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北部的金沙江峡谷中,有一个中国历史上大写的地方
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483919129-E13FE48488846614733872DC93F69261/0?fmt=jpg&size=198&h=959&w=640皎平渡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写的地方 皎平渡是金沙江上一个渡口,位于昆明市禄劝县北部。历史上皎平渡“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渡口,满载食盐、白银、皮革或粮食的车队,从四川进入滇北都要从皎平渡过江;由于进出西藏的孔道就在附近,从西藏运出来的草药、藏药、金银丝细工饰品也从这里摆渡。从云南运出来的则是鸦片、黄金、贵重的金银丝绣品及其他特产。”但对于渡口众多的金沙江来说,皎平渡也仅是其中之一。直到1935年的5月1日,从这一天开始,皎平渡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541666769-CCB169D726313C1A7A5B18C9AFD108B5/0?fmt=jpg&size=160&h=427&w=640↑在云南北部的崇山峻岭之间,激浪滔天的金沙江如一条巨龙蜿蜒东去,横亘在川滇两省之间。是天之所以限南北吗?在现代化的面前已没有天堑。但在1935年那个遥远的岁月,对于已匆匆行进了数千里,前有阻隔,后有追兵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金沙江就是生存或者死亡!
一切已载入了史册。当胜利者回顾来之不易的胜利时,所有的惊心动魄,或者激越撩人,都浓缩在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有了一种淡看风云的味道,这是伟人的气魄。但对于80年后我这个追寻红军脚步的后人来说,从不解到惊叹,再到起敬——只因为皎平渡,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应该大写的地方。
然而,当红军长征的硝烟已经消退在20世纪30年代苍茫的时空,那深藏在高山峡谷里的皎平渡,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极其偏僻的地理空间,很少被人说起。
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332830340-8B5F14D2AFFFDA47789C1427D5928586/0?fmt=jpg&size=183&h=427&w=640↑一路向北,过禄劝县城以后,公路基本与红军长征的道路重合,130公里的行程,我们驾车盘旋3小时,而红军在崎岖的山道上步行1天。离开杉栎村,金沙江大峡谷露出了狰狞的面容。30多公里的长坡急骤下降,道路狭窄,公路宛如一条飘带缠绕在悬崖陡壁上,飘向峡谷深处。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174346663-90FB5548594A7F920025388125E7B128/0?fmt=jpg&size=304&h=427&w=640↑路边的杉栎村,这里有一棵高大的杉栎古树,大树被墙围着,旁边有碑,记载着朱总司令曾在这里拴马小憩,因而这棵老杉栎又名“将军树”。老树送走了红军,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朝圣者”。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612076724-D60F954B6F2C8E33432DC957E9C36A06/0?fmt=jpg&size=162&h=427&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3068387466-DF47F82B26E48A42C3DF6D11677E1E53/0?fmt=jpg&size=275&h=427&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3145653591-6446BF3DCF1708DC118A51384868D38B/0?fmt=jpg&size=619&h=959&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234506493-32C2927FDF518CCE013323B2F55C68AF/0?fmt=jpg&size=339&h=427&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654930980-5C88F88BA22CA02432CCD75BEB565D4C/0?fmt=jpg&size=323&h=427&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874363766-3157CC440FAB0251F9CE16F67C51D952/0?fmt=jpg&size=304&h=427&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291255122-1D18AE31138874E0A565DF80BBA3047A/0?fmt=jpg&size=250&h=427&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3146332908-C93D51D4C4F7F5365708A9E3B8EDA7F2/0?fmt=jpg&size=212&h=434&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488119336-AE4C60AEC30255556932C9C0F77902B1/0?fmt=jpg&size=186&h=427&w=640↑一座钢筋水泥的大桥横跨在金沙江上,昔日的渡口已不见踪影,和平宁静的气氛很难让人想起烽火岁月。我们走过全长295 米大桥,以散步的速度,耗时10分钟。站在属于四川省的桥头,享受着这种难得的静谧,蓦然回首,高大的红军塑像,背对高耸的大山,面向滔滔江水,手里高挚着船桨,仿佛在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 1935年的5月1日,从江西数千里转战而来的3万红军到达了皎平渡,要北上就必须渡江,否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上有飞机轰炸,后有追兵,前有天险,英勇的红军巧夺渡口,找到大叶子船2条、小叶子船4条和船工36名,大叶子载60人,小叶子载40人,接下来的9天9夜,3万红军靠着这6条小船艰难地撑划摆渡,顺利渡过了金沙江。皎平一渡,确实算得一个关乎中央红军生存、甚至可谓关乎中国革命成败的问题。 再次越过金沙江,回到云南。红军塑像的后面就是纪念馆,墙面上镌刻着毛主席的《长征》,只有在此时此地,才能读出诗作的宏阔韵味。能来到这里的人,都已经翻越了乌蒙山的崇山峻岭,领略了金沙江的波涛急昂,也许能够找到一些什么感悟。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383807971-9948C20C890E25412B194D01F196526E/0?fmt=jpg&size=219&h=427&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280978342-E782431A6747ED1FD43C606B8796DCD3/0?fmt=jpg&size=417&h=959&w=640↑看!毛公山。江边巍巍如同巨人,昂首屹立的高峰极像毛主席仰卧的头像,他与金沙江同在,与皎平渡同在。大自然的神奇与人民的思念融为一体,把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大地上。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3134332734-E1193E230D8480CB0B0E14998FAE1A84/0?fmt=jpg&size=325&h=427&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249731838-CE876AA5EAEDFC8A384A6EFEE02E5AC2/0?fmt=jpg&size=231&h=427&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687211692-0D9F65B6B60B101C0117AE61EB15AE94/0?fmt=jpg&size=234&h=427&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533472642-CBBED27AD1F5219F1800AA5751357336/0?fmt=jpg&size=330&h=427&w=640↑江北岸的山壁上有一排洞穴,有的相互贯通,是渡江往来者堆放货物,等船时休息之用。而红军渡江时,这里又成了临时的指挥所,毛主席等领袖们曾在这里住宿过,现在是作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洞内空空如也,如果不是旁边立的牌子,很难想象这里有何价值,但中国革命就是从井冈山的茅屋,延安的窑洞这些简陋的住处走出来的。其实,金沙江畔这几个洞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云崖,它的来历,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站在毛主席当年住过的洞里,只听见外面金沙江水汹涌地拍打着崖壁的声音。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893420865-9408107C8C562B20A38D8DEECF630F4B/0?fmt=jpg&size=418&h=899&w=640http://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485933828-8427B4FDF2B677741C61F262BBF36B1A/0?fmt=jpg&size=168&h=432&w=640狗熊当年采访张朝满老人↑2005年,我第一次到皎平渡的时候,张朝满老人还在世,老人于2008年去世。拜访张朝满老人,这位36位船工中仍然在世的一位,这位红军渡江最后的参与者,当时已是93岁高龄。我采访他时,老人点上一支烟,缓缓吸着,把我带入那个英雄的时代。张家兄弟6人,大哥叫张朝寿,张朝满是老小,都在土司金利汉开的皎平渡渡船为生。在红军到达金沙江以前,土司把5条船藏在皎平渡上游一里路的田里,一条凿沉在江里。5月初的一天,红军找到张朝寿,要求帮助渡江,还讲了很多革命道理。张朝寿招呼兄弟5人和其他船工共36位渡红军过金沙江。他们找回了6条船,每船配3个船工,在船头者划单浆,在船尾者划双浆。张朝满力气大,是划双浆的。红军从江南一侧的皎平渡上船,顺流划向下游北岸四川一侧的活动码头上岸,距离大约为550米;船工接着把船沿岸拖向上游方向500米,再顺流划向皎平渡,然后又开始渡另一船红军。船工每天分两班操作,每班要渡10个来回,晚上码头燃起篝火照明,这样把红军全部渡过了金沙江。 云南画报新媒体中心制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