学了,不仅各种费用全免,而且每月还能领到住宿补贴。”
你可能不知道,“十一五”全省财政投入民生支出累计达512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7倍;民生投入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6.3%,民生投入年均递增28.2%,比一般预算支出增幅高1.7个百分点。
其中,用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粮农综合直补、大中专学生生活补助等直接补贴个人的资金达241.1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323.5亿元,服务“三农”取得新进展;教育累计投入1700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从2006年的18.6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0.53亿元,年均增长44.07%;民生投入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6.3%,民生投入年均递增28.2%,比一般预算支出增幅高1.7个百分点。在去年百年一遇的大旱期间,全省累计筹集资金38.5亿元,有效解决了近1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保障了823万名缺粮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民生财政”的一笔笔支出,犹如暖阳普照到云南城镇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4600万各族群众。
在云南大学徐光远教授看来,跨越式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要有足够的财力,让各族人民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比如,要努力让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尽快缩小城乡差距,重点推进教改、医改、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等工作,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含金量,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千方百计增进人民幸福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
新思路:城镇上山,农民进城
“要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抓住云南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期,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和云南山多坝少、耕地资源十分宝贵这一矛盾,促使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建设山地城镇,走出一条符合云南特色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跨越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工业化的持续推动。但是,城镇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都以几何数字增加建设用地,土地从何而来?未来20年基本保持9000万亩保有耕地,守住7400万亩基本农田“红线”不能碰,又该如何满足城镇、工业用地的需要?山多坝少的云南,城镇化如果因土地制约而迟滞,经济社会将难以跨越发展;坝区耕地、平地如果因城镇化拓展而大面积缩小,打破农业生态的后果不堪设想。这的确是不容回避的两难选择。
在城镇化进程中,云南作为一个“山多田少”的省份,怎样在城镇化进程中,尽量保护处在平地坝区的耕地,如何破解土地供应捉襟见肘的难题,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而历史将云南推到了前台,这一次,云南扮演的是转变用地模式的中国探路者角色。
云南提出“用地上山”路线图——“城镇上山,农民进城”。这一思路展示出云南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新亮点。建设山地城镇,无疑就是在城镇化和耕地保护两个目标之间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云南财经大学房地产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洪教授说,在此之前,一提到城镇化,所有人都想到建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就只能去征收平坦土地以便规划,在此情况下,挤压耕地导致农民失地的现象便屡屡发生,不但影响社会安定,更重要的对于粮食缺口一直很大的中国来说,这样的现象一旦泛滥,后果不堪设想。
云南山区、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1557个,面积2.51万平方公里;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375个,面积2.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的平地资源相当有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坝区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土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目前已被建设用地占用近30%,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坝区优质耕地将进一步减少。
云南的“城镇上山”,显然是对一直以来僵化的城镇建设思路的颠覆,城镇为什么不能因地制宜地建在山上呢?比如,像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在崛起之前,谁会认为在那个地处沙漠、缺水少电、草木稀少、鸟不生蛋的地方,能建设起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呢?但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拉斯维加斯硬是在沙漠中建起了林立的高楼,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这,值得正处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各地方政府可资借鉴的一条出路。
云南的“城镇上山”新政,就是从主要占用耕地、平地搞城镇建设,转变为向山地、坡地要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实现城市组团型发展,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林中”的现代城镇发展理念;推动工业项目尽量向荒山荒坡发展,打造现代工业园区,形成低碳、循环、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是我省城镇化发展观念的一次大转变,是城乡建设规划思路的一次大调整,是城乡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一次大优化。我们要加强城镇上山的政策推动,在规划、用地、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等方面创造更好条件,让上山城镇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通过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把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建设新格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