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何 发表于 2011-9-4 14:17:11

云南铬渣污染续:曲靖4日下午4点将通报处置情况

  云南铬渣污染续:曲靖4日下午4点将通报处置情况 昆明论坛小编导读 云南省曲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11年9月4日(星期天)下午16:00时在曲靖会堂(珠江源大剧院)新闻发布厅召开铬渣污染事件处置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记者将到新闻发布会做现场采访报道,敬请关注。
  
  环保部数据:铬渣已在内地造成100余处污染场地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今天宣布,鉴于曲靖非法倾倒铬渣事件的恶劣影响,从今天起,对曲靖市实行区域限批。各级环保部门暂停受理、审批曲靖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直至该市完成处置非法倾倒的铬渣和被污染土壤。
  
  一个星期前,环保部、监察部联合对曲靖非法倾倒铬渣事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提出要彻查原因,严肃追责。
  
  在张力军看来,曲靖铬渣非法转移倾倒并不是偶然事件,暴露出我国危险废物监管的若干突出问题。
  
  铬渣已在全国造成100余处污染场地
  
  几个月来,云南省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良化工”)逃过层层监管,将5000吨危险废物铬渣倾倒在河道边,而这里正是我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的上游。从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这些铬渣并未引发珠江水质发生明显变化,但陆良化工却早已是当地老百姓的心头之患。
  
  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最近专门去陆良化工附近的村庄进行了调查。据他介绍说,自从陆良化工开始生产以来,村里得癌症的人多了;地里的庄稼早已被污染,经济条件不错的人家不再喝泛黄的井水,而是从县城买水喝。另外,除了此次被发现的倾倒事件,陆良化工多年来还积累了一座未经任何处理的铬渣山,离珠江的主要支流南盘江仅有三五米。
  
  据环保部的调查,在全国,危险废物不规范堆存、填埋、随意倾倒已经成为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以铬渣为例,全国因铬渣已造成100余处的污染场地。
  
  铬渣等重金属废渣,因其毒性大、污染重,而被叫做危险废物。现有的法规对危险废物的处置和监管有一整套严格规定。但现实中,危险废物反而成了最薄弱的环节。
  
  根据我国污染源普查结果,2007年全国共产生4573万吨危险废物。据测算,“十二五”期间,还将年均增长5%~7%,但实际处理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张力军介绍说,全国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每年只能处置800万吨,不足普查数据的20%。还有一些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虽说也有处置能力,但处理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
  
  按照法律的规定,只有取得专业经营资质的处理企业才能处置危险废物,但根据环保部掌握的情况,目前全国有大量无经营资质的企业在非法经营。以再生铅为例,目前全国有再生铅企业300多家,但领取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不足50家,其余的均在非法经营生产。
  
  这50家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资质的企业中,还发生过从事倒卖危险废物、出租经营资质的行为。
  
  在环保部的记录中,陆良化工非法倾倒事件并不是个案。今年上半年,江苏一家企业就向山东非法倾倒四氯化硅废液1000多吨,河南两家企业向山东倾倒四氯化硅200吨。2010年,浙江还将1000多桶危险废物转移至安徽倾倒。
  
  当初监管松懈现在问题成山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说,该组织已经联合几名律师成立了公益诉讼团,要替受陆良化工污染最严重的小百户乡兴隆村和油虾洞村的居民打官司,寻求污染损害赔偿。曾祥斌律师是公益律师团的成员,他在调查中发现,2003年陆良县环保局批复的陆良化工的扩建环评中提到,该企业将不产生任何废渣。
  
  在请教了专家并和诉讼团的其他律师讨论后,曾祥斌认为,环评中不产生任何废渣的说法其实是很难站得住的,也为陆良化工日后的非法倾倒埋下了伏笔。企业说自己不产生废渣,也就意味着监管部门可以理所当然地不去理会陆良化工的废渣问题。其实,要是在环评审批中,环保部门多问问,为什么不产生废渣,如何实现,或许就能堵住漏洞。
  
  事实上,今年环保部门曾对陆良化工进行了两次检查,一次是云南省环保局联合曲靖市环保局进行检查,一次是曲靖市环保局联合陆良环保局进行的,但两次检查都没有涉及铬渣的问题。
  
  今天,张力军特别强调,造成我国目前危险废物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是,很多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危险废物监管和处置极少过问,执法不到位。有的地方环保部门根本没有把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列为对企业的日常检查。
  
  此前,陆良县环保局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多次表示,对陆良化工非法转移铬渣的事情不知情,对企业向贵州转移不知情,在省内转移也不知道。
  
  还有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环评审批的环节中,一些环保部门根本不认真核实危险废物的产生种类和数量,不仔细评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措施的可行性和合法性,造成项目投产后,危险废物实际产量、处置和去向与原审批要求严重不符。
  
  在环保部看来,现有法规对危险废物的生产、贮存、转移、利用、处置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危险废物转移的五联单制度就要求只有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环保部门盖章,危险废物才能被转移。但现实中,对一些企业和监管部门来说,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2010年,环保部曾对30个省区市1394家危险废物生产单位和经营单位落实五联单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合格率只有66%。一些危险废物的生产大省如广东、山东、江苏合格率只有60%,安徽只有29%。
  
  造成合格率低的原因是,很多环保部门根本不把五联单制度等危险废物的管理机制当回事,即便检查发现企业存在类似问题,也当做小问题“视而不见,查而不处”的情况十分普遍。
  
  张力军说,除了执法不力外,基层环保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也降低了监管能力。很多省的县一级环保部门没有专门管理固体废物的机构,其鉴别危险废物的能力严重不足,以致将危险废物作为一般固体废物、逃避环境监管的现象大量存在。
  
  企业非法倾倒区域被限批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仍有100万吨铬渣堆存在12个省份。几天前,一家环保组织呼吁,环保部门应立即对全国现存所有铬渣堆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也有环保组织说,他们准备去有关部门申请信息公开,希望了解全国铬渣处置的情况。
  
  对此,张力军今天说,今年年底之前,环保部将在全国展开一次危险废物的专项检查。要对所有危险废物的产生经营企业逐一核查,全面掌握危险废物的生产、贮存、流向和利用处置情况。
  
  对今后的监管,环保部的态度是——“用重典”。环保部表示,今后凡是发生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事件,以及未规划处置完历史遗留铬渣任务的地级市,环保部将实施区域限批,停止受理、审批新建项目。
  
  就在几个星期前,陆良化工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此次倾倒事件并不影响其在创业板上市的进程。实际上,凡是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企业,基本上在当年都不能通过环保部门的上市环保审核。而在今天,环保部对上市环保核查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环保部要求,今年年底之前,各省市区环保厅要在网站上公布辖区内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和经营企业的名单和地址,还要公布危险废物的去向、利用和处置情况。此后,危险废物的重点企业每年都要向社会发布年度环境报告,公布危险废物的去向和处置情况。
  
  如何约束企业自主公开这些相关信息?环保部说,如果未按要求公布相关信息,环保部门有几套杀手锏:暂缓企业新改扩建的环评,不受理其上市环保核查,不为其出具信贷的环保合格证明。
  
  地方监管部门2次到曲靖检查未发现铬渣污染问题
  
  “我当副部长以来,第一次看到总理作出如此长的指示。”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今天就云南曲靖铬渣非法转移倾倒并造成污染事件透露说,曲靖铬渣污染事件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环境保护部今天召开全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张力军在会上说,曲靖铬渣污染事件监管部门有责任。
  
  从今天开始,环境保护部门停止受理、审批曲靖市的所有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直至该市全部完成非法倾倒铬渣和被污染土壤的处置工作等整改要求。
  
  环境保护部要求,今年12月底前,各省厅(局)要在网上公布辖区内危险废物企业名单及处置信息;危险废物企业要发布危险废物年度报告,公布处置情况。
  
  危险废物处置联单曲靖没有一次执行
  
  8月以来,一则“剧毒铬渣污染珠江上游”的网上消息,将曲靖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违规堆放铬渣情况曝光。
  
  据媒体报道,曲靖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1989年投产后一直将产生的大量废料铬渣,堆放在珠江源头南盘江边的厂区内,最多时达28.84万吨。
  
  8月16日,曲靖市政府新闻办通报称,云南省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现存的铬渣有14.8万吨。媒体透露,堆放的铬渣致牲畜莫名死亡。
  
  就曲靖铬渣污染问题,张力军表示,监管部门有责任。
  
  “环保局到陆良检查了两次,省监察总队和市监察支队都去过,却没发现铬渣问题。”张力军对监管部门提出严厉批评。他说,目前,我国对产生危险废物企业监管,实行危险废物处置联单制度。“曲靖没有一次执行危险废物处置联单制度,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监管部门都干什么了,不知道不执行联单制度是违法的吗?”张力军质问监管部门。
  
  曲靖铬渣污染事件不是一起偶然事件
  
  “曲靖铬渣非法转移倾倒事件不是偶然事件,暴露出我国危险废物监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张力军说,当前,危险废物不规范堆存、填埋、随意倾倒已成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同时,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据介绍,目前,全国危险废物达4573.69万吨,“十二五”期间,还将以5%至7%的速度增长。
  
  张力军说:“无经营资质企业大量存在,非法经营活动猖獗。全国领取了危险废物许可证的企业不足50家,就是这50家,也存在倒卖证件的情况。”
  
  张力军表示,眼下不少企业唯利是图,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不规范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现象非常普遍,非法转移倾倒事件也屡禁不止。
  
  此外,环境监管和执法不到位,对危险废物违法行为处罚和打击不坚决,对危险废物管理法规制度不落实。张力军说,这些都是危险废物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
  
  张力军表示,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多起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事件,严重威胁环境安全,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别是近期曲靖发生的铬渣非法转移倾倒事件,社会影响极坏。”
  
  据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仍有约100万吨铬渣堆存于12个省份。
  
  张力军透露,到目前为止,我国县级固废管理队伍仍然是空白,逃避监管情况大量存在。
  
  各地要在12月底前公布危险废物信息
  
  环境保护部从现在开始到今年年底前将集中力量,以铬盐行业、多晶硅行业、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运营行业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危险废物专项检查。
  
  张力军表示,检查中,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对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一律停止非法经营活动;对不能依法达到防护距离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对发生重大重金属污染事件的,一律追究责任。
  
  环境保护部要求,现有铬盐生产企业,2011年年底前未完成2006年后新产生铬渣治理任务的,以及2012年年底前历史遗留铬渣治理任务未完成的,一律停产整顿,处置完毕方可恢复生产。
  
  “各地在2011年12月底前,公布辖区内危险废物重点产生、运输和经营企业相关信息;要求危险废物重点企业应每年向社会发布企业年度环境报告,自觉接受媒体和群众监督。”张力军说,对发布年度报道的企业,环保部门将停止审批其新建项目环评,也不受理其上市环保核查。
  
  张力军同时表示将建立危险废物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事件,按照危险废物实际转移、倾倒批次,依法从严从重分别予以处罚。此次专项检查将对涉及有危险废物排出的企业逐一检查,发现问题的,要彻查到底。”同时,他要求建立危险废物档案,“各环节都要有人签字确认,将来发现问题要追究责任。”
  
  

肖何 发表于 2011-9-4 14:21:35

  云南铬渣事件为何灯下黑
  
  就目前这种当地环保部门监管当地污染的办法,从根子上是无解的。出了问题唯当地环保部门是问,也不可能解决问题,仅仅是找个替罪羊罢了。
  
  十几吨危险废物铬渣就露天堆放在那里,面积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云南曲靖当地的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或单独或联合检查了若干次,就是没查出任何问题。这是一个“奇迹”,居然发生了,或许当地一些人愿意相信,反正公众压根儿也不信。
  
  事实上,国家环保总局去的调查组一个多礼拜就查出了很多污染的问题。再说那东西既不藏着也不掖着,是个人就能看见,怎么唯独当地监管部门发现不了?如果硬要说这是监管部门能力有限、水平不够、执行力不强云云,岂不滑天下之大稽?所以,当地环保部门不是没有能力发现问题,而是不愿意发现问题,就像当初他们在扩建环评中愿意相信“该企业将不产生任何的废渣”一样。
  
  这就叫灯下黑。这种现象不独在云南,在一些地方并不鲜见。面对那些在当地政府翼护下的企业,当地环保部门就不愿意去监管,或者不敢去监管。而且不是睁只眼闭只眼的问题,乃是完全视而不见,甚至还可能会提供保护,教企业怎么去应付上面的检查。这样的监管部门再怎么组织严密、执行力再怎么强,也只是纸老虎而已。
  
  然而,当地环保部门对企业污染搞“灯下黑”,也许最委曲的就是环保部门自己,甚至最容易出现“人格分裂”。因为一边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明目张胆的污染就在那里;一边是不能监管查处的苦衷,你要查它你就别想在这个位置上干。稍有点职业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的人,估计都没法在这样的位置上一直待下去。结果,当地环保部门也就只能唯当地政府之命是从,不敢有丝毫造次。
  
  所以,这污染事件也好,那污染问题也罢,就目前这种当地环保部门监管当地污染的办法,从根子上是无解的。出了问题唯当地环保部门是问,也不可能解决问题,仅仅是找个替罪羊罢了。
  
  灯下黑的存在,根本在于当地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当地财政,为了地方GDP,污染不污染是次要的,先污染后治理是必须的。如此畸形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致使环境污染仅仅还只是一个表征而已。而令公众想不明白的是,难道一个地方的发展,除了引进污染企业就没有别的路子了么?难道地方搞科学发展就行不通了么?就会让地方经济很受伤了么?说到底,不仅是一些地方官员科学发展能力不足问题,而且是急功近利求短期效应的治政思维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南铬渣污染续:曲靖4日下午4点将通报处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