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奶茶妹妹怀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奶茶妹妹怀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漫谈中国女性到底“进步”了多少作者:笑以苛倘若女性以出卖肉体为荣,且高谈阔论谈斤论两,其本质是封闭的,压抑的,尚未脱离低等动物的初级性奴隶行为。
奶茶妹妹结婚,怀孕,似乎成了一众自称为“屌丝”的时代楷模:男的在意淫,女的在羡慕,甚至模仿。更可笑的是某些媒体,自媒体竟然没有是非判断,断然在公众场合来吆喝:“你看人家年纪轻轻,嫁了个老头,这肉卖得多值钱。”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4iaQsSpba35BgJqNRDby8lXcRXPparbhlTbxtadhQADqH3ejpap49pibtSS1pxgyXjQCe80rQw121A/0?wx_fmt=png好吧,且不论这种“羡慕”的真实心理。单就奶茶妹妹21岁,刚刚毕业,事业无从谈起,工作无从提及,正确的人生观尚未形成便嫁给一个和自己父亲年龄相当的男人,按照我母亲的话是这样的:“咱家还没穷到砸锅卖铁的份上,为什么要变卖女儿呢?”哈,亲爱的母亲,您真的是太天真了。你知道现在有多少女孩羡慕着人家,有多少女孩挤破了头,削尖了脑袋,不惜冒着毁容的风险去韩国整成连自己都不认识的网红V脸,每天结交着所谓的懂行姐妹,品读着读懂男人心的鸡汤渣文,练习着如何伺候男人的性交满足,在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时代,女孩们毕业后很少学习,很少看书,很少谈理想,竟不自知得个个以为能够“飞上枝头变凤凰。”可笑的是最终年老色衰,一部分老大嫁作普通人,某些心理是不服的,总觉得上天给自己婚前的时间太短,运气太差,自以为婚后通过网络社交,合适场所,还有钓上大款的机会,随时等待“天上掉馅饼”;一部分则堕落红尘,先前就练就一身“好本领”,自然什么来钱做什么;剩下的一部分则死扛,30岁等不到,我40岁,40岁等不到,我50岁。哈,姑娘们,女士们,别天真了,别给自己连最后一点尊严都不留。为了一个所谓的有钱男人,姐妹反目成仇,那么多女人争相恐后得去追求一个父辈级的男人,觉得他成熟,稳重,有魅力。您别逗了,你亲爱的父亲难道就没有这些基本的素质呢?哼,——我们都在高谈阔论我们是“新一代”的女性,我们是“解放了”的女性,我们是“能顶半边天”的女性。真的是这样的麽 ?好吧,我们就捡一个比较容易切入的点,以电影屏幕上的女性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吧。电影艺术传入中国已有近百年了。早期电影是无声片,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在女性意识传播方面处于失语阶段。女性形象只是作为电影创作的道具,不仅人物性格非常模糊,而且也缺乏足够的时代内涵,根本谈不上自觉的女性自我意识。30—40年代影片塑造的女性形象,如传统的贤妻良母型、舶来的新潮女性、沉沦的交际花,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知识女性,虽然形象各异,类型繁多,但在编导的创作意念中这些女性都缺乏构成“典型”的启示价值,无从肯定,而只是作为女性形象的一类而已。即使是一些“叛逆”女性,她们或走出封建家庭,或追求新的生活,尽管已表现出某种独立性或主体性,但由于整个社会仍然存在“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的普遍疑虑和矛盾性,所以她们的叛逆虽具有悲壮意义,但很难说已具有明确的女性意识。当代电影的女性意识在它发展的初期,曾经误解了平等与相同的关系,以抹杀差异性来寻求平等,电影作品中塑造了太多与男人一样的女强人,“花木兰”式的女人,成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中女性的最为重要的镜象。透过近60年来多姿多彩的中国镜像,清晰地看到妇女的生存状况,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话语霸权和男权中心、以及谋求自己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艰巨性和发展性。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4iaQsSpba35BgJqNRDby8lX1QDDibDMwxddTTxMkNbyicUqsFSq16DQTHRgicFpKR8mBgy5WzKUeXvUw/0?wx_fmt=jpeg一、1949—1976年:男女都一样历史上的中国,女性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和基本品格,处于边缘而沉沦于历史地表。1949年“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新思想让大多数中国妇女走出了家庭,却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作为女人的“女性”,一步步演化为“男人”。强调“男女都一样”,颠覆了性别歧视,让女性与男性拥有了同等地位,但同时也否定了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的存在。女性走向了无性,自然消解了男人与女人性别的二元对立,银幕上人物形象呈现为非性别化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间阶级与政治上的对立和差异。于是,在1949—1976年这一特定的历史的情节段落中,白毛女和洪琼花成为电影中两种主要的女性镜象。“受苦、遭劫、蒙耻”的旧女性和作为准男性的战士即新女性、获得解放的妇女。然而,获得是为了再度奉献,她将成为一个巨大群体中非性化的一员,作为一个化妆为男人的女人,一个消融在群体中的个体而成长、凸现为一个女“英雄”。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电影,女性形象更多地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个“准男人”,女性意识泯灭了,代之以另一个更光荣的称呼“劳动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社会角色在特定的时代氛围里畸形生长。她们作为女人的一部分明显孱弱,甚至穿着打扮也开始遮掩天然的性别身份,如著名影片《李双双》。女主人公李双双在翻身解放后,不满于大男子主义者的丈夫,试图在劳动中找到主人翁的地位。影片以反讽的方式批评了男权优越的社会意识。以“李双双”为代表的50年代的影片,女性形象基本上都解构了女性身份和概念。女性美让位于所谓心灵美。性别体验让位于社会责任感。“文革”十年,女性意识基本上被看作是毒蛇猛兽。至少在电影中已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个性观念彻底消解了,她们不再有线条美、浪漫和优雅的女性气质,换之以口号、斗争和“铁姑娘”的集体称呼。这时,“红、绿、灰”色成了生活的主色调。社会性、政治性、道德性话语取代了女性话语。总之这是一个集体性地几乎丧失了女性概念的特殊时代。没有女性特质的女性,根本谈不上女性意识。从性心理与性生活上说,这些形象都是没有性别特征的中性人,或者说他们的性别只表现在外形上,没有情爱心理与情爱生活。“文革”中的电影编导们已经干净地清除了观众对“情”字的任何联想。爱情已成为遥远尘封的记忆,性已被逐出辞典。在这一历史时期,广大的中国女性专注于社会历史进步和家国的荣辱兴衰,却远离自我,放弃了自身特殊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丧失了主体性,在获得了与男人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同时,却也使女性意识悲哀地丧失,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的群体终究难觅踪影。二、新时期:女性形象的复位为了匡正50年代电影文化的女性意识缺失的倾向,新时期的电影经历了一次重新发现。人们认识到忽视男女差异、要求所有的女性都男性化,或成为准男人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而仍然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要求女性,因而同样是男子中心主义的表现。在特定的语境下,影视中的女性形象又从历史画面的前景撤入后台家庭之中,恢复了温柔、体贴,富于献身精神的“女性”或“母性”的特点。这一阶段电影最具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是母亲、地母形象。谢晋新时期的影片最为典型。在谢晋新时期的影片里,从《天云山传奇》开始,男主人公几乎是清一色的落魄书生,出生于较高的门第,有相当好的教养,但政治斗争使他们无一例外地成了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失落者”,多半是被误打成右派、被遣送到穷乡僻壤接受改造。而在其危难之时,故事中总会有一个女性对之进行拯救;这个女性则似乎就是为了在一个不正常的岁月里承担特殊的拯救使命而降生于世,来到他们身边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妻子,她们是陪伴、帮助丈夫走出人生坎坷的忠实伴侣,作为同情者,她们又是男性的庇护人。她们的坚忍、顽强、富于牺牲的精神为男性营造了一湾安谧的港湾,当她们窗口的花窗帘被渐渐拉上的时候,政治的暴风雨已被阻隔在温馨的家庭之外了。并且,这些女性名为妻,而实为母,她们不是以其审美的属性、而是以其实用的属性去对应男性观众的欣赏心理的。新时期诉说“伤痕”的特定文本中,她们遭劫难、被审判,她们背负、忍受、罹难,这一切都为了男人、历史的获救与赦免。显然女性主体继续着被放逐的历史。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4iaQsSpba35BgJqNRDby8lXqwcHwYLZJJ57pJBeRzFdpmOpm8sSuiawULW8K1sjDH0VZLnCEF8Jb0A/0?wx_fmt=jpeg
三、“第五代”:第三世界文化文本中的女性和“他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第五代导演在向我们述说着有关“女人的欲望”的故事,男性欲望的视野终于再次出现。男人之于女人的欲望视域首先呈现在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1987年)之中。在东北高密乡那熏得让人情绪迷狂的红红的红高粱酒中,在那鼓乐喧天中狂舞的高粱丛里,“女人”终于再度登场于男性的欲望场景,并通过男性欲望的满足,达成男性主体与新秩序的和解。如果说,谢晋的女子以她们的心灵力量赢得男主人公进而赢得观众,那么,张艺谋的女人们则以其感官的魅力征服情人从而征服他的影迷。或者说,谢晋的女主人公是一些情感和道德的代码,是男人们精神上的守护神,而张艺谋的女性系列则是一些本能和欲望的符号,是男人们肉体上的承欢者。九儿在被迫与一个麻疯病人成婚时偶遇了体魄强健的余占鳌,菊豆在一个性无能者的残酷折磨下,主动投入了天青的怀抱,而颂莲即使在与众姨太争风吃醋的激烈搏斗中仍不失时机地向风华正茂的大少爷调情。在这里,她们施爱的对象都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也不真正是生活上的依托。在这样的两性关系中,很难说具有实质意义上的、超出肉体需要之外的精神上的交流。彼此所渴望的,是一种因压抑许久而变态的、赤裸裸的原始本能的满足。这些旧时代的女性表象,从表面看,是一群反抗封建道德、蔑视传统礼教的叛逆女子,如:九儿违抗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菊豆破坏的是家庭秩序母子伦常;而颂莲更是在一座妻妾成群的封建大院里作困兽之斗。但究其实质,女性往往仅仅作为**欲望主体”,是男性的修辞方式,是男性文化困境的反射,女性被狡猾的男性本分所诱惑和出卖。这些男性导演张扬**”,但其影片中的妇女大多仍未摆脱有关铁屋子的故事、有关“女人的欲望“的故事,妇女仍未逃脱女性的传统作用,女人仍然是男性欲望对象化的存在。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4iaQsSpba35BgJqNRDby8lXhCicBe7YAicUNmloh8iaibs4pJrDumNG74wfyf2gZF9IcRicJriaq716eU9w/0?wx_fmt=jpeg
不仅如此,第五代导演的镜头中的女性还担负起了另一重职责。可以看出,在一个全方位实行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日益成为知识分子群体强烈的文化吁求的古老国度,中国影人急切渴望西方在文化上的认同,而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东方文化的神秘表象,成为中国影人首选的电影修辞策略。于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那个令三妻四妾争风吃醋的始终缺席的男性主宰成为一个杂揉东方男权与西方霸权的文化视线的复合体。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霸道,令寻求文化认同的中国影人几乎毫不犹豫地选取了一如性别秩序中的女性位置,被支配的、客体的和他者的,这也正是中国电影的文化性别。在中国文化中,性的问题从来就不单纯地是一个男欢女爱和传宗接代的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发展到今天,影视媒介借性的话语去象喻振兴民族的梦想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读懂的叙事模式了。但是,一个关于民族振兴的关于人性苏醒的关于个体伸张的重大话题,却一定要以镜像中的女性的主体性缺失为代价么?这不能不令人心寒地追问:经过百年挣扎的中国女性,较之五四新女性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四、1990年以来:作为消费对象的女性如果说,第五代的电影精英们创造的女性,虽然是欲望的代码,但毕竟被覆上了一层文化的、艺术的、历史的、甚至哲理的胎膜,所以并不失其高雅的品位。但是,那些在市场经济下,由大众的消费需求所驱动的娱乐片中的女人们,就只能靠出卖色相来度日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风起云涌,电影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其导向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著名女导演黄蜀芹在一次受访中,曾这样谈到:“今日中国大陆进入了商品经济的轨道,一切文化形态尤其是高成本的电影产品,又必然会以商品价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女人作为男人世界里的附庸和花瓶的形象重新被纳入社会消费系统。”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4iaQsSpba35BgJqNRDby8lXUpAEeFrWjF5K340476INUXp5wLtLYYWGI3Q5RpyR9pk5niadGpicEjkw/0?wx_fmt=jpeg
在90年代市场经济文化语境中,导演们面对的是一个反崇高反理性的消费群体,现世的官能满足取代了他们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与灵魂自省,快乐共享原则成为人们的生存原则,欲望作为一种自我的生命本能得以狂热释放。而在90年代电影中,女性作为男性狂野的欲望消费对象则再一次成了为观者与市场定制的商业奇观。电影带着一种男权至上的态度来表现女性,利用集体无意识的性别偏见来阐述女性形象,将叙事和奇观联系起来,满足男性凝视和观看的快感。于是,电影中暧昧的身体意象、挑逗性的艳情场景便成为最为叫座的商业亮点。女人风格化的身体和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色情奇观,承受着来自男性的视线和欲望。在《红樱桃》中,楚楚纹身场面的设计旨在揭示战争的恐怖与罪恶,但再现过程中被突出的身体意象、被忽视的女性体验却使女性作为“看”的对象从反战的主题中分离出来。《一声叹息》《离婚合同》中女性的性感部位在一些宽松的场景,如卧室、游泳池与海滨得以充分展示,摄像机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捕捉到理想的身体曲线,以对男性欲望目光的追随使女性时刻处于“他者的凝视”之中,出现在屏幕上女性的身体意象,成为对男性窥私欲望隐秘的呼应。应当看到,近百年来中国电影中女性话语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以男性为核心的父权意识形态的存在与延续;另一方面则在于女性集体性的缄默与屈从。女人被沦为边缘,但女人似乎又愿意边缘、主动接受边缘的状态。甚而至于,90年代以来华丽绚目的影像表现虽一改长期刻板的革命女性形象,但其在重新审视女性的同时,又陷入另一个误区:男人们以人性解放的名义要求女性“回到家中”,浩瀚的天空重新成为男人独自驰骋的广阔空间。女性在社会历史的舞台上“后退”着,社会用男性的控制权力,实施对女性形象的剥夺。女性向父权中心文化再一次回归,成为秩序重建、改革开放的祭品和怪胎。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4iaQsSpba35BgJqNRDby8lXSpoKda2Bg4SZkpGQmYaO2Sn889xgbGfnbIHpOfpvx4ZIUO9madGyhw/0?wx_fmt=jpeg
在当下商品大潮冲击下,女性意识日益萎缩和退化,要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确立自身的性别身份,我们就必须呼吁中国电影建构一种符合女性主体利益、并有助于两性平等对话的电影语言,改变女性缄默无语的地位,发出女性真实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生存境况,实现对男权文化的突围。因为女性意识的日益萎缩和退化,中国女人不由自主得再次回归到封建时代的思想当中,可怕的是这里面包含了更多赤裸裸的榨取和西方思想的冲突,导致中国女性“四不像”,甚至面目全非。从而波及到中国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的一系列负面情绪,随之男性因为压抑而爆发的“扭曲”思维,恶劣行为。如此这般,我们的婚姻关系能和谐?我们的生活能美好?我们的健康能保障?一个婚姻有时候简直可以压榨男方家庭好几代人的心血?貌似我们女性的地位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实质性这是一种穷途末路,自己对自己粗糙的鄙视和侮辱。作为年轻人,我们要奔着更好的未来,不就应该读书,上进,奋斗,坚贞,专一,善良,并且有理想。像民国时期的进步女学生,像革命战争时期的女战士,像刚刚解放的大学生,更像她们的综合体,像一切美好的女性:坚忍不拔,内柔外刚,自强不息,诗书年华……可是我们呢?坦胸露乳,见风使舵,曲意逢迎,势利小人,暴走捷径……https://mmbiz.qlogo.cn/mmbiz/HlDe5hyraO4iaQsSpba35BgJqNRDby8lXdwauqAia8mDFI6NsP24Qw4JzuibdMJV6HFK4MQ35zIIVA3WhDZ47gkAA/0?wx_fmt=png
说实话,我们在向传统道德底线发出挑战的时候,其实是给自己狠狠的一记耳光。奶茶妹妹没有任何我们可以羡慕和借鉴的地方,她呢说来也可怜: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理想,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当代牺牲品,古代小丑,历史忽略的小对象。我们尚且年轻,我们还有大把大把的青春,何不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何不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何不找个年龄相当的小伙一起同甘共苦,感受人生的曼妙,诗意和玄妙呢?你今年20,老头快50了。再过10年,我们再看这个天下究竟是属于哪个年代的人。男人,跟我们女性是一样的需要一步步成长。我想人都是有最起码的感情,良知,善意和是非感的,因为男人的身上还流着一半我们女人的血液呢。直到有一天我们女性真正懂得什么叫自尊自爱自强,什么叫明眸善睐。那么我们的男性呢?我们的社会呢?我们的未来呢?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我相信我们也终究会将在这个时代一不小心脱掉的衣服一件一件捡回来的:我们不是卖肉的!!!我们从不论斤断两!!!因为我们女性,是无——价——的——!!!
http://mmbiz.qpic.cn/mmbiz/HlDe5hyraO4t9qy64dBXyDvemPxRd777ic9kgyxibVviaC7z13lwP2bj3htx3ZYOkAJwKtWgB132TFria4DwepK9iag/0?wx_fmt=jpeg
作者简介: 笑以苛,原名张宇蕊。85后女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居古都西安,敏感大气。心若冬梅,文如咖喱。出书经历:已出版《爱情是女人一辈子的事》《因为有爱,才会期待:重遇谜一样的张爱玲》,即将出版《有点痛,有点暖》。
页:
[1]